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库改变了河流的水流条件和泥沙运动状态,造成了泥沙在水库库区的泥沙淤积。开展闹德海水库水沙特征分析研究的目的是掌握水库淤积的规律,为水库淤积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对闹德海水库1965—2010年水文泥沙资料及库区淤积测量成果的分析表明:闹德海水库的水沙年内分配明显不均,入库水沙量年际变化较大,总体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水沙输入具有明显的异源性,上游三站来沙量对水库淤积的贡献率为石门子站三家子站白庙子站。  相似文献   

2.
庙宫水库位于滦河最大的支流——伊逊河上,水库兴建于1959年,1960年开始蓄水,总库容1.83亿m3,控制流域面积2370km2,占伊逊河流域总面积的35%。伊逊河为多沙性河流,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悬移质沙量0.05亿t,平均含沙量40kg/m3(与黄河陕县站相当),因此,通过科学调度,减缓泥沙淤积是水库调度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结合1997~2001年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水文泥沙测验资料,采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分析施工运用期、蓄水运用初期等不同时期库区各因子站的水流泥沙运动特征、库区泥沙淤积量及其淤积形态和水库初期运用的回水影响等,并着重分析2000年洪水期含沙量变化过程以及库区泥沙淤积上延现象,初步得出库区不同时期的水流泥沙运动基本规律.由于受当时设站规模的限制,库区水文泥沙资料尚存在不足.今后需加强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状况的监测,收集更广泛的库区水流泥沙资料,为制定小浪底水库运行调度方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泥沙淤积对白水水库库容及死水位选择的影响,对水库来水来沙和淤积形态进行计算分析,设计水库淤积形态,从而确定坝前淤积高程、死水位和水库淤积后有效库容。为了工程更安全的兴利运用,采用锥体淤积形态设计。根据设计成果,白水水库运用50a后,库区淤积泥沙187.78万m~3,坝前淤积高程为1 218 m,正常蓄水位下有效库容约1 094万m~3。综合考虑泥沙淤积、灌溉效益、库区淹没影响及工程投资等主要因素,确定水库死水位为1 226 m,为工程规模论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漫湾电站拦沙能力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澜沧江干流水文控制站旧州站和戛旧站分别是漫湾水库入库和出库水文站,在水库蓄水前已有28年(1965-1992)同步泥沙观测资料,并且两站年输沙序列具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建立此相关关系模型,根据水库蓄水后旧州站逐年输沙量,利用出、入库站在蓄水前建立的相关模型,推求出戛旧站1993-2003年假定未受水库蓄水影响的年输沙量,并与年实测输沙量相减,在不考虑其他环境因素影响情况下,其差值可视为漫湾库区的年淤积量;同时,利用戛旧水文站在漫湾电站建设前后的多年平均输沙量的差值,估算漫湾大坝的拦沙量。分析表明:漫湾大坝的年总拦沙量约为(26.9~28.5)×106t;运行11年共拦截泥沙(295.9~313.5)×106t,年拦沙造成的库容损失约为(20.7~21.9)×106m3,至2003年,共损失库容约(227.6~241.2)×106m3,占漫湾总库容的21.5%~22.8%。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大坝的拦沙能力和环境变化对大坝的生态影响提供初步依据,对漫湾电站运行调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更可靠的结论,有待于对库区水下地形测量和对比变化分析。  相似文献   

6.
德日苏宝冷水库建设在多沙河流查干木伦河上,多年平均入库沙量(包括推移质)按体积计为408.68万m3,库沙比为24.18,如果泥沙全部淤积在库区,则水库寿命不足30年,本文通过泥沙冲淤计算,推荐了德日苏宝冷水库排沙运用方案。  相似文献   

7.
刘家峡水库自1968年舌水到1991年底,库内共淤积泥沙12亿m3,占总库容的21%,威胁着电站的安全运行.本交通过实测资料分析并结合数学模型计算,对刘家峡水库的淤积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呆表明:水库中泥沙的冲淤,取决于当年的进出库水沙条件、高水位高低及前期淤积状态等,其中洗河入库流量的大小时排河库区的冲淤起决定性作用.本文还就根本解决刘家峡水库泥沙问题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葛洲坝水库冲淤规律及航道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葛洲坝水库近20a水文泥沙观测成果,分析了库区水力条件的变化,阐述了水库泥沙淤积的动态特征与基本规律,浅滩演变与航道变化。葛洲坝枢纽运用一期,库区淤积即基本平衡,经过多年冲淤冲淤调整与交换,水库平衡淤积量约1.5亿m^2,库区淤积主要在常年回水区的宽谷段,其淤积末端距坝120km处,库尾河道及浅滩仍保持蓄水前的演变形势,库区险滩水流条件及航道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根据二滩水库蓄水运行以来实测水文和泥沙断面测量资料,对水库泥沙淤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滩水库1998~2011年泥沙淤积量约6.25亿m3,淤积大部分在死库容以下,调节库容损失率6.18%;1998~2000年蓄水初期年均淤积量约0.76亿m3,2000~2011年年均淤积量近0.36亿m3。水库泥沙淤积以三角洲形态逐渐向坝前推进,从泥沙淤积纵向分布看,干流泥沙淤积主要分布于库中段;从横向分布看,淤积主要集中在主槽。实测三角洲淤积洲头距坝约66.0 km,坝前平均淤积高程为1 030.0 m,远低于泄洪建筑物进口和机组进水口底高程,不会出现坝前泥沙淤积问题。  相似文献   

