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C/HBP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C/HBPS共混物,研究了其流变特性。结果表明,此共混物属于假塑性流体,随着HBPS含量的增加,非牛顿指数增加;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表观黏度下降,但下降趋势较缓慢;随着温度的增加,表观黏度下降,但下降趋势很快;共混物的粘流活化能都比纯PC的粘流活化能高;随着HBPS含量的增加,表观黏度下降。  相似文献   

2.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聚合物(PMMA/SAN/MBS)共混物。对共混物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MBS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共混物的冲击韧性,PMMA与SAN的配比对其冲击韧性影响不大;采用光电雾度仪和透射电镜(TEM)对共混物的光学性能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MMA/SAN/MBS共混物的透光率随MBS含量的增加而降低;PMMA/SAN的质量比为50/50时,MBS含量对共混物透光率的影响最小;TEM结果表明,MBS在基体中分散均匀;用光学显微镜等手段对共混物耐刮擦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BS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共混物的耐刮擦性能。  相似文献   

3.
基于刚性有机粒子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SAN)高强高模的特性,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酯(PC)/SAN/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的共混物,研究了MBS对共混物相形态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BS趋向于分布在PC与SAN的相界面处,增强了SAN粒子与PC基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使得SAN作为刚性有机粒子能更好地发挥增强增韧的效应。添加质量分数8%的MBS能使PC/SAN(75/25)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分别提升4%,11%,62%和216%。而当MBS过量时(>16%),界面处的MBS胶束趋向于饱和,过量的MBS粒子出现在SAN相内部,使得PC/SAN(75/25)/MBS16中的SAN相尺寸有所增大,而具有较大SAN粒子尺寸的共混物表现出相对较低的断裂伸长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熔融共混制备了LLDPE/乙炔黑/煤粉复合材料,并通过毛细管流变仪对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详细讨论了复合材料的组成、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及温度对熔体流变行为、熔体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LLDPE/乙炔黑/煤粉体系呈假塑性流体,表观黏度随着剪切速率增加而降低。当填料乙炔黑/煤粉含量在0%~40%范围内时,随着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表观黏度先增大后减小。填料乙炔黑/煤粉可以有效地增加粘流活化能,当含量为30%时,体系的表观黏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MBS核-壳改性剂增韧聚氯乙烯的形态结构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在交联的丁苯(SBR) 乳胶粒子上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和苯乙烯(St),制得 MBS核-壳接枝共聚物,并将其作为增韧剂与聚氯乙烯( PVC) 共混制备MBS/PVC共混物。分析了MBS的结构特征,考察了不同核壳比的MBS在PVC中的分散状态以及对MBS/ PVC共混物力学性能和透光性能的影响, 以制备高透光高韧性的MBS/PVC共混物。实验结果表明: 当MBS壳层中 PMMA量少时,MBS粒子在PVC基体中不能实现良好分散,MBS粒子呈聚集状态; 随着MBS壳层中PMMA含量增加,MBS粒子由团聚状态转变成网络状,当MBS壳层量增加到一定量时,MBS粒子以单一粒子状态实现均匀分散。随着 MBS壳层量增加,使PVC/MBS共混物实现脆韧转变所需的SBR 橡胶的质量分数降低,共混物的透光率降低;小粒径MBS增韧PVC的主要机制是基体的剪切屈服。   相似文献   

6.
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MBS)对聚乳酸(PLA)进行增韧改性,增韧后的PLA再与增塑剂聚己二酸二甘醇酯(PDEGA)熔融共混挤出并吹膜。将PDEGA的质量分数固定为8%,改变PLA和MBS的比例,探讨了不同含量的MBS对PLA/PDEGA/MBS薄膜力学性能、光学性能、流变性能以及结晶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镜观察薄膜撕裂断面形态,用偏光显微镜观察PLA的结晶形貌。结果表明,加入PDEGA后,薄膜的Tg下降了近8℃,Tcc下降了约17℃;随着MBS的不断加入,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分别在25 MPa和120 kN/m以上,PLA薄膜的断裂伸长率由PLA的3.5%提高到薄膜的40%以上,薄膜的模量、黏度都有所增加;随着MBS含量的增加,PLA球晶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球晶数量增加,球晶尺寸明显变小,但PLA的结晶类型没有改变;薄膜保持了良好的透明性和降解性。  相似文献   

