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双浮动密封橡胶O形圈接触过程应力的变化,建立双浮动密封二维轴对称非线性接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对O形圈进行应力计算,分析O形圈在不同压缩率、不同浮封座和浮动环的斜面角度及不同摩擦因数下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橡胶O形圈各应力最大值随压缩率的增加呈线性增大, O形圈内高应力分布区域随压缩率的增加而增大,并由接触部位附近向其中间位置扩散;摩擦因数对O形圈各应力影响很小,而浮封座和浮动环的斜面角度对O形圈等效应力和接触压力影响较大;随着浮封座斜面角的增加,等效应力总体趋于减小,接触压力先减小后缓慢增加,而剪切应力整体变化较小;随着浮动环斜面角的增加,等效应力、接触压力呈递增趋势,剪切应力曲线上下波动,但整体变化不明显。确定双浮动密封浮封座和浮动环斜面角度最优值,为双浮动密封结构设计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2.
橡胶O形密封圈研究发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橡胶O形圈的应用非常广泛,该文着重阐述了O形圈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从理论预测到现代的数值解法,密封圈的接触压力等参数的计算精度逐渐提高。橡胶材料属于高分子材料,有很强的非线性,在高分子领域,橡胶材料模型的描述仍然是个难题;橡胶材料经过一定的工艺加工成O形圈,其机械性能的研究更加复杂。国内外学者用试验、模拟等方法对橡胶O形圈的性能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  相似文献   

3.
刘艳芬 《润滑与密封》2002,(4):88-88,91
机器设备密封性能的好坏 ,是衡量设备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而机械密封的失效 ,又多由橡胶O形圈引起。我国橡胶密封件工业始于 6 0年代 ,全国目前约有 10 0 0多厂家生产橡胶密封件 ,其中乡镇企业小厂居多。与机械密封产品配套生产的O形圈存在工艺比较落后 ,检测手段不全等因素 ,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目前 ,对橡胶O形圈的质量检测 ,多数厂使用卡尺测内、外径及截面 ,测量误差较大 ,因为O形圈是柔性材料 ,测量力将使它产生不可忽略的变形 ,这种测量方法不能满足机械密封配件精度要求 ;国外极为重视O形圈橡胶件成品的质量控制 :普遍采用…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橡胶O形圈在球阀中的主要应用范围和材料的选用,提出了球阀设计中如何选用橡胶O形圈,分析了橡胶O形圈常见的失效形式和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开展橡胶O形圈密封结构的老化状态检测研究,结合工程实际,设计一种典型橡胶O形圈密封结构的实验装置,并结合应用实例,解释该实验装置的应用。该实验装置不仅方便开展自由条件和约束条件下的激励实验,而且方便实现橡胶O形圈压缩量、衬套沟槽形状和大小的不同;方便衬套和橡胶O形圈的更换,可以通过更换不同老化程度的橡胶O形圈模拟结构的不同老化状态;方便传感器的布置,可以通过空气增压模拟介质压力,可以保持衬套轴向位置的稳定而不会影响其相对缸筒组件的转动,为研究橡胶O形圈密封结构的老化状态检测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唐旭丽  郭清云  冯坤 《阀门》2014,(2):20-23
介绍了O形橡胶密封圈在安全阀中的主要应用场合、密封形式和设计要点,分析了实际工程中O形橡胶密封圈常见的失效形式,提出了安全阀O形橡胶密封圈的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谈O形圈在动密封中应用的不足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O型密封圈是一种小截面的圆环形密封元件。其常用的截面是圆形的,特殊的也有方形、X形、H形等异形截面,通常O形圈是用合成橡胶制造,而专用的则有采用金属或其它非橡胶材料制造。它主要安装在常用的矩形沟槽和端面倒角槽中使用,但也有安装在燕尾槽、偏矩形槽等异形沟槽中使用。橡胶O形圈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其它非橡胶密封件组合使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O形密封圈密封原理的分析总结出影响密封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9.
O形圈密封新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聚四氟乙烯包复橡胶O形圈制造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振环  李德刚 《流体机械》1997,25(10):44-50
阐述了用机械加工方法制造聚四氟乙烯包复橡胶O形圈的工艺过程、产品性能试验;介绍了该O形圈在机械密封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丁腈橡胶O形圈往复密封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用于评估液压往复密封应用的标准试验方法》设计往复密封标准试验台,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密封环进行整环测试;对不同工况下的丁腈橡胶O形圈进行实验研究,并与工程解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丁腈橡胶的力-位移响应滞后性很明显;同样的工况条件下,润滑油的润滑与减摩效果优于去离子水;在小压差范围内,随压力增加,摩擦力基本呈线性增加;随往复速度增加,摩擦力会逐渐增大,但增长率会逐渐变小,直至滑动摩擦力达到稳定值。  相似文献   

12.
