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认为,高邮凹陷不同构造带表现出不同的油气输导样式:斜坡带油气输导体系以骨架砂体为主,断层、辉绿岩变质带为辅,主要为骨架砂体—断裂阶梯状输导,油气运聚模式以侧向运移聚集为主;深凹带油气输导体系以断层为主,骨架砂体与不整合面为辅,构成断裂—砂体垂向输导和断裂—不整合侧向输导,油气运聚模式以垂向运移聚集为主。不同储层特征...  相似文献   

2.
砂体和断层是泌阳凹陷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砂体与断层匹配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砂体单因素输导体系发育于凹陷南部.以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为特征;断层单因素输导体系主要由东、南部边界断层构成.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在浅层形成次生油气藏;砂体一断层复合输导体系主要发育于凹陷北部,受断层性质、断面产状、形成时期、以及与砂体和鼻状构造的匹配关系的影响。油气输导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油气藏类型和分布规律.南部以各类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油气藏最为发育,南部边界断裂附近是寻找浅层次生油气藏的有利区带.北部斜坡带发育复杂的断鼻断块油藏。  相似文献   

3.
通过断层和砂体特征、古鼻状构造、断层活动史及有效运移通道指数等分析,对冀中坳陷文安斜坡第三系油气输导体系的组成与有效性及其对油气运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区输导体系主要由骨架砂岩与多级顺向和反向断层组成,倾伏于斜坡西侧生油洼槽的多个古鼻状构造与该区输导体系的良好配置构成了油气向斜坡汇集与运移的有利条件;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斜坡上主要断层的垂向输导作用有限,而众多NE向断层侧向调节所导致的砂砂对接使得油气可穿层运移,油气主要以由深层至浅层的阶梯状长距离侧向运移为主。  相似文献   

4.
潜山油气成藏的特色在于“源-径-藏”三者中“径”的相对独立性和复杂性。车西地区流体势分析结果表明,油气并非呈“面”状而是呈收敛“线”状沿阻力最小方向运移,油气沿此优势方向可做长距离运移。不同油气运移通道的优势路径各有不同:连通砂体输导层的输导能力主要取决于砂体的孔渗性能,物性好、排替压力低的主力相带沉积砂体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断裂输导体的输导能力是由于断裂活动开启而形成的,断层活动的强度和时间控制了油气运移优势通道的形成;而地层不整合面输导体,因其分布范围广,输导能力强,油气在其中运移时将逐渐向潜山构造脊汇聚,并通过控山断层两侧灰岩的接触,形成阶梯状向高部位运移的优势路径。由于输导体系优势运移路径的不同,使得车西地区陡坡带和缓坡带的潜山油气成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K构造带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运聚过程复杂,研究油气沿断层走向运聚模式及控制因素,可以为相似区带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为此,综合利用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测试数据,研究K构造带天然气成因及运移路径,总结油气沿断层走向运移聚集模式,明确油气可以沿断层走向运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K构造带天然气以煤型气为主,等效RO值高于本地烃源岩,以东部洼陷烃源岩供烃为主;运移路径示踪参数变化趋势指示研究区主要存在3个天然气运移方向,均为沿断层走向运移。油气具有“破碎带垂向运移、破碎带—砂体走向运移、断层—盖层封堵、构造高点圈闭聚集”的运聚模式。油气可以沿断层走向长距离运移的条件为具有断裂带和砂体输导通道及断层具有好的垂向和侧向封闭性。研究区发育宽度较大的断裂带,破碎带物性好,为油气垂向和走向运移通道。平湖组砂体具有厚度大、连通性高、物性好的特征,为油气走向运移的有利输导层;平湖组盖层封盖石油和天然气的断接厚度下限值分别为6 m和10 m。主干断层附近盖层的断接厚度均大于10 m,垂向封闭性好,油气难以突破盖层向上部层系逸散;主干断层不同位置和深度的SGR值为32.1%~91.1...  相似文献   