7.
全同聚1-丁烯/低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全同聚1-丁烯/低密度聚乙烯(iPB/LDPE)共混体系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随着iPB用量的增加,共混熔体的剪切黏度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iPB/LDPE共混熔体在剪切速率为100 s-1~1000 s-1时,为假塑性流体,且随着iPB含量增加和温度升高,其非牛顿性增大;共混体系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和剪切应力的增大、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粘流活化能随剪切速率的增大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熔融共混挤出的方法,制备了不同共聚比例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酰胺嵌段共聚物(PET-PA)与聚酰胺6(PA6)的共混物,采用毛细管流变仪对PET-PA/PA6共混物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ET-PA/PA6共混物熔体为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随温度升高,PET-PA/PA6共混物熔体的表观黏度下降,非牛顿指数增大,表观黏度对剪切速率的敏感性减小,因此升高温度能改善共混物熔体的流动性能。随PET-PA中PA共聚比例的增加,PET-PA/PA6共混物的黏度减小,非牛顿指数增大,这为开发酸性染料可染聚酯纤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改善聚碳酸酯的加工性能,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的四臂星形支化聚苯乙烯(SBPS)为改性剂,制备了聚碳酸酯(PC)与SBPS的共混物,并与线性聚苯乙烯(LPS)与PC的共混物进行了对比。通过旋转流变仪、万能电子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PC/SBPS和PC/LP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在PC中加入质量分数为0.1%和0.4%的SBPS后,可使PC的熔体黏度最多降低40.1%、54.9%,显著改善了PC的加工流动性,同时相对基体材料而言,PC/SBPS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基本保持不变,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保留率可以达到9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综合改性效果;而PC/LPS共混物的熔体黏度最多只降低了13.2%,力学性能和热性能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硝基胍(NQ)球形化对2,4-二硝基苯甲醚(DNAN)/NQ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采用旋转黏度仪研究了固体质量分数、剪切速率、颗粒形状及级配、工艺温度等因素引起的DNAN/NQ悬浮体系表观黏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悬浮液固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表观黏度呈先缓慢增加至拐点再急剧增加的趋势,球形NQ与级配球形NQ在DNAN中的临界固体质量分数分别为55%和70%;固体质量分数越高,DNAN/NQ悬浮体系表观黏度受剪切速率的影响愈发明显,假塑性程度越高;相同条件下,颗粒越不规则,悬浮液体系越偏离牛顿流体,颗粒级配可有效降低悬浮液体系的假塑性程度;Arrhenius方程可精确描述DNAN/球形NQ悬浮液在96~115 ℃时表观黏度与温度的关系,悬浮液固体质量分数由0增加至41.18%时,流动活化能由36.69 kJ/mol增加到47.59 kJ/mol,悬浮液体系表观黏度相对温度变化越敏感。  相似文献   

11.
PTT/EPDM-g-MAH/mPE共混体系的相形态与流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马来酸酐接枝三元乙丙橡胶/茂金属聚乙烯共混体系(PTT/EPDM-g-MAH/mPE)的相形态和流变行为。结果表明,增容剂EPDM-g-MAH可以明显改善PTT与mPE的相容性,但含量超过4%时分散相的数目增加、尺寸增大。PTT/EPDM-g-MAH/mPE共混物熔体为假塑性流体,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降低;当EPDM-g-MAH的含量在0%~16%范围内时,共混物的非牛顿指数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表观黏度、粘流活化能先增加后减小,并在4%时出现极值。  相似文献   

12.
共聚PP/POE共混物流变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XLY-Ⅱ型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共聚聚丙烯(iPP)、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及其共混物的流变特性.实验结果表明,PP/POE共混物的最佳加工温度为180℃.iPP/POE共混物熔体均为假塑性流体,呈现出切力变稀现象.PP/POE复合材料的表观黏度与粘流活化能均随着POE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间歇发泡法成功制备了具有多孔洞、开孔结构的聚碳酸酯-聚烯烃弹性体(PC/POE)共混物硬质发泡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PC/POE共混物形貌,发现POE相以球状颗粒形态均匀地分布在PC基体内,呈现典型的"海-岛"结构,且随着POE含量的增加,球状颗粒尺寸不断增大。系统分析了POE含量、CO_2饱和压力以及饱和温度对PC/POE发泡材料泡孔形貌和开孔率的影响,并对PC/POE共混物发泡的开孔机理进行解释。结果表明,当POE含量近20%(质量分数)、饱和压力在15 MPa以上、温度达150℃就可得到明显的开孔结构;尤其当压力升至18 MPa时成核点最多,材料的开孔率最大。  相似文献   

