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7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马海气田地质特征及运聚成藏机理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海气田包括马海构造顶部浅层构造气藏和其西南翼深层地层超覆气藏2个不同层位、不同特征、不同类型、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成藏主控因素的气藏。气源均来自40~50km以外的伊北凹陷。断裂和不整合面是天然气长距离垂向、横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它们经历了不同的气藏形成与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从而形成了马海浅层构造气藏的“构造力驱动、断裂-输导层输导、次生型油气运聚成藏”机理模式和马海深层地层超覆气藏的“浮力驱动、断裂-不整合输导、原生型油气运聚成藏”机理模式。最后运用这2种机理模式预测了柴达木盆地有利的天然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地层超覆剥蚀频繁,远离油源,油气运聚过程复杂。结合地质研究、测试分析、盆地模拟认识,剖析了油气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匹配关系,揭示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具有“三源供烃、三期充注、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毯砂边缘-壳下聚集”的成藏特征。超剥带主要有“断层-毯砂”、“断层-淋滤层”、“ 淋滤层-毯砂”等3种油气输导样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超剥带总体具有“远源供烃,断层-毯砂-淋滤层输导、输导效能主控成藏与富集”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山东斜坡带侏罗系超覆、剥蚀关系复杂,致使油气输导格架配置及优势运移路径认识不清,勘探效果不佳。结合地质与地球化学方法,对研究区断层、砂体和不整合输导性及其配置关系进行剖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具有"断-毯"输导运聚成藏的特点;八道湾组一段和西山窑组二段厚层砂体具有良好的储集物性和横向连通性,构成了油气长距离横向运移的毯状输导层;夏红北断层等大断层沟通了风城组烃源岩与侏罗系毯砂,具有幕式活动的特点,为油气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是研究区主要的油源断层;哈浅30井南等侏罗系层内断层控制了油气在毯砂中的横向运移遮挡成藏和毯砂之上砂体的垂向分配成藏,为油藏断层;"断-毯"高效输导格架是侏罗系源外供烃、长距离运聚成藏的关键。上述认识对研究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中利用盆地流线模拟结果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油气运聚单元进行了精细刻画,使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各油气运聚单元内不同类型输导体系的输导性能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源上油气藏细分为9个油气运聚单元,源内及源下油气藏细分为11个油气运聚单元.20个油气运聚单元输导的油气中,断层输导的油气为52%,砂体输导的油气为3...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山构造带油气输导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山构造带经历多期构造叠加改造,构造复杂,油气运聚规律不明确,极大地制约了油气勘探。以已发现的油藏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质结构解剖、运移路径识别与油气源精细对比,对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运移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超剥带与推覆-冲断带分属不同的油气输导系统,具有不同的油气输导样式,建立了2类4种油气运聚模式:超剥带为玛湖凹陷远源供烃、“断-毯”横向输导、毯缘富集;推覆-冲断带为哈山近源供烃,“多断”联合垂向输导,近源富集,其中,西段推覆叠置区为“断-缝”网状输导,中段冲断叠加区为断砂阶梯输导,东段断褶变形区为断层优势输导。系统总结了输导系统类型及控藏作用,研究结果可对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前陆冲断带成藏条件优越,特别是克拉苏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发现了克深大气藏群、克拉2大气藏和中秋1气藏,形成了超万亿立方米大气区。但目前发现的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下盘,断层上盘仅仅发现了克拉2大气藏,纵向上主要赋存于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基于上述油气分布现状分析,认为克拉苏断层下盘之所以形成连片分布的大气藏群,主要是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冲断层形成了成排、成带的大型背斜和断背斜构造圈闭,控圈断层下通烃源岩,上达膏岩盐盖层而未断穿,既是油气运聚通道而又没有破坏圈闭的封闭性,这种成藏要素的绝佳匹配造就了克拉苏断层下盘连片大气藏群的形成;而由于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断穿膏盐岩甚至断达地表,造成断层上盘圈闭封闭性变差,致使具有相同储盖组合的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圈闭未能成藏,但在断层上盘由于顶冲构造形成了独特的克拉2“盐包圈”圈闭,发育了独一无二的克拉2大气藏。其次,通过分析克拉苏逆冲断层和东秋逆冲断层对成藏的控制,认为断层对纵向上不同层系及不同类型储盖组合的成藏影响是不同的。从油气复式聚集理论出发,考虑克拉苏构造带和东秋构造带丰富的剩余油气资源,以及断层上盘、下盘勘探不均衡的现状,通过解剖吐格尔明逆冲断层上盘侏罗系成藏模式,以及克拉苏断层上盘和东秋断层上盘古近系成藏模式,提出克拉苏断层和东秋断层上盘尚有巨大的勘探潜力,侏罗系和古近系是断层上盘下步重大的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成藏模式和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断层遮挡和地层不整合6种类型油气藏,主要目的层为高台子油层和萨尔图油层。在研究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油气分布规律和成藏期次的研究,总结出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油气运聚成藏模式主要有6种,即地层不整合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一岩性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断层遮挡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砂岩透镜体圈闭油气运聚成藏模式,并确定了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秀鹏  于洁  许晶 《断块油气田》2012,19(5):559-563
