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分析引起煤与瓦斯突出的因素,建立了煤岩体的能量模型,然后采用尖点突变理论分析构建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尖点突变模型;研究了突变控制变量,对煤与瓦斯突出过程进行了阐述.煤的变形潜能、煤体的瓦斯内能、煤的破碎功和被破碎煤的移动功对煤层突出与否起主要作用.如果煤层中有煤的软分层存在,那么煤层的破碎功是较小的,在同等条件下,煤层更容易发生突出.该研究对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预测与防治作参考.   相似文献   

2.
王斌 《山西冶金》2022,(6):175-176
通过对煤层赋存地质构造的分析研究,找出褶皱、裂隙及陷落柱、断层等不同地质构造分别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小因地质构造给煤炭开采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煤矿生产安全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3.
为了缓解煤矿开采中的采掘关系,降低采矿成本,提高资源回采率,需采用沿空留巷技术。传统的沿空留巷技术适合于煤层赋存条件好、地质构造简单时的沿空留巷,但在煤层顶板不稳定、地质构造较复杂且回采巷道较短时,如仍采用这些留巷技术,将出现沿空留巷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因此,需对煤层顶板不稳定、地质构造较复杂时短距离的沿空留巷技术进行研究,提出顺槽采前超前加强支护与采后支护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聂帅杰 《山西冶金》2022,(8):185-186
为预防煤矿地质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通过分析某矿地质构造对煤矿安全生产带来的影响,得出地质构造通过影响地下含水层涌入、矿井瓦斯赋存、煤炭质量及煤层的连续稳定性、煤矿开采布局、地质构造、矿井储量来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的结论,并根据研究结论结合实践找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急倾斜煤层的地质构造相对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断层较多、倾角变化大,这就增加了开采工作的困难和复杂性.基于我国倾斜煤层分部较为广泛的前提下,探讨提升急倾斜煤层的开采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肃冶金》2015,(5):78-81
甘肃省天祝县臭牛沟煤矿位于走廊过渡带的旦马向斜盆地,煤系地层为二叠系下统太原组地层,煤层较为稳定,具有较好的找煤前景。通过对煤矿地层、构造、煤系地层及煤层厚度的分析,为下一步找煤指出方向。  相似文献   

7.
根据鹤壁十矿生产安排,11092工作面现已进入回采阶段,为保证回采期间通风系统合理稳定,特编制如下安全技术措施: 一、工作面概况: 1、11092工作面位于11采区中部,开采煤层为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二1煤层为我矿主要可采煤层,该煤层厚度大而稳定,二1煤尘具有爆炸性,爆炸性指数为15.05%.煤的自燃发火期为134天.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超高有机硫煤中稀土元素特征,选取了广西合山4个典型超高有机硫煤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煤中稀土元素含量、轻重稀土比等参数,认为4个煤层总体富集稀土元素;根据分类标准4个煤层的稀土元素含量特征均属于重型。采用三种常用的稀土元素标准化参考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用北美页岩和上地壳稀土元素标准化参考值绘制出的合山煤中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图,曲线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细节变化明显,更能突出各稀土元素的特点。将合山煤邻近层之间的稀土元素含量进行比值和差值计算,发现3上煤与3下煤的差值和4上煤与4下煤的差值存在较强的规律性。合山3下煤与4上煤的比值从左至右呈现略微上升的趋势,总体较为平缓,说明二者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一致,且可能存在上下层的淋滤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君志 《山西冶金》2022,(3):295-296+342
20503综放工作面开采的5号煤层为褐煤,受到开采工艺以及地质构造等因素综合影响,采面采空区内遗留有大量的遗煤,遗煤氧化导致采面回风上隅角位置CO超限。为实现采面CO涌出超限的有效治理,提出综合使用采空区埋管、喷洒阻化剂、均压通风以及帷幕注氮等方式进行治理,采取的措施可抑制采空区遗煤氧化进程,并减少采空区CO向回采空间涌出量。现场应用后,回风上隅角位置CO浓度控制在8×10-6以内,取得较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煤的瓦斯解吸速度和解吸量与矿井安全生产关系紧密。为了确定突出矿井的煤层含水量、煤的粒径以及煤化程度对瓦斯解吸的影响,文章对潘集煤矿不同煤层样品开展瓦斯吸附-解吸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对同一矿井的不同煤层而言,煤化程度差异不大,但对瓦斯解吸有一定的影响;(2)煤质相同时,瓦斯解吸初速度、解吸总量随着粒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小;(3)煤的含水率显著影响了瓦斯解吸初速度和解吸总量,其对于瓦斯解吸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