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和发掘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或酶技术,使之应用于浓香型白酒发酵工程,具有重大的学术和应用价值。①大曲固态基质对微生物及酶系的固定化。大曲成熟后,经过干燥,大量的微生物细胞和  相似文献   

2.
3.
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窖中微生物区系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料醅加入大曲经拌匀入池(窖)后,便开始了边糖化、边发酵的复式发酵阶段。在复式发酵阶段,参与发酵的微生物主要来自大曲、窖泥和入池时空气中网罗的类群。在发酵过程中酒醅发生的物质变化,酒醅和窖泥中的微生物构成及其消长等是非常复杂的。为了摸清窖中的发酵规律,就必须对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构成及其数量变化进行剖析,以便进一步起到指导生产的作用。本试验主要以兰陵美酒厂的特曲窖和莘县酒厂的特曲窖为试验窖。  相似文献   

4.
对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分析。认为微生物多样性是白酒酿造的自然资源,资源特性和生产技术水平是白酒产品质量、香型和风格呈现多样化的原因。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发酵生产技术根本性创新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发结合进行研究,可以加速发酵生产技术创新进程,并展望了研究模型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在提高白酒的出酒率、优质品率以及香味物质的形成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酒曲微生物、窖泥微生物以及糟醅微生物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白酒发酵微生物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传统白酒发酵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在提高白酒的出酒率、优质品率以及香味物质的形成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酒曲微生物、窖泥微生物以及糟醅微生物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白酒发酵微生物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浓香型白酒发酵中乳酸含量动态变化与相关微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浓香型白酒固体发酵中,乳酸含量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不同阶段分离的微生物中,鉴别、统计产乳酸以及利用乳酸牛长的微牛物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发酵前1周内,乳酸利用菌的数量和性能略占优势(达到108水平),使乳酸含量保持较低水平(2%~2.5%),1周以后,乳酸利用菌数量下降明显(106水平),与产乳酸菌数量相近,使乳酸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既能产乳酸,又能利用乳酸的菌株,对固态发酵的影响结果与其产乳酸能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浓香型白酒发酵黄水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传统培养和构建SSU r RNA文库的方法探索发酵黄水中微生物多样性。所获得的151个细菌克隆子分别归为变形菌门、柔膜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黏胶球形菌门及放线菌门等6个门以及一个未分类类群,其中厚壁菌门(47.6%)、变形菌门(29.1%)为主要类群。在种属分类水平上,梭菌属(25.8%)、乳酸菌属(15.9%)和沙雷氏菌属(14.6%)为优势菌群。随机选择的37株古菌克隆子均属于广古菌门、甲烷微菌纲,其中以A13为代表甲烷八叠球菌属古细菌(59.5%)及以A8为代表的产甲烷囊菌属(35.1%)占古菌数量的绝大多数。细菌和古菌克隆文库的多样性指数(香浓指数H)分别为2.75和0.83、优势度指数12.88和2.14、盖度指数99.9%和100%。物种鉴定结果显示,黄水中多数微生物为功能性微生物,在营养物质代谢、酸、醇、酯、醛、酮等功能成分合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浓香型白酒香味物质的来源与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9.
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的微生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微生物区系的多样性及消长规律 ,以全兴酒厂正常生产窖池为试验窖 ,采用特制取样器跟踪发酵过程取样 ,对窖池酒醅中不同空间位置的微生物区系进行了动态分析 ,初步弄清了浓香型白酒窖池酒醅不同层面、不同区域微生物数量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并通过形态、生理学特性的分析比较以及 16SrDNA、18SrDNA序列分析等 ,对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进行了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0.
在剖析浓香型白酒传统工艺的基础理论的前提下,结合发酵工程和微生物技术,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进行调控,并跟踪分析在调控过程中糟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物质代谢变化规律,产酒主要指标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发酵期M3、乙醇浓度X3、大曲用量Y2、调控方式方案2为最适发酵条件,可以实现发酵期的合理确定。  相似文献   

