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背散射电镜及拉伸试验研究了临界退火温度对热轧7Mn钢(Fe-7%Mn-0.3%C-2%Al,质量分数)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低于700℃时,逆转变奥氏体含量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退火温度高于700℃后奥氏体含量随之逐渐降低。奥氏体的稳定性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单调下降。热轧7Mn钢的屈服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而抗拉强度则不断增加;均匀伸长率和总伸长率在720℃退火时达到最高,此时材料的强塑积达到最优,为61.8 GPa·%。断口显微组织表明,热轧7Mn钢在680~720℃退火后呈现韧性断裂,而在750℃退火后有沿晶断裂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对一种节约型Fe-Cr-Al铁素体不锈钢(0. 005C-16Cr-6Al-0. 0003S-0. 010P,质量分数)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退火温度和时间对其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运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EBSD表征了微观组织,测试了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退火温度的变化对强度指标的影响较大,当退火温度由700℃提高到850℃,退火时间在10~20 min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降低区间分别在50~70 MPa和50~55 MPa;在750~850℃的较高退火温度范围内,退火时间的变化对强度指标的影响程度较小;随退火温度的提高,伸长率呈现出先增加后缓慢降低的趋势,在750℃的退火温度下达到最高值,加工硬化指数n值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表现出增加的趋势;退火制度为750℃×15 min时,微观结构中{111}uvw织构的比例明显高于{hkl}110织构,断口处韧窝密集且细小,提高了韧窝间的牵制力,利于塑性性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用X射线衍射方法研究了(FeCo)73.5Cu1Nb3(SiB)22.5非晶合金在不同温度退火的晶化行为及晶格常数的变化。500℃退火时,在非晶基体中析出α-Fe(Si)(bcc)相,620℃退火时仍没有新相出现,680℃退火后的Fe3B、Fe23B6化合物中含有Si、Nb。α-Fe(Wi)相的晶格常数α0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在620℃时最小为α0=0.2836nm,在退火过程中,晶化相的结构不随外加磁场发生变化。热磁曲线表明:合金淬火非晶态时的Curie温度Tc=330℃;α-Fe(Si)(bee)相的晶化温度Tx=516℃,Curie温度Tc=640℃。  相似文献   

4.
对经过8道次等径角挤压的超细晶304不锈钢进行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研究了退火温度对304不锈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04不锈钢的再结晶起始温度为650℃,而再结晶结束温度为900℃;在退火温度升高至750℃以上时,304不锈钢的组织为部分超细晶和发生再结晶的晶粒组成的双尺度结构;对8道次等径角挤压304不锈钢进行退火处理后,强度和屈强比降低,而断后伸长率提高,750℃退火30 min是较为适宜的退火工艺;随着退火温度升高,材料的断裂机制从脆性断裂逐渐转变为韧性断裂。  相似文献   

5.
应用Gleeble3500热-力模拟实验机研究了退火工艺参数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由750℃提高到830℃时,奥氏体化量由10%提高到87%,但对应的样品强度值变化却很小;当固定退火温度为790℃,将保温时间从0 s延长至120s时,对应的强度值逐渐升高。强制风冷段可以被分为三个温度区间,即720℃以上、720~650℃和650~460℃,因为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温度为720~650℃。650~460℃以及720~650℃的冷速对强度有很大影响,冷速越大,强度越高;720℃以上增加冷却速度,仅当其后(指720℃以下)冷速很高时,才会对强度提高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1.26%Si无取向硅钢为对象,进行了退火工艺试验研究。采用金相组织和晶粒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退火工艺参数对无取向硅钢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退火温度低于750℃时,钢的强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和退火时间的延长而缓慢降低,而伸长率增加较快;当在750℃以上退火时,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钢的抗拉强度急剧下降,而伸长率趋于稳定;在600~750℃退火时,晶粒尺寸长大较为缓慢,纵向和横向的晶粒尺寸相差不大,并较为均匀;当退火温度在800~850℃时,部分晶粒开始异常长大;在750℃退火时间60、180、300 s时,尺寸晶粒分别为37.25、38.09、39.10μm。本研究结果可为设计和生产1.26%Si高品质无取向钢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银铜合金广泛应用于电工行业,通过硬度检测、电阻率检测、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Ag-10Cu在退火过程析出行为对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00~500℃退火阶段,合金中铜基体颗粒开始析出,材料硬度及电阻率随退火温度增加而减小;500~700℃退火阶段,合金再结晶过程基本结束,析出铜颗粒长大,并向晶界生长,材料电阻率随退火温度的增加而增加,硬度逐渐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及退火时间对W-20%Cu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硬度、抗拉强度、导电率、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W-20%Cu复合材料退火温度为750~950℃,随温度升高,导电率和硬度先升高后降低;800℃与900℃分别退火0.5~6 h,导电率下降,硬度先升高后降低。800℃×0.5 h时的W-20%Cu复合材料的导电率相对较高,为47.32%IACS(国际退火铜标准),900℃×1 h时材料硬度相对较高,为285 HB。  相似文献   