6.
近期济阳坳陷垦东地区发现新的含油层系和油藏类型,须对油气运聚规律重新认识。利用地震、地质及钻井资料,对垦东地区不同含油层系的主要油气运移通道和优势运移路径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新近系和古近系为2套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子系统。上部油气运聚子系统为构造活动期双通道式运移,走滑断裂带和骨架砂体是油气横向运移的主要通道,具有断—砂输导型和砂—断输导型2种油气输导方式;下部油气运聚子系统为构造平静期单通道式缓慢运移,不整合面是油气横向运移的有效通道,油气以断层—不整合面输导为主。研究区上、下2套油气运聚子系统具有不同的油气运聚规律,据此建立垦东地区"二层台"式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庆长垣扶余油层属于上源下储的"倒灌式"低渗透油藏。为了搞清油藏的油气输导体系和优势运移通道,通过油气成藏关键期的流体压力、断层输导性、构造诱导性及砂体连通性等因素分析,划分出油气运聚单元;通过排烃断层、砂体类型、构造诱导作用和过剩流体压力等因素分析,确定出优势运移通道。研究认为:油气运移通道的主控因素是流体压力驱动能力、砂体连通性和断层输导性;优势运移通道分为断层输导型、构造诱导型和流体驱动型;断层输导型优势运移通道发育于长垣西侧、杏树岗地区,主要由北西向断层与北北西向河道砂体构成,有利于油气的大量运移;构造诱导型优势运移通道发育于长垣西侧、高台子、葡萄花地区,主要由近东西向河道砂体构成,有较高的构造起伏,对古龙凹陷、三肇凹陷生成的烃类具有诱导作用;流体驱动型发育于长垣南部的扶余油层,主要由近东西向河道砂体构成,存在较大的流体过剩压力,对油气运移具驱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济阳断陷盆地油气运移优势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济阳断陷盆地不同区带油气运移的控制因素、输导体系和运聚方向各异。洼陷带深部,油气沿“应压双控”作用产生的裂缝系统———隐蔽输导体系侧向或向上充注于泥岩裂缝圈闭或砂岩透镜体,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与成藏期北东向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一致;洼陷带上部或两侧,油气通过断裂型输导体系向上运移,平面上亦平行于北东向断裂运移;陡坡带和缓坡带,油气输导体系主要为断裂-砂体复合型,油气运移优势方向为垂直于盆地边缘边界断层的鼻状构造带的展布方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断面精细刻画,并利用断层活动性、砂体的展布特征以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厘清了石臼坨凸起东南斜坡带油气来源,刻画了油气优势运移路径,确定了油气的优势输导体系,最终建立了石臼坨凸起东南斜坡带油气运聚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油气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沙一二段烃源岩为低成熟—成熟原油,且表现出良好的运移效应。2)油气成藏期为2.1 Ma,与生烃高峰时间5.2 Ma相匹配,具有晚期、快速、高效生烃的特征。3)石南一号边界断层规模大、活动性强、断面形态起伏,控制油气从渤中凹陷深层到石臼坨凸起浅层的垂向运移,凸起上晚期断裂控制浅层油气的垂向运移和聚集。4)古近系近源扇体沿着边界断层呈裙边状发育,与烃源岩大面积接触,具有中转油气的作用。馆陶组砂砾岩是新近系油气横向输导层,油气趋于沿着构造脊向高部位运移。明下段极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与断层组合构成构造-岩性圈闭,保存油气。5)在凸起斜坡带形成"断控源仓型"和"断裂直控型"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10.
泌阳凹陷北坡油气富集规律与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对泌阳凹陷北部斜坡油气分布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根据油源、鼻状构造、砂体延伸方向及规模、断裂系统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配置关系,将北部斜坡划分为三种成藏模式:汇集式运聚成藏模式、沿断层运聚-北东向断层调整油气运移方向,北西向断层控制聚集成藏模式和斜坡自生自储式成藏模式。分析总结了油气富集规律特征:①继承性的沉积-构造斜坡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指向区,鼻状隆起是油气富集带;②斜坡内带是形成低位扇岩性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区。指出了核三下段、斜坡内带断层-岩性油藏、非构造主体部位岩性或断层岩性油藏、斜坡边缘浅层不整合油藏等是下步勘探的主要潜力目标。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断裂构造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准噶尔盆地周缘断裂构造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 查清了周缘主要断裂的空间展布特征; 在准噶尔盆地褶皱基底、结晶基底和莫霍面三维构造分析的基础上, 厘定了准噶尔盆地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的岩石圈断裂, 其中卡拉麦里-三个泉东-三个泉断裂带控制了陆梁隆起的长期活动和构造演化, 首次系统地论述了盆地内部基底的南北向断裂构造。在对各沉积盖层断裂分析的基础上对沉积盖层中的断裂系统进行了叠加分析, 结果发现, 盖层中的断裂密集带与深部断裂的长期活动密切相关, 它们形成了以深部断裂为树干, 以盖层断裂为枝体的深浅部断裂构造组合; 深部断裂构造对现今地貌起着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长断层往往作为沉积盆地的边界断层控制和影响着盆地的演化。 国外学者通过对野外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的观测与分析,指出了断层的生长表现为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的增加;断层生长和连接有 2 种方式;单条断层的生长表现为断层最大位移量与断层长度之间呈比例关系的常规生长模型,以及先进行断层长度的生长再进行断层位移量生长的补充生长模型。 断层生长后期在断层端的相互作用下发生断层的连接是形成大型断层的重要方式。 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断层生长研究的主要模型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层生长连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应用落差分析研究生长断层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将生长断层的落差定义为两盘地层厚度之差,将其某时期古落差定义为该时期两盘沉积的厚度差。生长断层落差可以根据对构造演化剖面或地质剖面的直接测量而计算,也可以对经时深转换的地震剖面进行测量而计算,还能够通过某地层顶、底构造图的深度计算。与断层生长指数分析相比,落差分析不受上升盘地层是否缺失的限制,不受盆地整体沉降幅度的影响,地质含义明确,容易对比断层的活动强度,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采用该方法分析东营凹陷始新世中期沙三下亚段沉积期明显活动的断层有45条,当时断陷最深的地区位于陈南断层西段、胜永断层中段和中央主断层之间。图2表2参6  相似文献   

