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颖  梅诗意 《建筑技术》2020,51(3):260-263
我国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化水平是决定我国减排目标能否实现的影响因素之一。为填补我国木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的研究空白,探析我国木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的建设,介绍木结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的基本定义和意义,对比其与混凝土结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数据库的异同点,并分析木结构建筑碳排放数据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建筑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也列入大力推广发展的国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作为装配式建筑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保障性住房建筑重点推广的形式。在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应用BIM技术,可以实现设计、生产、装配乃至装修和运营的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构建项目各方共享的信息平台,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信息实时交互,避免返工和信息传递交叉与错误,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结合实例,介绍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的BIM应用实例,引导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重点战略已经转变为降低建筑物的碳排放量。随着建筑行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加绿色环保的装配式施工方式已经越来越成熟,在节能减排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建筑技术的技术更新,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和现浇混凝土结构的碳排放量比较和分析对于数据统计有着重要的价值。文章通过不同阶段碳排放量的对比,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装配式建筑形式在碳排放方面的优势,为促进装配式结构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探寻不同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差异,本文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在对国内外已有的建筑碳排放测算结果归一化的基础上,构建了静态及动态的建筑碳排放流模型,应用该模型模拟研究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木结构3种结构住宅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流,其中包括隐含碳排放期阶段、建筑运营期阶段、建筑废弃及回收期阶段的碳排放流。研究结果表明:1)3种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静态碳排放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钢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量(1849)、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量(1 778)、木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量(1 230);2)3种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时点碳排放流比较结果:隐含碳排放期阶段碳排放流由大到小依次为钢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451)、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378),木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172);建筑运行期阶段碳排放流由大到小依次为钢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29)、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28),木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26);废弃及回收期阶段碳排放流主要表现为负碳排放,钢结构建筑和木结构的负碳排放流量相近,分别为-52、-53,凝土结构的负碳排放流为-0.3,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现有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的研究,在其基础上结合工业化建造模式的规律和特点,重新划分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共6个阶段。以工业化预制装配式住宅为例,建立基于全流程控制的工业化建造模式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使其科学化、系统化、精确化,实现碳排放计算的可控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国家节能减排的发展战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采用现浇混凝土施工方法,该方法任务重、效率低,且建筑垃圾角度,存在扬尘、噪声污染等问题,不利于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与推广,装配式建筑逐渐发展起来,且获得了较为成功的应用.本文首先针对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其后以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住宅为研究对象展开详细分析,明确了装配...  相似文献   

7.
王晓丹 《绿色建筑》2022,14(1):12-15
我国建筑行业碳排放在总碳排放量中约占48%,其中住宅建筑碳排放量占主要部分.因此,住宅建筑碳排放研究对我国城市实现碳达峰目标至关重要.以天津市某住宅楼为研究对象,对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分析,结合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北方地区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特点.研究成果可为其他城市的住宅碳排放测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在当前双碳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全球碳减排的重点关注领域,占全球碳排放的39%。在我国,建筑全过程的碳排放更是占全国碳排放比重的50%以上,因而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节能减排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西雅图的建筑减碳实践项目——303 battery,该项目是世界上第一座净零能耗高层住宅,其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结合了装配式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智能监控技术等,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同时也是一座经济适用性住宅,其充分体现了建筑对环境可持续、社会公平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乡村装配式住宅全生命周期环境效益构成的基础上,以河北邯郸市农村某套装配式住宅为例,提出乡村装配式住宅建造阶段、使用阶段和拆除回收阶段环境效益的量化评价方法,并计算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将之与以传统方法建造的砖混结构住宅比较,明确乡村发展装配式住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建筑行业碳排放量占社会碳排放总量的40%左右,其中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总量大、强度高,该阶段碳减排刻不容缓。当前针对物化阶段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研究较少,其物化碳排放特征不清晰。本研究构建了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选取一栋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为研究案例,并以同一地区、层数相近的一栋传统现浇钢筋混凝土住宅作为对比。计算分析两栋案例物化各阶段碳排放,发现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在建材生产、施工建造阶段有较大的减排潜力。整个物化阶段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案例的减碳率为34.30%,具有较好的碳减排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中,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带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理念同建筑技术相结合,实现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目的,同时也是对建筑行业的一大革新。装配式住宅建筑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可提升住房建筑的性能与品质,做到住房建筑的节能减排,降低住房建设成本,探讨装配式住宅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建筑物全寿命周期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并开展了对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碳排放对比分析研究。研究表明:木结构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较少。建筑物在运营维护阶段的碳排放占建筑生命周期总碳排放比例最大,为95%左右。因此,通过减少这一阶段的建筑能源消耗来减小碳排放是建筑节能减排的重点和关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黔东南州传统住宅建筑存在的问题和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技术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在黔东南住宅建筑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建议,为区域建筑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以厦门市学生宿舍、居民住宅及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三类建筑碳排放的共性,进而提出不同功能建筑的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构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模型。以厦门市学生宿舍、居民住宅及公共建筑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总结三类建筑碳排放的共性,进而提出不同功能建筑的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6.
肖力光  呼子博 《混凝土》2024,(1):155-158
装配式建筑结构具有抗震性能良好、低碳环保、施工便利等优点,是适应绿色建筑发展、响应节能减排战略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预制混凝土复合外挂墙板作为装配式建筑工程的子项目,性能优异,发展潜力巨大。综述了预制混凝土复合外挂墙板的研究现状,从热工性能、力学性能、抗震性能等多方面展开研究,既对墙板的设计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又能为节能减排战略和绿色建筑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建筑生命周期清单分析的方法,对结构保温板住宅从建材生产、建造、使用到拆除等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清单分析,并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与传统砖混住宅的生命周期内碳排放进行对比,表明结构保温板建筑在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相似文献   

18.
温室气体(GHG)排放导致气候异常已成为全球关注焦点,混凝土行业作为使用最多的基础建筑材料碳排放尤为严重.通过分析绿色混凝土全产业链的碳排放,提出基于LCA的绿色混凝土碳排放计算模型,并推导出单位立方米混凝土的碳排放计算公式,重点探讨了大掺量工业固废节能减排的量化方法,以诠释"绿色"的涵义.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了绿色混凝土碳排放定额模型,并提出碳排放星级评价标准和绿色混凝土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对指导绿色混凝土低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不同结构建筑生命周期能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和木结构的三类民用住宅建筑开展整个生命周期能耗和碳排放分析。研究表明:混凝土结构建筑的能耗与轻钢结构建筑基本相同,均比木结构建筑高30%左右;混凝土结构建筑生命周期CO2排放比轻钢结构建筑高44%,轻钢结构建筑比木结构建筑略高5%。  相似文献   

20.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度评价能够促进建筑生产方式转型和绿色发展。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构建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和使用维护4阶段装配式建筑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耦合云模型和AHP建立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绿色度评价模型,并结合甘肃省装配式建筑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甘肃省装配式建筑绿色度评价等级为一级,装配式建筑绿色度评价模型具有可行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