O形橡胶密封圈应力与接触压力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对O形橡胶密封圈在不同压缩率和油压下的变形与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了相应情况下范.米塞斯(Von M ises)应力分布及接触压力与最大接触压力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油压的增加,范.米塞斯(Von M ises)应力相应增加,且应力峰区也相应改变,说明O形圈可能出现裂纹的位置是随着油压而变化的;O形橡胶密封圈与轴之间的最大接触压力随着压缩率、油压的增加而增加,在不同油压作用下,最大接触压力始终大于油压,满足O形圈的密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机械密封中的O 形密封圈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幼安 《电子机械工程》2018,34(3):23-26,39
O 形密封圈是应用时间最长的密封形式之一,因其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是工业上应用最为广泛的密封形式。O 形密封圈在机械密封中的应用与其他的密封工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在设计中既要考虑密封性能,还要考虑对机械密封性能产生的影响。文中对O 形密封圈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摩擦力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在机械密封中O 形密封圈设计需要关注的内容,并提出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基于流固耦合的橡胶O形圈静密封泄漏计算方法。对平行平板泄漏模型进行改进,使其适用于通道截面高度可变的泄漏率、介质压力计算;采用有限元仿真方法进行固体力学分析,求解宏观接触压力;采用Greenwood-Willamson模型进行接触力学分析,求解泄漏通道平均高度。基于数值方法研究介质压力、环境温度、表面形貌参数对橡胶O形圈密封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介质压力、环境温度、表面高度分布标准差的增大,体积泄漏率逐渐增大。上述数值方法以泄漏率作为表征密封性能的参数,能综合考虑橡胶材料、介质、工况等多种因素对O形圈密封性能的影响,对橡胶O形圈的寿命预测和失效分析更具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结构参数对橡胶O形密封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橡胶O形密封圈使用中涉及的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和接触非线性考虑到轴对称有限元模型中,讨论了不同使用条件和沟槽结构参数对O形密封圈使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压缩情况下,接触密封断面上的接触应力分布呈抛物线;压缩率对O形密封圈的最大接触应力和剪应力影响较大;沟槽槽口转角处的圆角半径对该位置的剪应力影响较大,但对密封面上的最大接触应力影响很小;不同的沟槽宽度对接触应力也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流体密封橡胶圈密封性能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对通用的O形橡胶密封圈结构进行简化,采用罚函数接触单元法,对其中的关键密封元件O形橡胶密封圈采用超弹性单元建立了包含接触的非线性模型,并运用通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其进行了求解。对于不同变形情况下的压缩量,以及压缩后施加侧压后的应力进行了分析。同时还对照计算了O形圈接触界面摩擦因数不同情况下的变形及扭转。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方法能够预测O形圈压缩中的变形和应力等特征参数,增加对O形密封圈密封性能的了解,并对同类密封结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橡胶O形密封圈最大接触压力数值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O形圈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对O形圈的材料特性以及预紧时的压缩率进行了模拟研究,得出了不同材质O形圈在不同压缩率下的最大初始接触压力和其分布规律。并且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得到了一般情况下求解初始最大接触压力的数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18.
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高压氢气环境下橡胶O形圈静密封结构的有限元分析模型,研究了高压氢气作用下由于橡胶材料的吸氢膨胀对O形圈变形及应力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初始压缩率、氢气压力、沟槽间隙、有无挡圈等工况下O形圈最大Von Mises应力、最大剪切应力和最大接触应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压氢气环境下,吸氢膨胀会导致橡胶O形圈的截面高度和面积的增加,但对O形圈的应力基本无影响。增加O形圈压缩率会提高初始安装工况下的接触应力,有利于初始密封的形成,但当介质压力较大时,过高的压缩率会显著增加剪切应力,导致O形圈发生剪切破坏。相较于低压工况,高压下密封沟槽间隙对O形圈的Mises应力和剪切的影响非常显著,较大的沟槽间隙会使O形圈发生挤出和剪切破坏,而安装密封挡圈可明显改善O形圈的变形和应力情况,有效防止O形圈被挤入沟槽间隙,同时提高密封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