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地铁站内火灾烟气的流动特点,以车站中间层发生火灾的情况为研究对象,设置地下二层站台层中部发生火灾时的两种排烟模式,分析地下二层站台层中部的烟气蔓延情况及温度分布,分析中间层的排烟模式对多层地铁车站的烟气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开启起火站台层所有的排烟系统后烟气未向站厅层蔓延,此时站台层顶部的温度明显低于只开启火源处防烟分区排烟系统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地铁车站发生火灾时,其燃烧产生的烟气和毒害物质的扩散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本文针对某地铁双岛四线车站的站台区和站台行车区发生火灾时排烟系统的有效性进行了数值分析,通过计算火灾烟气扩散过程和分析烟气控制效果,验证了站厅层送风,站台区、隧道事故风机及隧道轨顶协同排烟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以为地铁双岛式车站排烟系统的定量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某大型地铁换乘车站为研究对象,根据车站通风排烟系统的设置情况,将站台火灾排烟模式分为只开启站台排烟风机进行排烟和同时开启站台排烟风机和隧道风机进行排烟2种。选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DS,将火源设置在地下二层站台中部区域,建立地铁车站三维模型,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站台两种排烟模式的排烟效果进行模拟。对站台内烟气蔓延、能见度和补风风速的分析结果表明:开启车站隧道风机进行辅助排烟可以有效地控制烟气蔓延到站厅,增加了楼扶梯口处的补风风速,达到了更好的防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4.
地铁岛式车站火灾排烟模式的计算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地下岛式车站,分析通风排烟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提出有效站台列车排烟模式。利用FDS大涡模拟软件,计算站台列车火灾的烟气扩散过程,分析烟气控制效果、气流组织及可用疏散时间,验证火灾排烟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地铁车站通风排烟系统运行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利用PyroSim软件对地铁车站站台火灾进行全尺寸数值模拟。分析采用不同的防排烟措施时,车站内的烟气扩散情况,对比分析火源附近的温度场以及车站轴面处温度场。结果表明:挡烟垂壁具有一定的防烟效果,但在火灾后期防烟失效;在设置挡烟垂壁的同时,采用地下一层送风、地下二层排烟的防排烟措施效果更佳,且着火层排烟量对烟气控制效果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地铁车站防排烟系统设计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立勇 《暖通空调》2005,35(8):91-93,101
根据地铁车站的实际情况,结合设计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地铁车站的防排烟系统设计进行了探讨,认为在地铁车站设计中应尽量简化防排烟系统,车站公共区可以划分为站厅、站台两个防烟分区,设备及管理用房采用以密闭防烟为主、走道排烟为辅的方式可以节省空间,降低地铁造价,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大型地铁车站空间、功能特点,从火灾荷载、人员密度、烟气蔓延特性、防排烟系统设计难度等方面入手,以某大型地铁站为例,利用实地烟热试验对站厅层和站台层的防排烟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试验项目、评价指标和测量指标。结果表明,对于复杂的地铁车站,通过优化灭火设施和防排烟系统,科学合理划分防烟分区,对重点区域进行防火分隔,严格控制地铁车站公共区域可燃物量,可有效控制火灾和烟气的发展蔓延,确保人员安全疏散的时间要求。  相似文献   

8.
王君 《中外建筑》2013,(11):106-109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推拉式排烟模式应用于地铁公共区的排烟效果进行了研究探讨。结果表明,推拉式排烟模式可将火灾烟气有效控制在起火防烟分区内,有效防止地铁公共区排烟死角现象的出现;当地铁公共区排烟设备负担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时,火灾下关闭相邻防烟分区的排烟口,将两个或两个以上防烟分区的排烟量加到起火防烟分区内,补风量为排烟量的70%~90%,可取得良好的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9.
由于地铁站台层空间狭小,故其建筑结构形式如楼梯的位置设置及开口朝向方式对火灾烟气的流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采用CFD方法,对采用不同楼梯结构的站台层内车厢中央位置着火时的烟气扩散进行数值模拟,比较楼梯结构对防排烟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挡烟垂壁和楼梯口向下气流使得火灾时防烟分区效果较为明显,对烟气在整个站台层内的扩散起到了很好的阻碍作用;采用轨顶垂直排烟时,能及时有效的排出大量烟气,而采用两端水平排烟时,由于扩散至此防烟分区的烟气浓度较低,且排出烟气中混有大量空气,大大降低了排烟效率;楼梯呈"■■■■"分布,且采用轨顶垂直排烟模式对站台层内火灾烟气的扩散起到了很好的控制效果,对人员安全疏散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0.
采取实地调查的方法分析了某地铁站台防烟分区不能分隔烟气的原因,结合FDS模拟计算给出了改进措施:由高度为0.5~0.6m的中梁加挡板、邻近轨道上方的挡板作为挡烟垂壁,将站台划分为2个独立的防烟分区,每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不小于1m3/(m2.min),能有效阻止常见行李火灾的烟气蔓延。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火灾场景下不同排烟模式对人员疏散的影响,以某双层岛式地铁车站为原型,通过FDS软件建立火灾模型,分析4种排烟模式下地铁站台的火灾烟气温度、CO体积分数、能见度的分布。规定疏散时间360 s内,在人眼特征高度1.6 m处:自然排烟模式下的人员疏散途径区域出现温度大于60 ℃、CO体积分数大于250×10-6、能见度低于10 m的区域;车站隧道排烟模式下的人员疏散途径区域出现能见度低于10 m的区域;车站公共区排烟模式和车站公共区及车站隧道混合排烟模式下,人员疏散途径区域火灾烟气温度、CO体积分数、能见度均低于疏散指标。  相似文献   

