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东江下游博罗河段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河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江下游博罗河段近几十年来受上游建库与大规模河床采沙等人类活动影响强烈,水沙动力条件与河床演变趋势出现了明显变异.一方面上游建库使得含沙量与输沙量明显减小,中枯水流量增大;另一方面大规模人工采沙造成河床大幅下切,水位严重下降,潮汐上溯明显,潮汐动力显著增强.本河段水沙动力过程的变异对通航条件、咸潮防护、取水供水、堤防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汾河中下游河段为平原蜿蜒型河流。地处黄土高原,洪水期含沙量高。多年来由于河道来水、来沙量的减少和河口段黄河顶托作用加剧,河床泥沙淤积严重。加上大量整治工程的修建,使河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造成洪水峰量、历时相应变化。以往资料表明:柴庄水文站洪峰在1000m3/s左右时,约15/小时即可达河津水文站。而“93.8”洪水汾河柴庄水文站洪峰流量1140m3/s经69小时才到达河津站,河津站洪峰流量减为380m3/s。本文通过对汾河干流多年来水文资料的分析,探讨河床演变的规律,初步预测河床演变的趋势,为今后的防汛工作提供依据,以制定相应的防洪对策。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游荡河道萎缩过程中的河床演变趋势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影响下的水沙变化。黄河下游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发生了明显的河床萎缩,河宽束窄,宽深比减小,主流线摆动幅度减小,深泓线弯曲系数增大,这表明,黄河下游的游荡程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5.
长江下游河床演变对防洪的影响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下游自然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发达,但河床自然演为,河岸崩塌,汊道变化,河床淤积,人工围滩开发,给长江下游防洪及两岸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此,对长江下游河床演变规律,河床自然演变对防洪的不利影响进行重点分析研究,探讨长江下游防洪问题,提出应通过因势利导整治河流,控制汊道变化,稳定岸线,疏竣河道,规划保护对行洪有利的滩地,使河流最大限度地安全行洪,实现长江下游长治久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三峡工程下游河床冲刷对护岸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卢金友 《人民长江》2002,33(8):23-25
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水沙条件的改变,长江中下游河道将发生相应的调整变化,这种演变趋势对沿江地区防洪、航运、取水、岸线利用等均将带来一定影响。通过数学模型计算,长江中下游宜昌至大通各河段冲刷达到最大时的平均剖刷深度约为0.5-5.3m,其中以下荆江河段的平均冲刷深度为最大,约为5.3m,上荆江河段次之,约为3.5m。简述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规律和河床演变趋势及其可能对护岸工程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汾河下游王庄至柴庄段河道特征和来水来沙特性分析,得出汾河在该段的河相关系、纵横向稳定系数、床沙质沿程组成和汾河该段的三种不同的河型,即王庄至石滩及襄汾县城至柴庄为山区型河流;石滩至洪洞县城为山区向平原过渡型河流;洪洞县城至襄汾县城为平原冲积性婉蜒河流。给出了婉蜒型河段河床纵比降与床沙质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河段的河床演变特性及影响该段河床演变的因素,得出了过渡型河段和婉蜒型河段的河床演变在纵向上表现为泥沙堆积和淤积,从1953~1989年,过渡型河段年堆积速度为3.3cm/a,婉蜒型河段年淤积速度为2.6cm/a;在横向变化上过渡型河段河槽变化保持在300~500m,婉蜒型河流主槽宽约100m,自由演变,其摆幅宽度可达1500m。  相似文献   

8.
边界条件对三峡坝下游河床演变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志斌  段光磊 《人民长江》2006,37(12):63-64
河流发育和河床演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边界条件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已有河床组成、地质钻孔成果,阐述了三峡坝下游河道边界条件,总结了三峡坝下游河段河床演变特点,分析不同的边界条件对坝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分析表明,基岩质或硬土石质河岸边界对河床剧烈演变起制约作用;砂-土二元边界河岸抗冲性很差,对河床演变的约束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下荆江;粘性土质河岸对弯道的发展起重要的抑制作用;护岸及河控工程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河床横向变形,但易造成河床的纵向较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9.
洪湾水道受径、潮动力相互作用,水流、泥沙和河床演变具有独特的时空变化特征。20世纪80年代初期前处于缓慢的淤浅过程;经过1985—1995年为期10年的河道整治、疏浚,由一条宽阔易淤积的河道成为一条窄深而规则的水道;21世纪以来,加之港口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影响,总体呈现冲刷,但幅度小,河床目前处于自我调整的过程中。随着河道管理力度的加强,通过禁止人为的随意挖砂抛砂,配合合理的河道疏浚整治工程,洪湾水道最终将趋于稳定发展之势。  相似文献   

