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新乌苏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北部大陆边缘,宝音图—锡林浩特火山型被动陆缘,查干此老—巴音杭盖金成矿带(Ⅳ74)上,是寻找与燕山期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铜铁矿的有利地区,尤其是NEE向大断裂的次级构造石英脉的下部为成矿有利区段。该矿带相继发现了巴音杭盖、图古日格、查干次老金矿和东加干铁矿。为详细查明矿床资源储量与矿体地质特征,类比毗邻的常兴铁矿及扎嘎乌素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理论,在总结分析前人普查、详查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1∶2 000地质测量、矿产地质钻探,对矿区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矿区主要出露下元古界宝音图群的白云岩、千枚岩、碳质板岩、石英岩,志留系徐尼乌苏组地层出露于矿区东南部,第四系大面积覆盖于勘探区内,岩浆岩不发育;②矿体赋存于早古生界志留系徐尼乌苏组中,共圈定了14条矿体,其中铜铁矿体4条,铁矿体10条(7条为露头矿,其余均为隐伏矿体),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型铜铁矿;③矿体受控于NEE向地质构造,多呈EW、NEE 向带状或脉状展布,大断裂的次级构造带是控矿和储矿的有利部位。根据对新乌苏铜铁矿床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构建了矿区综合找矿模型,并圈定了3处找矿靶区(编号为B1、B2、B3)。矿体主要受构造控制,大断裂在矿区内长2.2 km,矿体沿走向和倾向上应具有一定规模的延深,矿区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4.
《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2):76-76
东疆煤炭资源整装勘查探获资源量1117亿吨;安徽庐枞地区泥河铁矿探明铁矿资源量2亿吨,2009年新增铁矿石6000万吨;辽宁本溪桥头铁矿目前控制资源量30亿吨,预测资源量70亿吨以上;西藏山南铜多金属矿集区共探获资源量铜大于90万吨,钨20多万吨,钼10余万吨。全面摸清了25个省的铁、铝土矿资源潜力的分布和规模;圈定了辽宁鞍山-本溪、河北冀东、四川攀枝花等铁矿和山西兴县-沁源、贵州务正道、广西田东-平果等铝土矿整装勘查区,25处铁矿重要找矿远景区,18处铝土矿重要找矿远景区;完成了全国31个省(区、市)矿业权的外业实测。(据《2009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09年矿产勘查与矿情调查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5.
边墙里矿区位于内蒙-大兴安岭褶皱系华力西优地槽褶皱带东部,处于内蒙古浩布高-敖脑大坝铜、铅、锌成矿带上,是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银多金属矿以及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尤其是NW向和NE向断裂构造发育区,为成矿有利区段。该矿带现已发现双尖子山超大型热液型矿床、浩布高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等多个大中型矿床。为进一步查清成矿带的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在1∶5万区域矿产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选择边墙里矿区进行矿产勘查工作,相继开展了1∶1万地质草测、1∶1万电法测量、1∶2.5万土壤测量和槽探工程控制。对矿区取得的地质勘查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矿区内圈出了8条矿化带,矿化带主要位于构造蚀变带上,长度为20~550 m,出露宽度为0.6~8.0 m,与矿化有关的主要蚀变有硅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黄铜矿化等;②矿区共圈定了4条矿体,其中,2条铅矿体,1条银铅矿体,1条银铜铅锌多金属矿体,矿床类型为构造热液型矿床,矿体多呈脉状、透镜状、带状等;③矿化带严格受控于地质构造,多呈NW、NE向带状、脉状展布,次级韧性-韧脆性构造带是控矿和储矿的有利部位;④矿区内圈出了10处土壤化探综合异常和5处激电异常,二者异常套合好,峰值明显,8条矿化蚀变带和4条矿体均分布于物化探异常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及物化探异常特征,构建了综合找矿模型,并据此在矿区内圈定了3处找矿靶区(编号为B1,B2和B3),其中,B2区为矿区最有潜力的找矿靶区,进一步工作有望圈出有开采价值的矿体;根据地表探矿工作成果,预测矿区内远景银铜铅锌(334)资源量达到中型以上。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温都尔各脱铅锌矿地处沙麦钨成矿带西南端,奥由特铜成矿带北东部,为近几年新发现的矿床,前人研究较少涉及。为深入研究矿区成矿规律,根据区内最新找矿成果,对区内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及矿床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①铅锌矿体在空间上主要受NE向和NW向断裂构造控制,断裂构造为矿液运移、存储提供了必要的通道及场所;②矿体赋存于燕山期二长花岗岩中,二长花岗岩为矿体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热源及物源;③矿石主要呈鳞片状、粒状变晶结构,细脉状-星散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闪锌矿呈不均匀星散浸染状分布;④矿体多呈带状、少数呈透镜状产出,有分支复合及膨大收缩现象出现;⑤区内铅锌矿是由地下热水经溶解、置换、萃取形成含矿热液,随后期岩浆活动进一步活化、迁移、富集,在合适的位置沉淀成矿,该区铅锌矿属于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围岩蚀变、地球化学异常、极化率异常为区内有利的找矿标志,构建了综合找矿模型,并圈定了5处找矿靶区。其中,B1、B2、B4、B5靶区均分布于F1构造带上,首尾相连,成矿地质背景基本一致,实际上属于一个较大规模的靶区,靶区内构造蚀变带全长约6.2 km,已圈出的4条矿体平均真厚度为3.16 m,向下延伸200 m以上,Zn平均品位为1.03%,反映出靶区成矿潜力均较好,值得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