14.
用乳液聚合合成的较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的高相对分子质量支化聚苯乙烯(BPS)改性聚碳酸酯(PC),与线型聚苯乙烯(LPS)改性PC进行对比。研究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BPS的加入可显著降低基体PC的熔体黏度,改善PC加工流动性,且在保持PC优良热性能的同时,明显提高PC的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等力学性能;而在相同质量分数的情况下,PC/LPS共混体系的黏度远大于PC/BPS共混体系的黏度,部分力学性能和热性能较PC基本保持不变,断裂伸长率则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和毛细管流变仪分别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酯/马来酸酐接枝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TT/ABS-g-MAH)共混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流变行为。结果表明:ABS含量在3%~5%(质量分数,下同)时,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达到极值,表明ABS的加入对PTT起到了一定的增强和明显的增韧作用。共混合金熔体为假塑性流体,但ABS含量的变化对共混物的表观黏度、非牛顿指数n、粘流活化能的影响较小,即对PTT的流变性能影响不大。采用ABS-g-MAH与PTT进行反应性共混,可以提高PTT的力学性能,而对加工性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通过热塑加工方法制备了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PVA/PVP)共混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高压毛细管流变仪等研究了PVA与PVP间的氢键作用、共混材料的热行为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PVP可与PVA及改性剂形成氢键复合,增加体系氢键类型,能进一步屏蔽PVA羟基,延缓其脱除反应,提高其初始热分解温度,有利于PVA的热塑加工。随PVP含量增加,共混体系熔融温度先略升高,后降低,获得86.4℃热塑加工窗口;熔体表观黏度和剪切敏感性均先增大后减小,PVP质量分数为20%时达最大;而粘流活化能降低,表明共混体系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PVA加工稳定性提高。适量PVP可促进PVA的结晶,提高材料拉伸强度;PVP质量分数为10%时,材料拉伸强度最大,为43MPa。  相似文献   

17.
通过热塑加工方法制备了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PVA/PVP)共混材料,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高压毛细管流变仪等研究了PVA与PVP间的氢键作用、共混材料的热行为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PVP可与PVA及改性剂形成氢键复合,增加体系氢键类型,能进一步屏蔽PVA羟基,延缓其脱除反应,提高其初始热分解温度,有利于PVA的热塑加工。随PVP含量增加,共混体系熔融温度先略升高,后降低,获得86.4℃热塑加工窗口;熔体表观黏度和剪切敏感性均先增大后减小,PVP质量分数为20%时达最大;而粘流活化能降低,表明共混体系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PVA加工稳定性提高。适量PVP可促进PVA的结晶,提高材料拉伸强度;PVP质量分数为10%时,材料拉伸强度最大,为43MPa。  相似文献   

18.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铋/聚丙烯共混材料(Bi/PP),利用旋转流变仪对其熔融流变特性进行测试分析。再通过熔融纺丝法制备初生纤维,采用扫描电镜、单纤维强力仪等对初生纤维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研究表明:共混材料表现非牛顿流体特性;共混材料的表观黏度与温度及剪切速率呈负相关;相同温度下,随铋粉含量增加,共混物的表观黏度也相应上升,铋粉在PP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好但团聚增多,初生纤维内部孔隙结构增多,力学性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9.
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聚乳酸/聚(3-羟基丁酸-4-羟基丁酸酯)(PLLA/P34HB)共混物,其中P34HB的4HB摩尔含量分别为11%与17%。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动态力学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力学性能测试,考察了共混物的相容性、熔融行为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当P34HB组分质量分数为25%以上时,共混物两相玻璃化转变温度(Tg)相互靠近,为部分相容体系,且4HB含量越少,PLLA/P34HB共混物的相容性越好。共混物中PLLA的结晶性能随P34HB含量的增加而降低,且4HB含量越大,由于较差的相容性导致P34HB对PLLA的链段运动能力影响减小,共混物中PLLA结晶性能越好。随P34HB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升高,且4HB含量越大,共混物力学性能由于两相相容性较差而低于4HB含量较低的共混体系。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双料筒毛细管流变仪和Haul-off牵伸设备, 研究了云母(Mica)/聚丙烯(PP)共混物在拉伸流场中的流变性能。结果表明: Mica/PP共混物熔体拉伸流动属于拉伸变稀型, 随着云母含量的增加, 熔体的表观拉伸黏度逐渐增大。熔体的拉伸应力和表观拉伸黏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随着拉伸应变速率的提高, 熔体的拉伸应力增大, 表观拉伸黏度减小, 熔体拉伸流动活化能呈下降趋势。云母微粒的加入使聚丙烯熔体的拉伸模量明显增大, 但随着拉伸速度的提高, 共混熔体的拉伸模量下降显著。为了提高Mica/PP共混物的纺丝稳定性, 应严格控制好拉伸速度和加工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