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为了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背景,本刊以“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调查”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调查”为主题,分别组织实施了全国范围的调查,并在第9、10两期连续刊出了相应的调查报告,引起读者强烈反响。不久前,王佑镁、钟志贤、黄琰和施虹冰四位老师将他们在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的课题研究中进行的一项研究活动——对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写成了详细的调查报告发给我们。鉴于被调查对象居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希望这个调查报告对于全国类似的样本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一直是基础教育中的重点。早在2000年教育部强调,要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十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发展如何?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北京市教委又是如何规划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本刊专访了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张国华.请他谈谈“十五”期间北京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和“十一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规划.以下是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3.
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和各地经济的发展,不少地区开始了“城域网”的建设。专家预计,未来几年,“城域网”将成为教育信息化新的发展趋势。2002年第12期,本刊刊登了《谈城域教育网平台下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一文。有感于城域教育网的诸多优势以及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必要和困难,本文作者结合农村中小学的实际,从具体建网标准和校园网建设招标等方面再次探讨了城域教育网的建设事宜,希望能引起教育界对“城域教育网建设”和“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视,并为此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最近几年,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迅猛的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笔者刊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实际,探讨改进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中心小学以“培养现代城市人”为教育目标,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在2003年秋制定的《西乡中心小学二次创业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与世界教育发展接轨,全面推进信息化工程,实现学校教育优质化”的奋斗目标。学校按照“高起点规划、立体化培训、跨越式发展”的思路,扎扎实实进行信息化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6.
“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来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02年,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取得了突出的成绩,CERNET、校校通工程、西部大学信息化、卫星网建设等重点建设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校校通”工程实施两年以来,各个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从全国的情况看,东部地区搞的比较好,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省市。在我国,东西部地区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数字鸿沟”。因此,国家的重点之一是扶持西部的“校校通”工程。例如,在学校对口支援工作中,将“校校通”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项目已经在2002年正式启动。这是一  相似文献   

7.
2004年11月下旬,笔者有机会随教育部基教司技术装备处组织的一个专家调研组,对广东省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普及“一机两语”(信息技术、英语和普通话)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云浮市和阳江市的部分中小学,并听取了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情况通报,对于广东省通过机制创新实现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留下深刻印象。笔者认为广东省的做法为我国其他省、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信息化领导力”,是决定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刊将于2009年11月在山东省淄博市举办“2009中国教育信息化领导力高峰论坛”,旨在普及和推广“信息技术是教育创新第一推动力”的观点,彰显信息化领导力,促进教育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与网络》2009,(18):62-62
近年来,在国家信息化宏观战略的指导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优先发展并取得长足进步;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共享不均等现象仍然长期存在,对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诸多挑战。基于此,国家提出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深入推进“一网两工程”的部署策略,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的无锡市,近几年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着力建网、建库、建队伍。本文主要介绍无锡市建设城域教育网、实施“校校通”工程、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 为了澄清问题,首先要对“低效”和“有效性”加以说明。本文的低效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针对国家近年来为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所作出的重大举措收效甚微的状况而言。“有效性”是相对行为效果与预期目标实现的程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性主要指向教育信息资源的投入与利用所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教育面临着教育经费困难,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师资紧缺和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率高等诸多问题,显而易见,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教育将难发展。用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为“降水不足”的农村教育解燃眉之急,让孩子们能够共享同一片蓝天。本期对话我们聚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称“工程),就项目实施以来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邀请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装备处蔡耘处长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13.
2000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战略目标.在经济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课程建设已从普及发展到提高阶段,教师队伍的配备逐渐完善而且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但在经济相对滞后的县域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的配备还相对落后,成为制约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教育理念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深入,对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邓立言委员从哲学的高度出发,总结了当代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五个标志。其中之一,即拥有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数量足够、形式多样、实用有效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尤其是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及其应用系统。那么,在当今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中学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如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计算机用户》2002,(49):12-12,17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使得很多城市的教委都开始规划和建设覆盖本市教育系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模式采用在城市建立教育中心网站,在市、县、乡教育系统建设局域网,在学校建设校园网,并实现校园网与教育信息网的联网。在“校校通”工程的进一步推动下,教育城域网的建设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据赛迪顾问调查,2002年的教育城域网建设投资已经超过30亿元,各区域增长情况有所不同.如图1.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我国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将会有跨越式的前进。2005年,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并且首批九省市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已于2005年年底正式开办。由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启动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意味着我国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钰  王宁 《中国信息化》2005,(17):32-32
作为广东佛山市的一个区,南海市关于信息化试点就有诸如“全国城市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建设试点市.广东省信息化建设综合试验区、国家首批信息化试点城市、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试验区、南海电子政务试点示范工程”等等。教育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金融信息化、山区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齐头并进,各项试点花样繁多.南海区信息办统计之后,发现共承担了国家、有关部委及广东省的试点项目达惊人的26个.其中国家级试点14个,省级试点12个。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深圳市政府启动了“农村城市化工程”,大大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发展。许多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跳跃性、超前性,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资源的建设缺乏、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总体偏低、一般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相对较差。对于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认真地反思,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小学管理人员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发展状况,影响着中小学实施信息化教育的文化氛围、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提高中小教育主管人员、中小学领导及技术管理等人员的信息化教育能力,可以为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施提供人力保障,促进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施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效果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2006年7月26至27日,2006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论坛在特区深圳隆重举行。作为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2006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论坛以“创新引领发展”为主题。与会代表就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深圳市副市长闫小培代表深圳市政府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在两天的研讨中,共有27位领导、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和企业代表作了大会发言。总结与会代表的言论观点,我们发现本次论坛在组织与议题上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