主要由断裂、不整合和连通砂体等3种类型组成的输导体系,在乌夏断裂带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乌夏断裂带深部断裂系统活动期和油气运聚期相匹配,深部断裂系统是油气从烃源岩向上发生大规模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乌夏断裂带不整合结构中的底砾岩和半风化岩石孔渗性较好,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和油气聚集场所。乌夏断裂带连通砂体有良好的孔渗性能,是油气横向运移的良好通道。乌夏断裂带油气经过"断裂-不整合-砂体"复合输导体系的运移,形成多种与输导体系有关的油气藏,并发育了4种成藏模式:近源侧向砂体-不整合输导早期成藏模式、近源垂向断层输导多期成藏模式、远源混向"Z"字型输导多期成藏模式和远源混向阶梯状输导晚期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前陆冲断带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冲断带与逆冲断层相关的构造圈闭中。通过研究前陆冲断带构造特征,建立了横向叠瓦式、垂向叠瓦式、台阶状叠瓦式、单冲背斜式、双冲背斜式、对冲背斜式、背冲背斜式、同心背斜式和反冲断鼻式等9种含油气构造样式。构造区带和构造样式的多样性,以及与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空间组合关系的多样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油气成藏模式。无论哪种成藏模式,断层和盖层都是决定天然气成藏的关键要素。以断层发育为核心的断-源-储-盖的空间组合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油气的输导能力、圈闭的封闭性和充满度,从而最终决定了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10.
叠合盆地深层油气运聚机理是油气勘探必须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选择代表性的储层介质进行系统的油气运聚作用分析能为解决这一关键科学问题提供范例。克拉美丽天然气藏是中国西部典型的火山岩气藏,对其天然气充注过程和充注路径有待深入研究。通过系统的天然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克拉美丽气田的天然气来源单一,主要为煤型干酪根降解气。但是,天然气的成熟度在气田的东西部存在差异:东部成熟度较高,西部成熟度较低。运移示踪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沿2条断层运移,来源于西部滴水泉凹陷的天然气沿滴北断层向东运移,而来源于五彩湾凹陷的高成熟度天然气沿滴水泉断层向西运移,两者在克拉美丽鼻状构造的中部DX18井区混合,导致该区天然气同位素的倒转。分析表明断层活动改变了火山岩的储层,沿断裂带形成了裂缝型储层,并在滴水泉断层和滴北断层夹持的鼻装构造上形成了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的渗透率相对于火山岩的基质储层提高了2~3个数量级,是导致天然气沿断裂带发生侧向运移的关键地质条件。同时,源自五彩湾凹陷的天然气表现出自构造高部位向构造低部位倒灌的现象,这是后期东部克拉美丽山的隆起所造成的构造东西方向的翘倾作用产生的假象。油气运移方向和主输导通道的识别和重建,启发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宜围绕主生烃凹陷,沿断裂带及其所控制的优质储层展开,为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库车冲断带巴什基奇克组砂岩自生高岭石成因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克拉2构造是该区最大的气田,白垩系储层自生高岭石也最为发育,平均相对含量大于20%,以书页状和蠕虫状分布于骨架颗粒间。克拉3、克拉1和吐北1等勘探失利的圈闭,高岭石均不发育。克拉2构造自生高岭石是长石颗粒在地层酸性介质中溶解的沉淀产物,同时伴随次生孔隙的形成。其成岩环境处于开放或半开放流体系统。这一成岩环境既能保证来源于下伏源岩层系酸性流体的注入,又要允许长石等溶解物质的排出。自生高岭石与次生孔隙的形成过程与天然气的充注,为两个机理上紧密联系的共生过程。贯通-贯穿型断裂向下贯通烃源岩、向上又断穿膏盐岩盖层,构成超压流体运移的主通道。有贯通-贯穿型断裂发育的地区,不仅具备了自生高岭石与次生孔隙的形成条件,而且有利于天然气成藏。断裂输导通道的类型对比表明,克拉苏构造带比秋里塔克构造带更有利于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复杂小断块油气成藏特征及地震识别技术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苏北盆地由小型箕状凹陷组成,断层密度高、圈闭面积小、油气贫富不均是其复杂性的主要表现。苏北盆地的成藏特点是:1)成藏时间为始新世晚期;2)生油层单向排烃;3)始新世断陷和古新世坳陷两种沉积体系具不同运聚特点。断陷体系发育小型不连通砂体,油气以断裂为通道垂向运移成藏,分布于深凹并沿断裂纵向多层分布,以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坳陷体系发育大型三角洲砂体,油气自生自储、侧向运移活跃,在斜坡、隆起区储集,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成排、成带富集;4)油气富集普遍受源岩成熟度、砂岩物性、断层封闭性等因素控制,上组合受油源通道等因素控制,中、下组合受疏导层、圈闭发育等因素控制。为适应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勘探,发展并完善了一整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  相似文献   

13.