12.
曾惜 《暖通空调》2021,51(4):44-50
介绍了中庭式拱顶多层地铁车站的内部构造特征.在满足火灾疏散环境控制标准和提高排烟效率的前提下,通过计算分析,对车站排烟系统进行了简化.对简化后的排烟系统的排烟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将中庭连通的上下2层作为1个空间进行排烟设计,能在6 min疏散时间内满足烟气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3.
童艳  何嘉鹏  尤朝阳 《暖通空调》2005,35(12):47-50
运用区域模型模拟车站内不同防排烟工况下烟气温度、高度、CO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三项危险临界条件是否实现作为衡量防排烟效果的判据.模拟结果表明,只有同时对站台楼梯送风防烟和对火源所在防烟分区及时排烟,才能在车站内实现最有利于人员疏散的安全环境.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轨道交通中庭车站,采取楼、扶梯两侧及口部设置防火玻璃,中庭开孔周边设置自动挡烟垂帘及导轨等措施,通过合理的防烟分区划分,排烟系统设计及模式控制,保证火灾时中庭排烟效果及站厅至站台楼、扶梯口处的风速要求,为类似中庭车站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起火位置不同及烟气控制要求,给出了地铁车站公共区火灾工况下的烟气控制模式,运用FDS对地铁车站公共区火灾烟气控制效果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制定的烟气控制模式基本能够满足地铁车站公共区烟气控制要求;站厅公共区火灾工况下,起火区域的烟气温度未达到人体耐受极限条件,烟气没有蔓延至站台公共区,烟气控制满足人员疏散需要;站台公共区火灾工况下应开启隧道风机辅助排烟,确保扶梯口下行风速不小于1.5 m/s,防止烟气通过扶梯蔓延至站厅公共区。  相似文献   

16.
利用FDS模拟了地铁站台行李火灾时单排烟口排烟和防烟分区内所有排烟口排烟时的火灾烟气参数,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对机械排烟特征参数与烟气危害性的典型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单排烟口排烟可满足当前地铁火灾时人员疏散的要求;在地铁火灾中,烟气高温辐射和烟气高度对疏散危害最大;增加排烟口面积比增加排烟口风速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铁宋家庄站是3条地铁线换乘的地铁车站,文章通过分析其建筑设计、防火防烟分隔设计以及通风排烟设计,指出了宋家庄站的火灾危险性,并提出烟气控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利用场模拟软件FDS软件,对宋家庄地铁站10号线站台层6个典型火灾场景下的烟气控制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可为同类换乘车站的烟气控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无锡地铁某拟采用中庭方案的地下车站为例,探讨火灾情况下公共区的排烟设计方案。主要从防烟分区划分、排烟系统设计、火灾工况的运行控制方面,提出了三种设计方案,并对每种方案的特点做了具体的分析,建议排烟系统宜在获得良好排烟效果的同时尽量简化设计方案,减少联动设备投入。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火灾列车制动驶向地下车站进行救援时的烟气扩散特性,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在不同控制烟气措施下,火灾列车减速至停止过程中烟气在车站轨行区及站台层的扩散规律,以及车站防灾通风系统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火灾列车制动进站时受移动火源与活塞风两大特性影响,烟气在上下游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不对称分布规律;屏蔽门虽能有效阻止烟气蔓延至站台层,但同时会增大轨行区活塞风速,增加烟气蔓延速度,不利于安全疏散;受活塞风影响,轨行区排烟效率下降了14%,轨行区各排烟阀火灾中下游排烟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为了使中庭式地铁车站的排烟效率更高、消防设计更安全,研究了不同补风方式对排烟效率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中庭式地铁车站采用自然补风、站厅或站台机械补风等几种不同补风方式对排烟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分析了不同补风量对排烟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站厅机械排烟量一定时,采用站台机械补风的方式排烟效率最高;机械补风条件下,补风量为排烟量的30%~50%时,能够达到最好的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