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研究风电叶片用层内混杂碳纤维和玻璃纤维织物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在湿热环境下的性能变化,采用真空辅助树脂灌注(VARI)成型工艺制备碳/玻层内混杂复合材料层压板,研究了VARI成型层内混杂复合材料在湿热老化后的界面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湿热老化后的层内混杂复合材料中的环氧树脂发生部分水解,树脂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选择聚酰亚胺纤维和环氧树脂,采用热熔法制备出了聚酰亚胺/环氧结构透波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吸湿率、力学性能、介电性能、湿热老化性能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表征手段,研究了聚酰亚胺/环氧结构透波复合材料的结构透波性能和耐湿热环境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聚酰亚胺纤维中刚性共轭结构赋予了聚酰亚胺纤维复合材料良好的透波性能和耐湿热性能,但是与石英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相比,聚酰亚胺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结构透波复合材料仍存在着压缩强度、弯曲强度与层间剪切强度低、吸湿率高的问题;力学性能破坏模式分析结果显示,聚酰亚胺纤维同时存在有机纤维的吸湿、压缩强度低、纤维/树脂界面结合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玻纤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酸雨循环老化性能与机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潮湿和酸雨多发地域的航空器复合材料老化问题,模拟酸雨和湿热(普通热水)环境,研究了单向玻纤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UGFREC)在酸雨和湿热环境下的吸湿-干燥循环老化行为;分析了不同循环次数下的UGFREC的吸水动力学;采用力学测试装置、热力学分析装置和扫描电镜,分别表征酸雨和湿热循环老化前后UGFREC的弯曲性能、层间剪切性能、冲击强度、动态粘弹性、玻璃化转变温度和冲击破坏形貌;初步给出反映酸雨和湿热循环过程中基体树脂与纤维间的界面应力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湿热对玻纤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工艺(VARTM)制备了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测试表征了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及湿热环境下的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简单分析了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在不同条件下力学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50~150℃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玻纤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呈下降趋势,其下降主要是由树脂的性能变化引起的;长时间的湿热环境也可引起力学性能的降低,这主要是由树脂与纤维的界面受到破坏引起的。温度和湿热对玻纤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为玻纤增强复合材料在工程上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电子电气设备等产生电磁辐射污染会严重影响到人体健康,并干扰设备的正常运行,解决电磁污染的关键是使用电磁屏蔽材料。采用模压工艺制备了具有电磁屏蔽功能的环氧树脂/碳纤维(CF)/亚麻纤维复合材料。借助矢量网络分析仪、热重分析仪、万能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CF粉对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EMI SE)、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随着CF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在其质量分数为30%时达到最大值,为102.5 MPa,与未加CF的材料相比较,提高了31.1%,此后进一步增加CF粉含量,复合材料的弯曲强度开始下降。SEM证实,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提高来源于CF与环氧树脂界面性能的改善。CF粉的加入提高了环氧树脂/亚麻纤维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热分解温度从206℃提高到268℃。同时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随着CF粉含量的增加而下降,从0.65Ω·cm降至0.132Ω·cm。在8.4~12.4 GHz电磁波范围内,环氧树脂/CF/亚麻纤维复合材料的EMI SE达到20 dB以上,基本满足商业要求。  相似文献   

6.
海岛工程建设中,潮汐作用下的海水干湿循环是影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加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筋嵌入法加固混凝土结构,通过CFRP筋从混凝土块中的拔出试验研究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HPFRC)和环氧树脂胶作为加固粘结材料时,海水干湿交替循环作用下嵌入式CFRP筋与混凝土界面的粘结性能,并对其破坏模式、极限粘结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氧树脂胶作为粘结材料时,随干湿交替循环次数的增加,极限粘结承载力略有下降;而HPFRC作为粘结材料时,干湿循环90 d内的极限粘结承载力得到持续增长,可以达到作为粘结材料时极限承载力的70.3%,因此HPFRC可以作为粘结材料应用于潮汐环境下的FRP筋嵌入法加固海工混凝土结构中。  相似文献   

