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方法综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评述了地下水开采量概念的发展过程,指出为实现可持续开采量的评价,国内外目前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开采量的可更新能力、生态和环境用水约束与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的协调优化等方面。同位素和地球化学示踪、GIS等新技术的发展及新技术与传统评价方法的有机结合大大促进了可持续开采量评价的发展。本文着重讨论了当前水均衡法、数值模拟、同位素技术和基流分割等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评价方面的进展和面临的问题,认为多种方法有机结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采用抽水试验采集数据,利用Modflow软件,对台兰河流域的地下水流进行数值模拟,最终模拟水位的变化趋势与实测变化趋势一致。采用可开采实验法,计算得到地下水可开采量约5.7889亿m3。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际开采量调查法、开采系数法、地下水运动模型法、均衡开采量法、开采试验法、开采强度法、类比法等,叙述了对平原地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评价;从岩溶山区岩溶裂隙溶洞水、山间盆地及山间河谷松散岩类孔隙水、一般山丘基岩裂隙水4个方面对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评价进行了探讨,为不同类型地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评价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思路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某河床截取地下潜流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评价,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可开采量进行计算评价,阐述其作为水源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大凌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进行分析与评价,详细计算出本流域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可开采量,为水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6.
黄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次(2002~2004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采用可开采系数法或实际开采量调查法评价黄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并将本次评价结果与上次(1982~1985年)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黄河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肼≤2g/L的计算面积为152485km^2,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61.94亿m^3,可开采量为119.39亿m^3;其中矿化度肼≤1g/L的可开采量为90.75亿m^3,占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76%。本次评价与上次评价成果相比,全流域平原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肼≤2g/L的计算面积减少了14522km^2,总补给量和可开采量成果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浅层地下水资源量及可开采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均衡法评价黄河流域平原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采用可开采系数法评价全流域平原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全流域平原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矿化度M≤2 g/L的计算面积为152 485km2,资源量为154.54亿m3;其中矿化度M≤1 g/L区域的计算面积和资源量分别为119 703 km2和116.52亿m3。平原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矿化度M≤2 g/L的总补给量为161.94亿m3、可开采量为119.39亿m3;其中矿化度M≤1g/L的总补给量为122.46亿m3、可开采量为90.75亿m3。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评价区域地下水资源,寻求一种切合实际的河川基流量分割方法,在对查甫沟、黑城沟、昂思多沟设计断面多年平均径流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探讨分析河川基流经验斜割法、加里宁试算法两种方法的适用性后,采用直线斜割法进行了多年平均基流量计算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分析,得出了查甫沟、黑城沟、昂思多沟设计断面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分别为387.5万、532.4万、781.2万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分别为186.8万、256.6万、376.5万m~3,地下水可开采量分别为1 136、733、2 858 m~3/d。  相似文献   

9.
一定区域内的地下水长期过量开采,就会形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埋深增大。当本区域的开采强度大于周围地区开采强度时,本区域就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反之本区域地下水位高于周围地区地下水位,形成反漏斗。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引起了地下水各项补给条件的改变,地下水可开采量亦随开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按常规方法逐项合理计算各项补给量比较困难。本文以保定市区为例,依据本地实际开采量、地下水动态资料,采用均衡开采量原理推求随开采水平而变化的地下水可开采量,经过验证该方法所求成果合理,具有一定精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阿拉善左旗超采较为严重的腰坝滩灌区为例,采用地下水均衡分析和MODFLOW数值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腰坝滩灌区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结果表明,腰坝滩灌区地下水允许开采量为3 192. 34万m3/a。  相似文献   

11.
高东东  吴勇  陈盟 《人民长江》2018,49(8):55-61
红层区内裂隙-孔隙水分布广泛,开展红层裂隙-孔隙水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红层区水文地质特征,确定了裂隙-孔隙水的主导功能特征,以地下水属性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红层裂隙-孔隙水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指标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等级划分方法,并开展了实例研究。该指标体系和实例评价结果能够体现红层区风化带裂隙-孔隙水水量贫乏及仅满足基本的人畜饮水的主导功能特点,对评价区地下水主导功能的正确认识是建立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评价等级内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安全开采量的内涵及安全开采控制水位划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和探讨了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持续开采量和安全开采量的概念和内涵的演变,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技术、资源等多方面约束,定义了安全开采量,并详细剖析了其区别于以往地下水开采资源量的内涵,从开采程度、水文地质条件、社会发展要求三方面明确“安全”的标准,提出了地下水安全开采因地制宜的思路,并且将概念延伸到相应的安全开采控制水位,实现地下水资源量预先调节,初步阐述了基于逐月调节计算的地下水安全开采控制水位划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利用概率统计原理来确定一个地区的地下水开采量的方法。此种方法简便实用,易于控制精度, 便于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 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从而达到计划开发、科学调度。  相似文献   

14.
水均衡法在区域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资源是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地下水资源全面科学的综合评价是解决水资源缺乏问题的基础性工作。详细阐述了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水均衡法特点、基本原理及计算内容。通过收集资料,对西北某地区地下水资源进行了定量计算,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地下水,保持水土平衡,促进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在大气降水、人工开采等作用下表现出一定的韧性,为定量刻画浅层地下水系统韧性程度,以安徽省涡阳县为研究区建立了地下水资源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 Topsis 法对研究区地下水系统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2011—2020年地下水系统韧性总体呈增强趋势,其中2013年韧性水平最弱,2018年韧性水平最强;韧性水平主要受降水量、地下水开采程度以及含水层自调节作用的制约与影响。研究成果可以为地下水科学系统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南通市第四纪松散沉积层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机制,构建了地下水运动的三维数值模型,并在模型识别、验证的基础上,针对各含水层地下水位的控制要求,调整了现有地下水的开采布局,以乡镇为单位,确定出各含水层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及最优开采布局,并预测了2006年底至2021年底逐年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7.
小流域产汇流分布式模型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曹文洪  祁伟  郭庆超  陆琴 《水利学报》2003,34(9):0048-0054
为反映和描述流域下垫面各个因子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开发和建立小流域产汇流分布式模型。将流域划分为一系列的网格单元,可以计算出流域内每一网格单元上的径流过程,本模型在黑草河小流域上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拟的降雨径流过程与实测洪水过程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彭慧 《海河水利》2005,(1):59-61
面对当前地下水资源低价或无偿使用的局面,首先探讨了地下水资源价值及价格构成,指出现行地下水资源费必须全面反映资源的价值以及水管单位、用户和环境的承受能力,然后在全成本水价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水价模式。考虑了地下水资源开采成本及利润、水资源价值及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等方面的可持续水价既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能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国外健康流域评价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人类对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之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使得水环境和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对流域进行健康评价,将为流域的规划、管理和保护以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我国对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探索阶段,因此对于该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前瞻性。介绍了国外一些流域进行健康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对我国今后开展类似工作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