10.
岩滩水库泥沙淤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杰  钟华昌 《红水河》2003,(Z1):68-73
红水河天峨站是岩滩的入库水文站,水文泥沙观测资料齐全规范,岩滩水库内共布设了77条永久性泥沙淤积观测断面,蓄水以后每年都对其进行淤积测量和分析.本文根据进出库站泥沙特性和水库淤积测量结果,分析岩滩水库泥沙淤积特性,以及泥沙淤积与水库运行的相互影响,并初步提出减少或稳定淤积水库运行方式,以保证水库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1.
金沙江流域产沙区和泥沙输移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贤贵 《四川水力发电》1997,16(1):23-25,45
本文根据金沙江流域干,支流主要控制站泥沙和径流资料,分析了该流域重点产沙区和泥沙输移特性后得出:该流域泥沙流失严重特别是1982年后,由于人类活动影响,致命泥沙以12.2%的速度增加,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长江泥沙的来源,输移和沉积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大量原型观测资料和分析研究成果,论述了长江泥沙的来源、输移及沉积特性。文中对影响流域产沙的气候条件、下垫面条件及人类活动等项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近期资料统计,长江流域的土壤侵蚀总量为22.39亿t。流域产沙具有泥沙输移比小和产沙地区集中两个基本特征。河流泥沙的沉积主要为水库淤积、湖泊沉积和河床的冲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内地水库淤积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水库的淤积现状,根据115座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内地水库淤积资料,对这些水库按类型和区域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型水库比大型水库淤积严重,不同流域水库淤积的空间差异明显,黄河中下游地区水库淤积比例最大,西南地区水库年均淤积率最大。截止到2003年,根据代表性水库淤积的计算结果推算出中国内地水库的平均淤积比例约为20%,库容年均淤积率为0.76%,相当于每年损失1座库容近42.3亿m3的超大型水库。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窄河段挖河固堤工程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实测资料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学模拟,分析了黄河下游山东窄段挖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和固堤作用。分析表明:在一定的时间内和一定的水沙条件下,挖河具有一定的减淤作用;挖河后横断面调整趋于窄深;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提高了大堤的整体稳定性和防渗能力。  相似文献   

15.
粘性细颗粒泥沙絮团发育与絮网发育临界判据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单颗粒沉降、絮团发育沉降、絮网压缩沉降是粘性细颗粒泥沙悬浮体系絮凝发育的三种不同相态,其中关于从絮团发育沉降转变到絮网压缩沉降这一临界状态的研究比较少见.本文从特征絮团的角度出发,考虑形成絮网的临界状态分别得出了静水、动水不同条件下区分絮团发育与絮网发育的临界判据,其分析结果与试验观察定性的一致.  相似文献   

16.
陈建国  周文浩  陈强 《中国水利》2010,(16):22-25,29
分析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发生的变化,指出水库在扭转河道连年萎缩、恢复河道泄洪能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水库现已进入拦沙后期,建议水库运用理念应适时由"拦沙减淤"转变为"调沙减淤",在充分发挥下游河道输沙能力、减少河道淤积前提下,尽量减少水库淤积,延长水库寿命,并提出在建立新的水沙调控模式中亟待研究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泥沙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王兆印  林秉南 《泥沙研究》2003,14(4):73-80,F003
几千年来泥沙一直是中国河流治理和灾害防治中的难题。众所周知,黄河频繁的迁徙和洪水灾害就是泥沙淤积的结果。中国学者在黄河治理和土壤侵蚀、水库淤积、河口海岸泥沙漂移、泥石流灾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促进了学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概述这些泥沙问题、治理方略和研究成果。在21世纪,泥沙研究将面临新的挑战。泥沙理论研究方面,非恒定流输沙、环境泥沙学、生态泥沙学和经济泥沙学将成为新的生长点。为了检阅现有泥沙理论和研究方法,国家大量投资对三峡工程建设中和建设后的泥沙运动和沉积规律进行大规模的测量。中国的泥沙研究将有一个新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排沙减淤治理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洪涝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三门峡水利枢纽修建前后渭河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 ,分析了造成渭河下游防洪形势恶化的原因 ,提出了渭河下游三门峡库区洪水灾害的治理方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Four maps showing semiquantitative abundance patterns of diatoms throughout Lake Superior were made by examination of 170 cores at sediment depths of 0–1, 10, 20, and 50 cm. These maps show a decrease in diatom abundance with sediment depth and an absence of diatoms in most open-lake sediments. Diatoms in surficial sediments are most abundant in Jive regions in Lake Superior: Thunder Bay, Keweenaw Bay, the Thunder Bay and northshore troughs, and a region to the southwest of Isle Royale. Only three of these five regions still show relatively abundant diatoms at the 50-cm sediment depth. Diatom abundance in the sediment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dimentation rates, water depth, and proximity to shore. Nearshore deep-water troughs act as depositional traps for diatoms in western Lake Superior and Keweenaw Bay. Later transport of diatoms by waves and currents generally erases any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tom abundance in the sediments and diatom biomass in the overlying water. Diatom abundances at 10- and 20-cm depths correlate positively with sedimentation rates, suggesting that biogenous and terrigenous components are eroded, transported, and redeposited as a mixture, rather than being hydraulically separated. Diatoms are abundant at 0–1 cm in regions of both low and high sedimentation rates.  相似文献   

20.
大凌河白石水库淤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大凌河白石水库泥沙设计中,排沙运用方式、死水位及底孔泄流规模的确定原则及方法,采用2种数模计算和物理模型比较的库区淤积量及库容变化过程。对库区纵、横向淤积形态,坝前区冲刷漏斗形态、尺寸及干、支流三角洲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