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网络隔离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莹 《微计算机应用》2003,24(3):133-136
本文在对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物理隔离技术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协议隔离技术。协议隔离技术在密码技术的支持下,通过专用安全协议隔离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从而达到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目的。协议隔离技术克服了物理隔离技术的一些缺点,具有实施成本较低、用户使用方便等优点,能够有效地保证内部网络信息安全。  相似文献   

2.
《微计算机信息》2004,(11):11-11
网络隔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算机或网络,不相连、不相通、相互断开。不需要信息交换同的网络隔离,只需要完全断开,不通信不联网即可。如果即要隔离又要交换数据,就需要特定的技术来实现。一般所说的网络隔离技术,是指在需要信息交换的情况下实现网络隔离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网络隔离体系结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阐述了物理隔离与网络隔离的概念、内涵,对网络隔离技术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实际正在开发的一种网络隔离体系结构,提出了网络隔离技术的参考模型。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一种新型隔离网络数据安全交换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能够在确保被隔离网络的安全基础上,实现信息在内外网之间快速而有效地交换。该款设备要求设计并制作网络信息流通断控制系统(软、硬件),确保在信息流阻断状态时,内外网之间有可靠的隔离。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网络隔离技术的意义,并对网络隔离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网络隔离技术的一些问题。并对网络隔离技术的研究动态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文章详细介绍了目前常见的各种计算机物理隔离网络建设方案,对各种方案的网络结构、工程实施及其可用性、安全性进行了细致分析,指出了它们适合的不同应用环境,可作为规划物理隔离网络建设方案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网络隔离方案采用的是逻辑隔离。为了达到从物理上隔离的目的,以保证更可靠的网络安全,同时保证快速的网络传输,文中提出了物理隔离器的设计方案。双Linux系统通过双端口RAM交互网络数据,并采用CPLD逻辑控制器同步双端系统,实现物理隔离和数据传输,同时在Linux内核中加入防火墙过滤,增强安全性。作为一个典型的嵌入式Linux在设备中的应用,文中阐述了开发环境建立、调试环境建立、网卡驱动实现等方面,有助于了解嵌入式Linux的开发过程和原理。  相似文献   