9.
Hf-Sb二元系作为热电材料Half-Heusler合金的重要组元,因Hf(2227℃)与Sb(630℃)熔点相差1597℃,为Hf-Sb二元相图的测定带来极大困难。本研究采用螺纹密封在室温下制成固-液Hf-Sb二元扩散偶,在750~950℃五个温度点恒温退火14 d,获得了五组扩散偶样品,并对其进行了相平衡组织分析和成分测定。结果表明:经电子探针组织观察和成分分析,发现了严格计量比化合物HfSb2、有溶解度范围的(HfSb)和固溶体相(Hf)三个平衡相,获得了相应温度下的Hf-Sb二元系的相平衡关系和共轭平衡成分。其中,化合物(HfSb)成分范围为48.41%~52.23%Sb,随着温度的增高,Hf-Sb互溶范围有扩大趋势;化合物HfSb2高温下不稳定,在900℃以上发生偏晶分解。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球磨SmCo5及后续退火所形成纳米晶的结构与磁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球磨后样品经不同温度退火可形成 1∶7相、1∶5相和 2∶17相。样品的晶粒大小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于成相和晶粒大小的变化 ,样品的磁性能也发生很大变化 :随退火温度的升高 ,样品的矫顽力先升高而后降低 ,饱和磁化强度 ,剩磁比和最大磁能积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下降。通过对球磨后 5 5 0℃退火 30min的样品的矫顽力机制研究表明 ,其矫顽力由钉扎机制所控制  相似文献   

11.
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HFCVD)在蓝宝石基片上原位制备了MgB2超导薄膜,并用XRD、SEM和dc SQUIDs研究了基片温度和时间对薄膜相组成、表面形貌和超导临界转变温度Tc的影响.结果表明,HFCVD原位生长MgB2薄膜可以抑制MgO杂质的生成.基片温度在500℃以下,MgB4杂相容易出现;在500℃以上时,可以消除MgB4杂相;在600℃时,获得了纯单相的MgB2薄膜,其超导临界转变温度达到36 K.随基片温度升高,薄膜结晶性、致密度和超导临界转变温度提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热处理对Zr-4样品在360℃/18.6MPa/0.0lmol/L LiOH水溶液中耐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β水淬处理的样品耐腐蚀性能最好,腐蚀210d后的增重与ZIRLO和N18合金的相当,氧化膜表面黑色光亮;β水淬后经冷轧再加热到580-750℃退火处理的样品,它们的耐腐蚀性能都不如脉淬处理的样品,但是在退火的温度范围内,样品的耐腐蚀性能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提高。讨论了热处理对Zr-4合金耐腐蚀性能影响的机理,认为不同热处理改变了Fe+Cr在α-Zr中的过饱和固溶含量是引起耐腐蚀性能差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球磨SmCo5纳米晶的结构与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球磨SmCo5及后续退火所形成的纳米晶的结构与磁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球磨后样品经不同温度退火可形成1:7相、1:5相和2:17相。样品的晶粒大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由于成相和晶粒大小变化,样品的磁性能也发生很大变化:随退火温度的升高,样品的矫顽力先升高而后降低,饱和磁化强度,剩磁化和最大磁能积随退火温度的升而下降。通过对球磨后550℃退火30min的样品的矫顽力机制研究表明,其矫顽力由钉扎机制所控制。  相似文献   