11.
浓香型白酒酿造微生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对白酒的产量、品质、风味等都起着重要作用。该文以浓香型白酒生产的关键工艺为依据,对酒曲、窖泥、酒醅微生物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从参与酿造过程微生物的角度了解白酒发酵、生香、产酯等过程的实质,为浓香型白酒生产中酿造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提出酿造微生物与白酒品评中"色、香、味、格"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酿造微生物与白酒中呈香呈味物质的相关性研究,将是今后白酒风味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与趋势。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大曲微生物的类型及主要微生物种类的功能和特性,归纳了近年来大曲功能菌的筛选及相关研究,为大曲微生物的研究和大曲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入窖温度最适为13~17℃ ,夏季略高于地温1~2℃ ,应保证总的升温幅度在15℃左右为宜。2.入窖淀粉浓度17 %~20 % ,若气温高 ,入窖温度、淀粉可低些(14 %~16 %) ,反之则高些 ;发酵期长的也可高些。3.入窖水分为53 %~56 % ,夏季多些 ,冬季少些 ;糠多 ,水大 ,反之亦然。母糟残余淀粉高 ,多用水 ,反之少用水。4.入窖酸度1.2~1.9,出窖酸度2.5~3.5。入窖淀粉高、发酵期短 ,可低些 ;反之则高些。5.用曲范围 :18 %~22%(对粮) ,入窖温度高 ,减少用曲量 ,反之增加曲量 ;母糟残余淀粉高 ,增…  相似文献   

14.
《酿酒》2021,48(5)
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对浓香型白酒大曲生产过程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S r DNA的条带数、优势度、多样性和相似性在DGGE模式中明显不同,反映了不同阶段存在的细菌群落的广泛多样性。真核微生物群落的条带丰度和优势度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5.
以生产己酸产品为目的而研究微生物己酸发酵的实验报告,首见于四十年代后期。日本人北原觉雄等在日本《发酵工学杂志》上,曾以“己酸”为题,连续发表过多篇论文。在这之前约半个世纪,已有利用微生物发酵某些动物性来源的原料产生己酸的记载。例如1897年,  相似文献   

16.
固态法白酒的酿造必须进行发酵,发酵的关键控制点除了原料品质之外,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是微生物。本文从浓香型白酒的酒曲、窖泥、酒醅中微生物的构成、特点及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等多方面详细介绍了浓香型白酒生产中酿酒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微生物生态位和群落组装的改变,以探究其对酒醅微生物演替的影响机制。通过接种1株从浓香型白酒中筛选得到的酿酒酵母菌株至酒醅中进行发酵实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生态位变化,利用零模型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组装机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物种组成减少;实验组的微生物群落生态位宽度降低、特化种类群的相对含量升高;在共现网络中,实验组网络主要模块中特化种的相对丰度增加,并且网络的复杂性增加;对照组和实验组微生物群落的组装均主要受随机过程主导,但实验组生态漂移和均匀质扩散对群落构建的重要性降低,使微生物的群落演替更具确定性。本研究揭示了酿酒酵母在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的生态功能,对白酒发酵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应用己酸菌发酵液可提高浓香型白酒质量,本实验利用海藻酸钠作为载体,用细胞包埋法技术来进行己酸菌的培养,为己酸 的固定化技术在白酒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浓香型白酒主要发酵产物生成与微生物类群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物质变化趋势,采用气相色谱分析和常规分析的方法,跟踪测定不同层次粮糟在不同发酵时间的主要代谢产物含量。研究表明:糟醅中乙醇、总酸、总酯含量与微量香味成分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下层糟醅中的产物相应高于上层糟醅中产物;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相对变化幅度为:酵母菌>细菌>霉菌;上层糟醅的霉菌、酵母菌与细菌的数量分别略高于其下层糟醅的霉菌、酵母菌与细菌数量。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浓香型白酒的发酵机理。  相似文献   

20.
浓香型白酒控温发酵下糟醅典型微生物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用换热方式实现对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温度进行控制的条件下,通过对控温发酵与传统发酵方法进行对照试验,用平板涂布计数法检测不同发酵期糟醅中典型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温度对好氧细菌、兼性厌氧细菌、酵母菌、霉菌数量的影响。表明在发酵前期控制窖内温度上升,利于酵母菌数形成生长优势;在发酵后期控制窖内温度缓落,利于兼性厌氧细菌的繁殖代谢;"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发酵温度变化趋势更利于酯的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