7.
<正>天然植物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低成本、低能耗、环境友好等优良特性,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天然植物纤维存在易吸湿、与基体树脂相容性差等缺点,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以木材剩余物杨木枝桠材为原料,通过机械粉碎法及化学机械浆法制备了杨木粉、杨木纤维;分别采用桐马酸酐甲酯、异氰酸酯/硅烷偶联剂和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对杨木粉及杨木纤维表面改性,经热压成型制备了木质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改性木质纤维表面疏水性高,与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界面相容性;制备的木质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与  相似文献   

8.
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其中包括玻璃纤维(GF)增强、碳纤维(CF)增强,芳纶纤维,混杂纤维及植物纤维增强等。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环氧树脂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高低温循环(-40~40℃/-40~25℃)及湿度(有水、无水)两种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拉伸性能变化规律以及界面损伤机理,循环实验包括0,5,10,100,200,300周期,结合拉伸强度测试、吸湿实验及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不管在有水还是无水的环境下,环氧树脂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高低温循环周期增大整体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高低温循环5周期时开裂最严重,拉伸强度到达谷点,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直至100周期左右,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峰值,随后下降;拉伸模量影响不大;树脂基体与纤维界面产生的微裂纹被证明是导致复合材料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湿度的耦合作用促进裂纹的扩展,明显削弱了环氧树脂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压延成张工艺制备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杂增强非石棉橡胶基密封复合材料(NAFC),以横向抗拉强度作为表征混杂增强橡胶基密封材料中纤维与橡胶界面粘结性能的指标.通过扫描电镜(SEM)对材料横向拉伸试样断口进行形貌分析,及对材料的耐油、耐酸、耐碱性能进行测试,探讨了不同表面处理工艺对纤维与基体界面粘结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玻璃纤维采用偶联剂KH-550浸渍后涂覆环氧树脂涂层,对碳纤维在空气氧化后涂覆环氧树脂涂层,可有效增强纤维、基体的界面粘结,所制得的混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和耐介质性能.  相似文献   

11.
姜悦  杨福馨 《中国塑料》2019,33(7):26-31
将纳米二氧化钛(Nano-TiO2)经过改性处理之后,按照不同的比例添加至低密度聚乙烯(PE-LD)树脂中混合造粒、流延制备改性薄膜,并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为外层薄膜进行复合,最终得到高阻隔性改性抑菌薄膜。对薄膜的力学、抗菌及光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随着Nano-TiO2添加比例的递增,薄膜的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增强,而光学性能下降;其中,当Nano-TiO2以2.5 %的比例添加至树脂中制备得到薄膜的抗张强度和雾度较大,而伸长率和透光率较小,但其阻气性、阻水性及抗菌效果较好,可以应用于食品的抗菌包装。  相似文献   

12.
柴冈  张雪华  唐辉 《中国塑料》2019,33(6):50-55
采用熔融挤出法制备了添加不同相容剂的聚丙烯/碳纤维(PP/CF)复合材料管道,通过管道长期耐压试验装置、电子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探究了不同碳纤维含量和长度及不同相容剂对PP管道力学、纵向回缩率、爆破强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填充后的PP降低了PP/CF复合管道材料的整体纵向回缩率,增强了管道的爆破强度;相容剂的添加显著提高了其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双螺杆挤出制备了尼龙6(PA6)/聚丙烯(PP)/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考察不同PA6、PP及滑石粉和增容剂种类及含量对PA6/PP/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黏度(2.4~2.7 Pa·s)PA6、聚乙烯(PE)含量达到7%~9%的嵌段共聚PP及粒径为2~5μm的滑石粉制备的PA/PP/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随着PA6含量增加,PA6/PP/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的拉伸、弯曲强度增加,吸水率上升,PP含量增加,PA6/PP/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吸水率下降,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也下降;滑石粉的粒径越大,PA6/PP/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的刚性越好,冲击强度越差,滑石粉的粒径越小,则容易团聚,三元复合材料形成应力集中点;增容剂马来酸酐接枝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C-g-MAH)和马来酸酐接枝三元乙丙橡胶(EPDM-g-MAH)复配对PA6/PP/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增容效果优于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或EPDM-g-MAH;当EVAC-gMAH和EPDM-g-MAH添加量各为5%,PA6/PP/滑石粉质量比为50/20/20时,制备出的PA6/PP/滑石粉三元复合材料具有较佳的力学性能,并有优异的加工性能,其缺口冲击强度可达6.6 k J/m^2。  相似文献   

