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阳能驱动的吸收制冷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剑锋  蒋家明 《新能源》1999,21(7):7-11
本文主要探讨太阳能等低品位不稳定热源为动力的改进两级和三级吸收制冷循环的性能,对比分析了NH3-LiNO3和NH3-NaSCN工质的循环适应性。结果表明,改进循环可以应用于-10 ̄-40℃的制冷系统,并且NH3-Li3NO3的性能优于NH3-NaSCN。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一种太阳能喷射/压缩复合制冷循环,由太阳能集热子系统、喷射制冷子系统及压缩制冷子系统组成,系统充分利用热电两种能源以及两种制冷方法各自的优点,优化喷射制冷子系统工作性能的同时,改善压缩式子系统的工作条件,从而提高复合制冷循环性能的同时节约高品位电能。采用性能较好的高蒸发温度式喷射制冷带走压缩机排气余热具有实际意义。通过数值模拟的手段分析系统性能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优化工作条件。研究表明,与相同工作条件下的单压缩制冷循环相比,复合制冷循环工作日全天候运行时电力性能系数提升约为31.5%,节电优势显著。存在一个最佳的喷射子系统蒸发温度使得复合制冷循环性能系数达到运行工况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3.
伊继东  施锋 《新能源》1998,20(9):16-19
本文阐述了太阳能作为驱动热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循环过程的工作原理,并对在一定太阳辐射条件下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系统内循环参数之间的影响,系统的COP做了热力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4.
太阳能增压喷射制冷循环的性能评价与优化设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的分析方法出发,对增压喷射制冷循环与纯喷射循环、蒸汽压缩制冷循环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太阳能增压喷射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氨水喷射-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喷射增压的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分析和热力计算,分别与一般的氨水吸收式循环相比,前在相同的热源温度下,获取的最低蒸发温度能够降低10℃左右,单级喷射-吸收系统的COP一直保持在O.3左右,双级喷射-吸收系统的COP在O.2左右。虽然在较高的蒸发温度段该制冷循环的性能系数略有降低,但是它能够利用现实中许多低品位的热源获取更低的蒸发温度。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太阳能吸收制冷循环性能并解决太阳能吸收制冷机风冷化问题,提出一种太阳能驱动的风冷喷射式绝热吸收制冷循环,通过喷射式绝热吸收器实现吸收过程的传热传质分别强化,同时回收高压溶液节流损失和再循环溶液的余压,以进一步增强吸收效果.构建组成循环各部件热力学数学模型,探讨了环境温度、发生温度、蒸发温度以及喷射器对新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氨水喷射增压──吸收制冷循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水吸收式制冷机是一种以热能为动力的制冷机,因此具有利用余热资源,节约能源尤其是节省电力等明显优点。面对 CFC_5被替代的趋势和我国能源状况与节能形势,适当发展和推广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发展和推广氨水吸收式制冷机,不断开展对其强化传热传质过程的研究,改善循环流程,提高其性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喷射式制冷的发展、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并对单纯太阳能喷射制冷和压缩-喷射、吸收-喷射、吸附-喷射、热管-喷射等复合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系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风冷太阳能双级水喷射制冷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额定制冷量为12.3 kW的风冷太阳能双级水喷射制冷空调系统进行了变工况性能分析。该系统的制冷量随室内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环境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太阳辐照度增强而增大;COP的变化与制冷量的变化类似,所不同的是COP随着太阳辐照度的增强先迅速增大,当太阳辐照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COP基本保持稳定。在室内温度不低于27℃,室外温度不高于38℃,太阳辐照度不低于500 W/m2的条件下,系统的制冷量为7.7~32 kW,COP为0.082~0.107。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吸收—喷射复合制冷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报道了一种可以利用太阳能等低焓能的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系统,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与吸收式制冷循环相比,该系统能较大地提高热力系数。还初步分析了可以用于该循环系统的工质对,最后给出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喷射式制冷的发展、工作原理和主要特点,并对单纯太阳能喷射制冷和压缩-喷射、吸收-喷射、吸附-喷射、热管-喷射等复合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系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以空气为携热介质的开式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为研究对象,根据工作循环的特点给出了循环工作流程及计算方法,并对循环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得出循环COP值、制冷量与湿空气出口处工作溶液与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差随热空气温度、环境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当热空气达到一定温度时,循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闭式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相比,开式循环具有启动快、COP值高、系统简单、造价低等优点,特别适合在高温炎热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3.
太阳能吸收-喷射复合制冷系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一种可以利用太阳能等低焓能的吸收-喷射复合制冷循环系统,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与吸收式制冷循环相比,该系统能较大地提高热力系数。还初步分析了可以用于该循环系统的工质对,最后给出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4.
李薇  程有凯  孙荣亮 《节能》2010,29(7):59-61
在两级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由太阳能驱动的新型吸收式制冷循环,并对其进行性能分析。通过大量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现有太阳能集热器所能提供的热水温度范围内,新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有较高的热力系数。该循环系统的中间压力、中间浓度对系统的热力系数和热源可利用温差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太阳能喷射式制冷循环,以其清洁元污染,系统运行和维护简单的优点,近年来吸引了很研究人员的关注,但系统性能系数偏低限制了它的发展。本文叙述了太阳能喷射式制冷的工作原理,并分别就太阳能集热器和喷射式制冷机,给出了它们的性能计算公式和方法。理论分析了太阳喷射式制冷系统性能改善的方法,并给出了几种实用的方案,可大大提高系统的工作性能。在此基础上,随着太阳能热利用技术的成熟,太阳能喷射式制冷有关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空气为携热介质的开式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为研究对象 ,根据工作循环的特点给出了循环工作流程及计算方法 ,并对循环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分析。得出循环COP值、制冷量与湿空气出口处工作溶液与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差随热空气温度、环境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 ,当热空气达到一定温度时 ,循环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与闭式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循环相比 ,开式循环具有启动快、COP值高、系统简单、造价低等优点 ,特别适合在高温炎热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7.
设计并搭建了太阳能喷射制冷实验研究平台,选取HFC134a作为制冷剂,基于郑州地区典型日的气象参数,研究了喷射制冷系统的COP、EER、喷射系数、制冷量、压缩比等参数随太阳辐射的逐时变化.实验表明: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工作时,系统COP和EER等参数随时间呈波动趋势,其变化受室外温度、太阳辐射、系统发生温度及冷凝温度等参数的综合影响,典型日8月18日的平均日COP为0.19,平均日EER可达4.0,最大的COP和EER分别为0.21和4.57,考虑太阳能集热效率后的系统最大COP0为0.134,系统压缩比随时刻在1.8 ~2.2之间波动.  相似文献   