和田河气田水溶气成藏特点对克拉2气田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塔里木盆地克拉2气田天然气成藏倍受关注,存在许多疑惑有待于解决。本文根据和田河气田水溶气成藏地质条件和成藏特点,认为克拉2气田具有更优越的水溶气成藏条件,拜城凹陷中生界煤系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在深部高温、高压状态下大量溶解于水,以水溶气的形式保留在深部地层中,而新构造运动产生了断层相关褶皱,深部的水溶气便沿断裂往上运移至第三系和白垩系圈闭中并随温度和压力降低脱气成藏,从而使天然气具备水溶气的某些特征。指出克拉2气田气-水界面以下的高压水体中未释放出的天然气储量也相当可观,随着气田开发,压力降低,水体中天然气会不断释放,这对该气田天然气可采储量和开采年限的重新估算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克拉2气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缘,该气田具有规模大、整装、气柱高、异常高压、单井产量高和完井工艺难度大等特点。针对克拉2气田的这些特点,研制了一整套高效开采技术,包括:高陡山地构造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巨厚砂岩储层精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异常高压高产气藏产能评价技术,异常高压气藏岩石变形特征对开发影响研究技术,巨厚气藏完井工艺技术,山前高陡构造钻井防斜提速技术和高压气井防气窜固井技术。这一技术系统的形成为西气东输主力气田――克拉2气田的开发奠定了基础,对类似的其它高压气田的开发也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留地区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气源丰富、中低渗储集层发育、圈闭类型多样,且盖层条件优越。受地质结构特别是生储盖组合的控制,有煤成气藏和油型气藏两类天然气聚集型式。煤成气藏为石炭-二叠系煤系二次生气,通过断层垂向运移而聚集成藏,主要分布于23盐下Es4段圈闭中;油型气藏主要通过下第三系气源岩侧向运移聚集成藏,受构造、岩相变化影响,包括3种类型:Es^33亚段东滚动背斜带的大型岩性-构造气藏、Es^  相似文献   

16.
文章围绕连接气源岩与圈闭的有效运移通道的高效输导效率问题,分析了克拉2气田成藏的主控因素。克拉2构造有效运移通道为盐下断裂F2,断裂活动时期产生优势裂隙造成负压,抽吸早期生成于侏罗系、三叠系烃源岩中的天然气,诱导其向断裂带中运移,即为“地震泵”抽吸作用。之后大规模天然气在构造挤压应力和超压的驱动下沿断裂带快速运移并充注于圈闭中,由于“入字型”的散失断裂不直接连接圈闭,因此充注到圈闭中的天然气不会大量散失。断层停止活动后,穿盐断裂F1受压很快垂向封闭,侧向砂泥对接以及良好的盖层品质使天然气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17.
克拉2大气田成因讨论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介绍了塔里木盆地克拉2大气田的宏观地质背景和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气田中的天然气和地层水来源于地幔。指出克拉2大气田恰好位于构造-地球化学巨边界上,而库车坳陷深部地壳的低速高导层有利于无机油气的费托合成,库车坳陷的3条深大断裂则为流体的向上运移提供了通道。在对克拉2大气田成因的不同认识中,明确强调了它的无机成因。  相似文献   

18.
库车坳陷天然气高效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具备大中型天然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其中,三叠-侏罗系烃源岩不仅累积生气强度大,而且新近纪以来的快速生、排气过程,形成了一类高效气源灶,为形成克拉2型的高效天然气藏起到了关键作用。其次,新近纪以来,库车坳陷山前冲断带受挤压作用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变形,盐下白垩系-侏罗系发生垂向叠复使地层出现体积增容。在优质盖层保护下,地层增容产生构造抽吸作用,是克拉2型高效天然气藏形成的重要途径。通过生烃动力学及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证实了这些新的认识,并进一步揭示了库车坳陷侏罗系烃源岩的有效生气及天然气的有效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异常压力与油气藏的同生关系——以库车坳陷为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以库车坳陷克拉2气田为例,研究挤压背景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大规模抬升早期阶段是天然气注入的主要时期,同时也是气藏压力急剧增加的时期。克拉2气藏的成藏模式总体为深大断裂沟通储集层和烃源岩层,在深部超压的驱动下油气运移至储集层成藏。储集层在成藏早期不是强超压,并且不完全封闭,可以存在流体排出过程。随着天然气替换构造圈闭中的地层水和成岩作用逐渐进行,储集层封闭性加强,气藏压力不断升高,最后形成超压气藏,气藏强超压形成于距今2Ma以来。异常高压与气藏的形成均是构造作用和保存条件演化的结果,二者本身不具备因果关系。气源断层与盖层完整的匹配是控制天然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图4参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