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天等晚上盼的熬了六个月以后,我终于在阳春三月去了鲜花怒放的攀枝花,在踏上火车的那一刻,我就像回到了孩提时代,我就像学生时老盼着老师带我们出去春游一样——随时等待着春天故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鱼类腥味物质及脱腥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渔业在我国经济占比例较大,鱼类资源开发利用广泛,而水产品特别是鱼类的腥味阻碍水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发展。本文介绍了鱼腥味的化学本质,已鉴定出的相关物质有三甲胺、苦味肽、吲哚、醛、酮等,其产生原因主要由于鱼体在水中的吸附和富集、微生物和酶对脂肪的分解氧化;提取方式多样,包括固相微萃取技术、动态顶空萃取、微波蒸馏法、超临界流体法等,分析鉴定方法主要包括感官评定、电子鼻、气质联用仪和气相-质谱-嗅闻联用仪;最后叙述国内外脱腥技术研究现状及总结展望,目前国内外对腥味物质的研究不够精确全面,对其化学本质与感官特性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水产品的腥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品的加工和消费,研究水产品腥味物质的产生及脱腥技术对于水产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水产原料及其制品中腥味物质的种类、形成机理及脱除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水产品的脱腥研究及高价值水产制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食品工业科技》2013,(08):386-389
水产品的腥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水产品的加工和消费,研究水产品腥味物质的产生及脱腥技术对于水产加工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水产原料及其制品中腥味物质的种类、形成机理及脱除方法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水产品的脱腥研究及高价值水产制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兔肉以其特有的"四高四低"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但在兔肉产品加工中,兔肉本身的草腥味严重影响其风味质量,最大限度地去除草腥味对于兔肉产品风味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兔肉腥味物质的鉴定,中级醛类、胺类和呋喃衍生物可认为是兔肉腥味的重要成分;从品种、性别、肉的部位和生长阶段四个方面阐述对兔肉腥味物质的影响;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概述,指出兔肉腥味并不是由性激素组分直接产生的,而是与脂氧合酶有着直接的联系;对其去腥方法如公兔去势、兔肉品种选择、香辛料掩盖和抑制脂氧合酶活性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展望,以期为兔肉产品在工业化生产中的腥味去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产品营养丰富均衡,味道鲜美,在广大消费者饮食列表中意义重大。但由于水产原料中含有种类繁多的挥収性物质,如醛类、醇类、酮类、烃类、萜烯衍生物和少量的硫醚、呋喃、萘类等,多种挥収性成分相互之间共同作用导致强烈的腥味产生,这种不良风味影响食用口感与市场销售,产业化収展受到严重阻碍。大量研究表明腥味物质主要来源于氧化三甲胺的分解、脂质的自动氧化及外界环境次生代谢物的作用。如今消费者对食品风味的要求越来越高,腥味物质的形成以及如何有效控制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重点介绍了水产原料中腥味物质的形成机制和脱腥技术的研究迚展,分析兵今后的収展幵做出展望,以期对水产原料脱腥技术的应用和収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畜禽肉是我国动物性食品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肉、兔肉等。畜禽肉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腥味,如果加工不当会影响到产品品质进而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接受程度。此前关于腥味物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产加工领域,近年来畜禽肉类中腥味物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关注。该文综述了不同畜禽肉类腥味物质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腥味物质检测方法及去除方法,以期为后续关于畜禽肉类的研究提供参考,同时为畜禽肉的加工过程中如何降低腥味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8.
环状糊精脱除羊,鱼肉腥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环状糊精具有很强的包接能力,可与羊鱼肉的腥味成分形成包结物,从而消除腥味,本文初步探讨了用环状糊精去除羊、鱼肉腥味的机理及工艺,结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9.
鱼类腥味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类的丰富营养和鲜美滋味使其成为餐桌上的优先选择,我国渔业资源丰富,但鱼类深加工技术却无法解决目前鱼类及其制品中存在的腥味问题,阻碍了淡水鱼加工产业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该文综述了淡水鱼类异味脱除的物理(流水暂养法、吸附法和包埋法等)、化学(酸碱盐处理法、抗氧化剂法及臭氧脱腥法等)以及生物(摄食法、酵母法、微生物酶法)...  相似文献   

10.