18.
(2)吸收-喷射制冷系统单独的吸收循环的性能系数往往较低,其原因在于正循环的初、终压力(浓度)参数,由于受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的制约而无法独立地提高其工作参数,造成总效率较低。提高单效吸收制冷系统性能的方法有很多。在传统吸收式制冷系统的  相似文献   

19.
新型太阳能喷射与电压缩联合制冷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提高太阳能与辅助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喷射式与电压缩式有机结合为一体的联合制冷系统,进而对这种新型联合系统及传统联合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对比分析,对联合系统太阳能喷射式制冷时最佳发生温度进行了选择,并计算了典型年气象条件下两种联合系统相对于电压缩制冷系统的节能量及节能率。结果表明:两种联合系统相对于电压缩式制冷系统而言都是节能的,但新型联合制冷系统比传统联合制冷系统更节能,更能高效地综合利用太阳能与常规能源:在文中计算条件下,新型联合系统比传统联合系统多节能13.6%。  相似文献   

20.
常规的冷热电联供技术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放手段。但是仍然不能完全解决消耗化石能源存在污染的问题。以太阳能作为热源驱动冷热电联供则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分析太阳能冷热电联产的原理和实现形式,以及各种不同实现形式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最。以太阳能为热源,通过光电转换并驱动制冷机组制冷,或者通过光热电转换。以动力循环的方式实现同时发电和供暖,制冷是太阳能冷热电联产的技术途径之一。发展太阳能冷热电联产是解决目前能源紧张和污染问题的有效手段。尽管目前的技术水平还不能使其在实际领域进行大规模应用,但该技术是将来能源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