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热发电映照行业发展亮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夏季到来,天气热了,足球热了,余热发电更热了。日前由中国建材协会和中国水泥协会联合主办的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现场交流会在杭州召开.各方领导、专家及参会代表济济一堂,就水泥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纯低温余热电站的现状、发展进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2.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金泉  常子冈 《水泥》2005,(4):5-10
对我国水泥工业已投入生产运行的几个纯低温余热电站的生产运行情况进行了跟踪研究,提出了目前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尚存在的几个问题。在近年我国水泥工业工艺及装备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多条日产数千吨级大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陆续投产的情况下,对研究、发展、推广应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彤 《中国水泥》2007,(4):28-28
水泥行业是耗能大户,另一方面也是最具有节能潜力的行业。利用水泥窑余热发电项目,越来越受到水泥企业的青睐。余热利用技术是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多年来,我国科研、设计装备制造以及水泥生产企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尤其是90年代以后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生产实践,使该项技术成绩斐然。我国现在已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余热发电技术,逐步实现了装备国产化。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目前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的持续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受到煤电供应紧张及煤电油价格逐年上涨的影响,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给水泥企业带来极大压力.当前,水泥行业为了节能、降耗,积极采用了水泥窑纯余热发电技术,从而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在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同观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本期我们特别推荐唐金泉<水泥窑纯余热发电技术的比较>一文,希望水泥业同仁展开讨论,促进余热发电技术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5.
方伟 《中国水泥》2003,(12):25-26
水泥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煤或油)和天然矿物,而这些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制约了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原燃料的消耗是保证水泥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措施。水泥熟料煅烧过程需要较高的煅烧温度,消耗大量的天然矿石能源——煤炭(或油),以目前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窑为例,其单位熟料烧成热耗在2900~3300kJ/kg,以年产熟料50万t规模计,每年消耗原煤约6.5万t,但同时约占熟料烧成热耗:30%的350℃左右的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水泥导报》2007,13(3):33-33
2007年4月19日,由中国水泥网等单位主办的第三届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峰会在杭州市萧山宝盛宾馆顺利召开。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袁克兰、浙江省经贸委副主任凌云、中国建材协会副会长徐永模、浙江省经贸委行业办主任丛培江、中国水泥协会副会长、海螺集团副总经理佘彪等领导以及成都院、南京院、天津院等单位的专业人士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7.
李朝彬 《中国水泥》2007,(10):58-6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水泥工业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数百条数千吨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陆续投产,为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推广应用创造了市场条件。伴随建设  相似文献   

8.
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评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年来.随着我国水泥工业工艺及装备技术得以迅速发展.数百条数千吨级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简称水泥窑)的陆续投产,为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装备的开发、推广、应用创造了市场条件。在这个背景条件下.目前国内具有水泥窑余热发电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能力的数家单位.推出了几种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的热力循环系统并已在水泥工业陆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发展,我国水泥工业节能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温余热已在水泥生产过程中被回收利用,水泥熟料热耗已由过去的4600~6700kJ/kg下降至2900-3300kJ/kg。但由于受水泥熟料生产技术及目前国内节能技术水平的限制,大量的中、低温余热仍不能被充分利用,由其所造成的能源浪费仍很大。水泥生产过程中由窑头熟料冷却机和窑尾预热器排掉的360%以下废气,其热量约占水泥熟料烧成系统总热耗量的30%以上,而利用日益成熟的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可大量回收和充分利用中、低品位的余热用以发电、制冷、采暖或热电联供,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水泥工业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1前言 中信重型机械公司作为大型干法水泥成套设备生产的龙头企业,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政策,经过几年来持续研究和攻关,开发出了水泥熟料干法生产线的纯低温余热发电双压技术,通过了国内行业专家论证,已投入市场。为水泥行业走向循环经济提供了一项新技术,开辟了新途径,受到了水泥行业的广泛欢迎。  相似文献   

11.
水泥工业推广纯低温余热发电时机已经成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5月21日 ̄22日,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现场交流会在浙江杭州召开。在两天的交流会中,政府、协会、科研院所、企业代表纷纷发言,探讨在实施纯低温余热发电中的宝贵经验。在交流会结束前,中国水泥协会会长雷前治针对纯低温余热发电的推广做了精辟的总结发言。本刊根据录音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周信永  李平 《水泥》2016,(9):69
我公司下属项目分公司2 500t/d水泥生产线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站,配套2台余热锅炉(QC100/400-10-1.6/380型窑头AQC锅炉和QC120/340-9.3-1.6/320型窑尾SP锅炉)、1台N4.5-1.05型纯低温冲动凝式汽轮机和1台QF2-4.5-2Z型发电机。发电站冷却水用量不大,设备安装位置分散,废水直接就地排放,造成水资源浪费。通过对冷却水系统的节能改造,回收可利用废水,节能降耗,提高了余热发电站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张富 《中国水泥》2005,(4):74-77
我国水泥工业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上大改小、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更使得我国水泥工业的建设规模由l000t/d、2000t/d快速发展到5000t/d、10000t/d,水泥熟料的热耗也由4000kJ/kg左右降低到2700~3300kJ/kg。但水泥工业是一个传统的高能耗行业,就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泥生产工艺,仍然有大量的350℃以下的低温余热不能被完全利用,  相似文献   

14.
水泥工业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及其效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水泥工业国产化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已基本具备全面推广的条件。对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设计要因地制宜,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采用单压进汽的凝汽式汽轮机组;利用余热锅炉产生双压蒸汽,配套补汽凝汽式汽轮机组;利用余热锅炉和热水闪蒸技术产生双压蒸汽,配套补汽凝汽式汽轮机组。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采用国产装备,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在建成后2.5~3年内可收回成本。  相似文献   

15.
俞捷 《水泥工程》2009,(5):83-84
在国家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一系列的政策指导下。水泥工业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在新疆水泥行业得到高度的重视。水泥窑排放的低温废气余热用于发电时,余热的有效利用率如何提高?废气余热最大发电能力到底有多大?配置余热发电系统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现就新疆正在建设的2500t/d熟料生产线纯低温余热电站工程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水泥》2006,(1):36
本刊讯 能源的短缺直接影响着各个行业的生产,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华东地区出现了大范围的电力紧缺的局面.众多水泥企业由于受到电力供应紧张和电价、煤价持续上涨的影响.面临着运转率不足和经济效益下滑的困难局面。而充分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废气余热建设纯低温的余热发电装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的深入和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越来越多的水泥企业增加了低温余热发电系统.DCS系统作为先进的控制方式也被应用于低温余热发电系统中.下面结合我公司新增的16000kW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阐述DCS在该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浙江嘉兴市桐星水泥有限公司位于浙北地区杭嘉湖平原,东接上海,西邻杭州,京杭大运河横贯厂区.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根据目前浙江省的供电情况,为缓解电力供应压力,充分利用二次能源,改善生产环境,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嘉兴市桐星水泥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公司的1000dd水泥熟料生产线窑头、窑尾的余热,建设一套1.5MW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平均发电功率1200kW。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 2006年5月21-22日,由中国建材工业协会、中国水泥协会主办,浙江三狮集团承办的“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现场交流会”在杭州萧山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建材协会、水泥协会、行管办负责人、水泥企业代表和相关研究设计单位及设备厂家代表近300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蓝田尧柏水泥厂的应用。利用两条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窑尾预热器排出的废气设置窑尾余热锅炉,利用窑头熟料冷却机排出的废气设置窑头余热锅炉,四台余热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供汽轮机进行发电,达到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