贝类产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但其腥味阻碍了该产业的发展。因此,贝类中腥味物质的检测及脱除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贝类腥味物质的感官评价法、电子鼻法和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检测方法,以及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脱腥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贝类等水产品脱腥技术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由于贝类腥味成分与感官特性之间的联系尚未系统研究,而且利用传统液相脱腥技术容易导致营养物质损失,因此从分子结构层面深入探究脱腥机理,研发高效无损的脱腥材料及脱腥技术将是今后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大豆制品腥味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该文对导致大豆制品产生腥味的化学物质组成,脂肪氧化酶及相关作用进行论述,比较国内外抑制及脱除大豆制品腥味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及各自优缺点,展望基因工程控制的脂肪氧化酶缺失体大豆品种推广前景及对大豆制品行业可能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贝类加工制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贝类及其制品的腥味也会影响产品的口感和销售。深入了解腥味物质的形成及其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贝类加工产业的发展。本文综述近年来贝类中主要腥味物质种类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水产食品中腥味物质的调控及风味品质改善提供理论参考,对创新和丰富水产品加工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海藻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功能和药理价值。但是海藻中各种挥发性物质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独特海藻腥味,严重阻碍了海藻资源的高值化开发利用。因此,文章对海藻腥味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成分分析及脱腥方法等进行概述和归纳,重点阐述了物理脱腥、化学脱腥、生物脱腥和复合脱腥等脱腥技术进展,并对海藻脱腥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腌制法脱除鸭肉水饺馅料腥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的鸭肉为主要原料,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去除鸭肉饺子腥味配方及工艺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分别研究了盐的添加量,酱油与食盐比例,食醋添加量,腌制温度和时间对鸭肉饺子品质的影响。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参数为:盐量为2.5%,酱油与食盐比例为5∶1(m L∶g),食醋为1%,在16℃条件下,腌制70 min,所得到的鸭肉饺子无腥味,口感好。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7):242-246
为探明鲟鱼肉冷藏过程腥味形成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分析了鲟鱼背部、腹部和尾部肌肉组织品质指标和鱼腥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冷藏前期3个部位的鱼肉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增加缓慢,5 d后TVB-N呈现快速增长,表明鱼肉开始出现微生物腐败迹象。表征脂肪氧化程度的硫代巴比妥酸值(TBARS)冷藏前期增幅缓慢,第3天后增幅加速,脂肪氧化速度加快;冷藏期间脂肪氧化酶(LOX)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冷藏2 d后鱼体主要不饱和脂肪酸下降幅度加快,挥发性物质总量增加明显。对鱼肉冷藏期间挥发性物质风味特征进行分类分析表明,鱼肉冷藏过程中以鱼腥味、青草味及脂肪氧化气味变化为主,其中以鱼腥味变化最为突出。将贮藏过程中鱼肉品质指标与鱼腥味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发现,鱼腥味等异味的产生主要是由脂肪氧化所致,后期微生物腐败对鲟鱼肉风味变化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鸡汤中存在的两种异味成分(庚醛和(E)-2-壬烯醛)与鸡汤腥味的相关性,并研究有效降低鸡汤腥味的方法。以河田母鸡为原料,对鸡肉进行焯水处理与氯化钙和脂肪酶复合前处理工艺后制备鸡汤,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鸡肉前处理后和鸡汤中两种异味化合物的浓度,并对鸡汤腥味等方面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2次焯水鸡汤中两种异味化合物浓度较0次焯水鸡汤显著下降(P<0.05);采用氯化钙和脂肪酶复合前处理后焯水的制备工艺,显著增加了焯水过程中两种化合物的溶出量,制成的鸡汤中两种化合物浓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庚醛和(E)-2-壬烯醛浓度与鸡汤腥味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987,P<0.05;r=-0.981,P<0.05),与鸡汤总体感官品质呈显著负相关(r=-0.976,P<0.05;r=-0.965,P<0.05)。氯化钙和脂肪酶复合前处理后2次焯水的鸡汤制备工艺能有效降低鸡汤中的腥味,提升鸡汤的总体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7.
水产品自身携带的腥臭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水产品加工生产与消费,探讨水产品腥味物质的提取和分析技术对水产品加工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年国内外水产品腥味物质的提取技术和分析技术进行综合阐述,并对提取、分析技术进行优缺点对比,旨在为腥味脱除和水产品高值化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鱼制品腥味产生机制及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4):254-261
鱼制品肉质鲜美,风味独具,营养价值高,是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长久以来,腥味一直是限制鱼制品的开发与推广的主要问题之一。全面地了解腥味的来源及调控措施对高品质鱼制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该文对腥味物质的产生机制及调控措施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这些措施通过降解腥味物质、抑制生化反应、杀死微生物、破坏腥味物质与蛋白的交联作用等方式以去除腥味或抑制腥味形成的可能机理,旨在为提高鱼制品风味及开发高品质鱼制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畜禽副产物是指畜禽屠宰后除胴体肉外的可食性部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但其腥味问题严重阻碍了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限制了畜禽肉制品加工行业的发展。近年来,针对畜禽副产物的脱腥方法不断被开发和探索,成为畜禽副产物加工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畜禽副产物中腥味物质的来源和产生机制,介绍了物理法(感官掩蔽法、吸附法、包埋/微胶囊法、其他物理脱腥方法)、化学法(酸碱盐处理法、天然抗氧化剂法、氧化剂法、美拉德反应法)、生物法(酵母发酵法、其他微生物发酵法)和复合法等脱腥方法,以期为畜禽副产物脱腥方法开发和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试验用无腥味大豆、胡萝卜汁为主要原料生产蔬菜汁豆奶。研究了糖、酸、防腐剂、胡萝卜汁用量、Ca2 浓度和植物油等原辅材料对制品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强制分层法观察豆乳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控制干豆和水的配比为1∶14,加入8%~10%的蔗糖,0.05%的柠檬酸,20%胡萝卜汁,葡萄糖酸钙不超过277.8mg/100mL(Ca2 25mg),山梨酸钾0.01%~0.02%,0.8%植物油,制得口味好、营养丰富、稳定性高的胡萝卜汁无腥大豆豆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