14.
付广  李建民 《断块油气田》2014,21(6):707-710
为了认识含油气盆地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及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研究了断裂组合、断-砂配置、断裂封闭性及其后期活动与油气富集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断裂对油气富集控制作用明显。其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断裂空间上,地垒和断阶型组合形成的断层圈闭油气富集;平面上,2条或多条断裂组合形成的断层圈闭油气富集。2)当油气沿着砂体侧向运移时,反向断裂下盘断-砂配置油气富集;当油气沿断裂垂向运移时,油源断裂上盘断-砂配置油气富集。3)断裂侧向封闭性越强,油气富集程度越高。4)断裂后期活动强度越小,油气富集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总结断裂带构造格局的基础上对断裂几何学及运动学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断层生长指数、古落差的研究,证明了汉留断层的走滑性质及其既有持续生长的特点又有幕式活动的特点。理顺了该区的断层级别序次和组合样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构造模式,即汉留断层和真武分支断层的几何形态以及两者的搭配关系产生的不同应力场,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具有不同的断层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断层分类、断层活动史分析、油藏充注史分析等方法,对珠江口盆地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地区断层与油气成藏关系进行了研究。该区发育两种类型断层:长期活动断层及晚期断层,这两种断层活动期与油气充注期匹配关系均较好,推断二者在油气充注史中起了相似的作用。勘探实践和各种证据表明,该区断层是油气垂向输导的主要通道,现今的静态的断层封闭作用控制了新近系目的层的油气成藏,而岩性对接情况是该区断层静态封闭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根据分析结果,建议该区勘探应加强目的层顶面演化特征研究、落实圈闭和断层封闭性,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且断层封闭性有效的圈闭,勘探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较大。图8表1参11  相似文献   