10.
汾河下游河段全长149.4km,是汾河防洪体系中防洪功能最薄弱的河段,文中论述了该河段防洪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河道整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该文在闽江下游河道地形变化情况调查基础上,分析闽江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变化原因及其对咸潮入侵、水源水质与河道堤防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近二十多年来,闽江下游河床下切严重,且呈加剧趋势,河床演变导致闽江下游潮流回溯,对水源水质影响的时空范围和程度加大,对河道堤防安全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据此提出确保供水安全的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书第一著者是从事黄河泥沙研究的资深知名专家。她带领年轻同志撰写的这本专著,对三门峡修建50年来黄河下游的河床演变进行全面的总结、整合、提炼和升华,系统研究了天然条件下和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时期黄河下游的水沙特性、河床演变和河道排洪输沙能力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多沙河流冲积性河段自然属性及人类活动的巨大影响;定量地显示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下游河道的作用;还初步分析了上中游大型水利枢纽调节径流、沿黄引水、引沙及中上游综合治理对下游河道的影响,介绍了下游河道冲淤的数学模型以及50年来泥沙调控实践及其效果,等等。  相似文献   

13.
1977~1996年黄河下游水文断面反映的河床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依据1977~1996年的水文断面实测资料,描述了断面形态特征与泥沙传输冲淤波,建立了汛前主槽断面面积与花园口前期径流物理量的关系,分析了洪水水位流量关系,为洪水预报和防洪顶案的编制及实际预报业务增加了参证性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汾河中下游河段为平原蜿蜒型河汉,地处黄土高原,洪水期含沙量高,多年来由于河道来水、来沙量的减少和河口段黄河顶托作用加剧,河尼沙淤积严重。加上大量整治工程的修建,使河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洪水峰量、历时相应变化。以往资料表明;城水文站洪峰在1000m^3/s左右时,约15小时即可达河津水文站。而“93.8”洪水汾河河柴庄水文站洪峰流量1140m^3/s经69小时才到达河津站,河津站洪峰流量减为38  相似文献   

16.
文中从汾河下游运城段河道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河道整治的原则和措施,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河道整治,以适应沿岸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黄河下游在较长时间内受下泄清水影响,河道冲淤演变及排泄能力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在现场查勘的基础上,通过对丹江口水库和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下游河道演变、排泄能力变化特点的对比,分析了黄河下游防洪面临的新形势;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下游河道发生冲刷,但艾山以下窄河段冲淤变化不大,近年来形成的淤积萎缩的状况难以很快改观。游荡性河段调整剧烈,工程出险机遇增大;河道水位流量关系中水流量以下部分同流量水位明显降低,中水流量 以上部分水位降低幅度可能会明显偏小,防洪形势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19.
以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性为基础,提出了漫滩水沙运动及水沙交换的处理方法,探讨了冲淤量沿河宽分布的准二维计算方法,分析了河床横向变化及其对纵向输沙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模拟方法,在已用实测资料对这几项研究率定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黄河下游的准二维数学模型,并用黄河1969-1978年实测资料进行了验算,验证成果表明,计算与实测基本一致,最后计算和比较了不同来水来沙方案对下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三峡施工期及运用后,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河床演变及水位变化对航运的影响,根据实测资料,对葛洲坝枢纽下游河段的水沙过程及河床演变、宜昌水位下降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近坝段经过葛洲坝施工期及正常运行期,河床已处于相对平衡。宜昌枯水位的降低主要是由于泥沙补给减少、人工采挖沙石骨料以及近坝段河床明显冲刷造成的。坝下游枯水航道问题可通过调度和工程措施途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