14.
用门尼粘度仪、凝胶渗透色谱仪、乌氏粘度计、华莱士快速塑性计和RPA2000橡胶加工分析仪测试天然橡胶(NR)的相对分子质量,研究其与加工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门尼粘度仪测试的全乳型(SCRWF)和标准(SCR20)NR的门尼粘度和应力松弛系数(α)差异性小,很难区分相对分子质量;其他方法测试的参数相关性好,均可以表征NR的相对分子质量;与SCRWF相比,SCR20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粘均相对分子质量、可塑度和RPA2000橡胶加工分析仪测试的α均较小,加工性能较好;用RPA2000橡胶加工分析仪在120℃、0. 1 Hz下进行应变扫描,SCRWF和SCR20的储能模量(G′)比值以及SCR20和SCRWF的损耗因子(tanδ)比值最大,应变对G′和tanδ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当前核心大气污染物,而涂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VOCs的排放一直得到关注。文中基于美国EPA的SPECIATE数据库和实际企业调研,研究了涂料行业重点VOCs的筛选原则与方法,确定VOCs的评分标准和量化处理方法;选取15个类型的涂料涂装工序,以质量分数、嗅阈值、饱和蒸气压、空气环境目标值和最大增量反应活性为评估参数,采用分级赋值和多参数综合评分筛选出7种(类)涂料行业重点VOCs。对重点VOCs的执行标准现状进行了调研比较,提出了修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童闯闯  伍楚诗  公维光  孟鑫 《中国塑料》2019,33(2):86-90,109
采用挤出共混法制得聚丙烯/磷酸酯钠盐/滑石粉(PP/NA-40/Talc)复合体系,研究了退火时间和退火温度对PP/NA-40/Talc复合体系力学性能、热变形温度以及结晶度的影响。通过DSC、XRD和FTIR证明了退火处理可以使PP/NA-40/Talc复合体系结晶度和力学性能提升。结果表明,PP/NA-40/Talc复合体系的力学性能、热变形温度以及结晶度与退火时间和退火温度成正相关;尤其是在120 ℃ 下退火处理2 h时,弯曲模量达到2516.0 MPa,热变形温度达到136.9 ℃ ,结晶度达到49.5 %。  相似文献   

17.
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的探索和积累,华东理工大学制剂工程课程2005年被评为国家和上海市精品课程。为了配合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华东理工大学作为主编,联合上海中医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编写课程同名教材,教材体现了系统性、专业性和应用性三大特色,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007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8.
针对固相拉伸作用对添加β成核剂等规聚丙烯(iPP)片材微观形貌、宏观物理性能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片状iPP固相拉伸后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对其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利用万能拉伸试验机、摆锤式冲击试验机、软化点测试仪对其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对片状iPP施加适当的拉伸作用,将改善其聚集态结构,提高力学性能;在130 ℃下拉伸时,片状iPP取向最优,片状iPP冲击强度接近于未拉伸的2倍,拉伸强度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世界农药》2007,29(Z1)
Shanghai Pesticide Research Institute (SPRI), established in 1963, is the first professional pesticide institute in China. After being approved by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PRC, it became the base for Shanghai Branch of National Pesticide R&D South center.  相似文献   

20.
对2种高密度聚乙烯(PE-HD)土工膜专用料TR131和DQTG3912,在分析其力学和热力学性能的基础上,采用升温淋洗分级与连续自成核退火联用技术对支链结构及分布进行了系统表征,并与产品的力学性能相关联。高温碳谱核磁共振分析表明,DQTG3912比TR131具有更高的共聚单体插入量,支化度分别为6.7个/1000C和5.9个/1000C;DQTG3912低温级分的片晶厚度较高,高温级分片晶厚度较低;表明DQTG3912样品虽然含有较多的短支链,但在更容易插入的低相对分子质量处的分布较少,而在高相对分子质量处分布较多,更接近理想的短支链分布,有利于形成分子链间的系带分子,增强拉伸强度及耐环境应力开裂性能;产品力学性能的表征结果与链结构的分析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