17.
东濮凹陷的地震勘探始于1973年,共作二维地震测线27000km,1982年以来,又在有利地区进行了三维地震勘探。到1986年,已发现8个油田,现已建成数百万吨产能。东濮凹陷已成为勘探程度较高的探区。实践表明,该区的断层特别发育,直接影响着构造的形成和油气的聚集。该区勘探程度虽然较高,但在未作三维勘探的地区,断层的解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笔者在“东濮凹陷的断层解释”一文的基础上对该凹陷几个构造上的断层解释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各自的模式。应用这种断层解释模式,不仅成功地解决了许多多年来有争议的石油地质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一些有利的含油区块。  相似文献   

18.
胜利油区厚层断块油藏单层厚度大,储量大,开发上具有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直井停产多等特征。开发后期沿断层一线剩余油比较富集,但含油条带窄,需要准确描述断棱的平面位置才能挖潜剩余油。文中以永3-1断块区为例,采用多技术精细刻画目的层的断棱平面形态。通过合理的地层对比,确定井上断点位置;利用精细构造解释,识别和描述断层形态及断层的平面组合;采用井震交融的井斜修正方法,保证钻遇断点和分层数据地下位置的准确性;再利用井震模结合技术,刻画断棱形态和位置。矿场实施效果表明,该区断棱刻画精度比较高,近断层完钻的5口水平井取得了显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东部断裂系统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通过逾3000 km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断裂系统,它们分别是孔雀河断裂系统、东南断裂系统和伸展断裂系统。NW走向的孔雀河断裂系统包括古生代和早三叠世活动的孔雀河斜坡构造楔、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活动的英吉苏右行剪切挤压断裂系和新生代活动的孔雀河断裂。孔雀河断裂系统在晚古生代与塔里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的碰撞相关,中生代受阿莫尔海关闭构造事件的影响,新生代与印-藏碰撞相关。东南断裂系统包括志留纪的走向NE向NW逆冲的车尔臣断裂,它在白垩纪再次活动,还有新近纪和第四纪活动的NEE走向的阿尔金左行剪切挤压断裂。东南断裂系统志留纪与塔里木地块和中昆仑地体的碰撞相关,中、新生代与拉萨地体-羌塘地体碰撞和印-藏碰撞相关。伸展断裂系统发育于寒武纪、奥陶纪、早志留世、中-晚侏罗世和古近纪。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历经多期构造变动,断层圈闭发育普遍。断层作为断层圈闭的边界条件,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断层圈闭较发育的歧南斜坡区为例分析了同向断层和反向断层控制油气垂向富集的差异,基于三维地震资料,从断层形成过程和断层圈闭分布出发,剖析了断层遮挡圈闭的成因及分布规律。结合油水分布规律,基于油藏解剖并应用储层定量荧光技术明确了不同类型断层控藏的差异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①断层分段生长作用和断层上盘与下盘的差异活动是同向断层控制下断层遮挡圈闭形成的主要原因,斜坡区反向断层控制形成的断层圈闭则是断块掀斜翘倾作用所致;②同向断层圈闭发育在断层上盘分段点位置,只有当同向断层进入"硬连接"阶段方可形成断层圈闭,反向断层圈闭形成在断层下盘,在反向断层活动初期便可形成;③同向断层既可以控制油气在多套含油气系统中聚集成藏,也可在一套含油气系统中富集,而反向断层往往控制油气在一套含油气系统中富集;④不同类型断层控制油气垂向聚集的差异与圈闭发育位置以及断-盖配置有关。采用泥岩涂抹系数对沙河街组一段中部盖层控制的含油气系统的垂向调整进行定量评价,泥岩涂抹系数低于3.5时油气保存,泥岩涂抹系数高于3.5时油气垂向渗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