14.
退火温度对Ag/Cu层复合板分离强度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轧制复合的Ag Cu双金属薄板采用不同温度的退火处理 ,研究了结合面分离强度随退火温度变化的规律 ,讨论了影响分离强度的因素。结果表明 ,在 40 0℃以下随退火温度的升高 ,由于原子扩散及再结晶晶界的形成趋于充分而导致分离强度升高 ,40 0℃时分离强度达到最大值。当退火温度超过 40 0℃后 ,由于结合面的异类原子不等量对流而导致结合面形成空洞 ,从而使分离强度下降。 750℃退火时分离强度达到最低值。退火温度进一步上升到 80 0℃时可使结合面发生局部熔合 ,使分离强度又有小幅度回升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辊急冷法制备Ni42.2W19.2Fe18.9B19.7(摩尔分数,%)非晶合金。采用差热分析仪(DSC)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非晶薄带的特征温度和析出相;采用电化学极化曲线及电化学阻抗法研究不同温度退火样品在3.5%NaCl(质量分数)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试样腐蚀后表面显微形貌,并采用能谱分析仪(EDS)和微区衍射仪分析表面成分。结果表明:使用单辊急冷法可以制备Ni42.2W19.2Fe18.9B19.7非晶合金,其玻璃转化温度为627℃,晶化温度为692℃。650℃退火试样的抗腐蚀性能优于750℃退火试样和非晶薄带的。在650℃退火试样表面形成致密钝化膜,因此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能;而在非晶薄带和750℃退火试样表面形成的钝化膜不稳定,易发生点蚀和局部腐蚀。  相似文献   

16.
张功庭 《金属热处理》2012,37(11):87-90
通过对轧制态的含磷Nb-Ti高强IF钢冷轧硬卷进行750~870℃退火试验,在Instron5569拉伸试验机上测试计算了塑性应变比r值和平面各向异性指数Δr,并对不同退火温度下的试样进行了ODF分析。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从750℃升高到870℃,试验钢的r0、r45、r90和珋r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平面各向异性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结合显微组织分析,810~840℃退火时,试验钢获得最佳综合性能。试验钢从冷轧态到完全再结晶,{001}<110>、{110}<110>织构强度降低,{112}<110>织构遗传成为最强织构,而{111}<110>织构比{111}<112>织构强,使Δr值为负值;最佳退火温度(810~840℃)条件下最大珋r值为1.65,Δr为-0.38。  相似文献   

17.
李晓杰  孙智  徐春 《热处理》2012,27(3):33-36
对冷轧钢板进行了模拟连续退火和搪瓷,然后采用电化学方法测量其氢渗透参数,研究退火温度对冷轧搪瓷钢板夹杂物形态和分布、氢渗透性和搪瓷鳞爆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于650℃退火后以变形组织为主,夹杂物呈条带状;750℃退火后为等轴晶并有少量第二相在晶界析出;在750℃以下,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用铜的氢扩散系数增大,但在750℃退火的钢氢扩散系数下降,随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再次上升;750℃退火的铜的抗鳞爆性最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光学显微分析和显微硬度测试研究了冷变形对9Cr低活化马氏体钢显微组织的影响,以及冷变形后退火再结晶过程中冷变形量(5%~75%)、退火温度(700~810 ℃)和保温时间(15~150 min)对显微组织的影响,获得退火再结晶图.当变形量为5%和10%时,样品在810 ℃的高温下退火120 min只发生回复过程;当变形量大于20%时,在780 ℃下退火120 min即可获得再结晶组织;当变形量达75%时,退火再结晶组织具有带状结构.通过试验获得了最佳的冷变形及退火再结晶工艺:冷变形量20%~60%,退火温度750~780 ℃,退火时间60~120 min.  相似文献   

19.
用固态反应技术制备了几种成份的Bi系样品,研究了成份及烧结制度对Bi系氧化物超导转变温度的影响。在所研究的成份范围内,所有样品都出现超导转变。较高温度、较长时间烧结,有利于高Tc相的生成。用少量Pb替代Bi,使Bi系超导特性明显改善,零电阻温度提高到108K。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预扭转和退火热处理对TA2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扭转可显著增强TA2的拉伸屈服强度和极限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屈服强度随预扭转角增加而增大,当预扭转角超过一定值(6π)时,屈服强度急剧下降;极限强度随预扭转角增大一直呈上升趋势;延伸率随预扭转角的增加逐渐降低。预扭转后TA2不同温度(350~750℃)下的退火热处理试验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TA2强度逐渐降低,650℃时其强度已降低至母材初始值;延伸率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但不能完全恢复至母材初始值。观察断口发现,随着预扭转角增加断口韧窝逐渐变小、变浅,预扭转为8π时出现了河流发散状的解理条纹。金相组织表明,预扭转后产生的大量孪晶和形变组织是导致TA2强度增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