8.
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是一种利用预先植入的软硬件在物理隔离网络内部与外部之间建立隐蔽信道的方式。它打破了该网络提供的隔离手段,严重威胁了用户的信息安全,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网络对抗不同,物理隔离网络对抗通过自行建立的隐蔽信道与外界进行通信,而不是利用公共通信网与外界进行通信。本文从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起源入手,简要地介绍了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相关背景。通过与传统网络对抗技术的对比分析,介绍了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工作原理,突出了隐蔽植入和隐蔽通信是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两大特点。根据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实施步骤,提出了一种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分析模型,该分析模型分为侦察跟踪、武器构建、隐蔽植入、行为执行、隐蔽通信、命令与控制、目标达成等七个阶段,这为发现和分析新出现的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提供了借鉴作用。结合当今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调研分析,分别介绍了电磁、声、光、热等隐蔽信道在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中发挥的作用,同时指出隐蔽性和传输性能是隐蔽信道急需解决的问题。参考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特点,介绍了物理隔离网络安全标准、物理隔离网络检测防护技术、供应链安全管理等当前针对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技术的防范措施。基于物理隔离网络对抗极其检测防护面临的诸多问题,介绍了两者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要求,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不得直接或间接地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信息网络相联接,必须实行物理隔离。这里所说的物理隔离是指计算机信息网络之间的物理隔离,是从网络的物理层上将网络断开,所以物理隔离也可以称之为网络隔离。网络隔离是目前最好的网络安全技术,消除了基于网络和基于协议的安全威胁,但网络隔离技术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孙庆和  刘道群 《计算机科学》2013,40(Z6):381-383
网络隔离技术在安全性要求高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解决3G移动办公对信息传输的实时性和安全性需求,引入了网络隔离技术。详细描述了网络隔离的技术原理、主要功能及特点,并以网络隔离为基础设计了3G移动办公的安全解决方案。经应用证明,基于网络隔离的安全解决方案具有设计简单、隔离充分和安全性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业务的多元化与网络基础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企业网、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大量新兴应用场景迅速丰富,传统网络已不能满足其不断涌现的可扩展性、可管理性及安全保障等新需求,这一现状有力地推动以SDN为代表的当代网络架构的发展。然而随着学术界与产业界对SDN技术的研究及其设备的普及,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SDN架构的技术发展背景进行分析,然后简析SDN技术的核心架构原理及目前的发展现状;结合SDN架构特点,针对其安全特性及其所面临的安全威胁进行详细分析,并深入讨论SDN网络安全研究的范畴与新兴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介绍基于神经网络的盲源分离算法的原理和结构,针对基于最小互信息后馈神经网络,建立了新的盲源分离算法,比起简单的独立分量分析,该算法可以更有效地对混合图像进行分离,计算机仿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优良性能.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通过Linux系统在Windows网络系统间的数据隔离分发,实现了硬件设备的物理隔离,启动系统安全和防火墙设置,屏蔽非期望数据的传输;通过软件服务设计提供了系统间数据分发及文件交互传输通道,有效地控制了数据在网络间的传播,起到了对内网设备保护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多层防火墙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在多层网络应用中设计防火墙的技术。集中讨论了把资源严格划分给特定子网的条件。解释了如何通过防火墙加强各应用层的访问控制,满足多层网络应用的技术需求。并给出在甘肃工业大学网络安全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WSN中一种能量均衡的路由协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线传感器节点的自身特点决定了网络的能量消耗成为评价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优劣的重要指标.但是,仅仅追求能量消耗最小化是不够的,因为这有可能会使部分节点由于频繁的处理数据而比网络中其它节点提早死亡,导致网络分割或者"洞"的出现,从而严重影响网络的寿命.本文提出了一种能量均衡的路由协议,它能够平衡网络能量消耗并延长网络寿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升中央处理单元(CPU)和图形处理单元(GPU)协同检测网络入侵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数据包有效载荷长度约束的CPU/GPU混合模式匹配算法(LHPMA)。在分析CPU/GPU混合模式匹配算法(HPMA)的基础上,设计了长度约束分离算法(LBSA)对传入数据包进行提前分类。利用CPU中的预过滤缓冲区对较长数据包进行快速预过滤,结合全匹配缓冲区将较短数据包直接分配给GPU进行全模式匹配,通过减少有效载荷长度的多样性,提升了CPU/GPU协同检测网络入侵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LHPMA增强了HPMA的处理性能,充分发挥了GPU并行处理较短数据包的优势,并且LHPMA提高了网络入侵检测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17.
Bro: a system for detecting network intruders in real-tim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Vern   《Computer Networks》1999,31(23-24):2435-2463
  相似文献   

18.
在计算机网络中,子网与子网掩码技术,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实用技术。从子网和子网掩码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践证明,用划分子网通用公式方法划分出来的子网和制定出来的子网掩码,是快速、准确和行之有效的,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19.
在计算机网络中,子网与子网掩码技术,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实用技术.从子网和子网掩码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实践证明,用划分子网通用公式方法划分出来的子网和制定出来的子网掩码,是快速、准确和行之有效的,是值得推广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20.
刘炜  李东坤  徐畅  田钊  佘维 《计算机科学》2021,48(5):277-282
当前应急通信亟需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快速有效地满足突发性增长的网络需求,以保证网络传输质量。无线mesh网络以其部署快速、结构灵活、鲁棒性等优点,成为了新一代灾后应急通信网络架构的优秀解决方案。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的信道分配优化算法PWCA,在降低全局网络干扰的前提下,考虑了不同链路对整体网络表现的影响,通过其邻接链路的数量来决定信道分配的优先级。在迭代优化的过程中,该算法利用信道分离度细分了不同信道之间的干扰程度以作为优化的评判标准。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以显著降低网络干扰,保障网络性能,相比传统的粒子群信道分配算法,其在优化速度以及多节点网络环境下的表现均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