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京城市特色公众意向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明  段进 《规划师》2003,19(1):80-83
为做好新一轮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工作,对南京市市民心目中的城市特色有一个较为普遍的了解,东南大学在2000年8月进行了南京市城市特色问卷调查,并抽取了建邺区、旅游局、江宁、五台山街道等在内的553份问卷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受访者对南京近年来的发展及生活环境持肯定态度,但同时也认为南京市水系环境、街道空间景观效果不佳,建筑缺乏特色。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对公众有关城市特色的各方面态度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为城市规划的具体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针对以往城市空间特色研究以专家精英视角为主导的状况,强调公众才是城市空间特色的感知主体。通过城市空间特色公众感知机制的分析,构建了以可识别性、审美属性、可意性、活力、活动支持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环境属性量化解析、公众行为数据采集、环境-行为耦合分析的指标量化途径,建立了公众感知导向的城市空间特色评价基本模型。结合武汉市主城区案例的应用,有效解决了以往城市空间特色评价中公众感知因素缺位且难以指导规划设计决策的瓶颈性问题,为应对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特色危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郑默凡 《规划师》2007,23(5):82-85
城市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在实践中,应注重对城市的总体特色、发展方向、景观要素评价等展开调查,充分了解公众对城市特色的认知情况,及时发现城市特色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善,以提升城市的魅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冯婕 《城市建筑》2011,(2):12-13
文章首先从公众参与的相关背景和理论入手,进而对国内外城市设计公众参与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井借鉴围内外的成功经验,提出今后城市设计当中公众参与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 凯文·林奇认为:"总体设计是门艺术,它的目标是道德和美学方面的融合:要造就场所以美化生活--使居民感到自由自在,赋予他们对身居其中的天地一种领地感."人类最初的社会生活是在神庙周围进行的宗教仪式活动.古希腊神庙和广场的结合,使社会生活空间从单一的宗教仪式的圣坛上走下来,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随着社会生活题材的丰富,再加上宜人的气候条件,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展现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舞台,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
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大尺度空间和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城市中缺乏合理利用的消极空间却受到了忽视。研究城市消极空间的改造,有助于提高空间利用率,恢复城市空间活力,而城市居民作为城市空间的使用者,对消极空间改造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因此,探讨公众参与消极空间改造,对解决当前城市设计过程中,因为忽视社会参与造成社会矛盾突出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上海空间微更新计划为例,梳理了上海微更新实践过程中系统化地引导公众、社会资源参与城市消极空间的改造实践,对其自上而下的操作方式进行了一定研究,并做出一些尝试性的理论探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空间特色进行了介绍,以邯郸市为例,通过对其进行客观分析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城市空间特色塑造的思路、手法及实施对策,以形成鲜明的城市特色,更好地提升城市形象。  相似文献   

8.
城市交通环境影响公众意向调查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涛  吴蕾 《规划师》2001,17(4):78-81,93
以南京市为例,就城市交通对城市居民的出行环境、居住环境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方面影响进行了公众意向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居住环境污染中,交通污染所占比重最大;临街50m内是交通噪声侵害最严重的范围;汽车废气是居民出行过程中遭受最深的污染;在发展城市交通的同时,应根据历史古迹的价值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孙庭  董丽丽 《华中建筑》2006,24(8):110-112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也是城市的魅力之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愈发意识到树立健康和谐的城市特色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如何抓住中部崛起赋予的历史机遇,在城市建设中引入城市特色战略,实现错位竞争,使武汉发展更加健康高效是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本文就此展开探讨,同时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对建设中的其它城市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赵冰 《华中建筑》2011,29(8):1-4
该文是个案研究系列之长江流城武汉城市空间营造研究,对武汉城市族群的更叠及城市空间营造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城市规划的现实任务是解决社会共同面临的城市问题,而后者经历中国数十年城镇化的强劲发展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与此同时,规划师的角色也将发生转变,这意味着其工作方法和内容必然的革新。当前中国城市规划所进行的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已然成为城市中最大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在城市更新语境下规划工作如何体现其公共作用,容纳公众意见、建立公共部门与社区、市场的伙伴关系,从较多关注空间效率、美学和设计创新转向在空间资源的再分配中保障公共利益、体现社会公平、协调社会冲突,同时促进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武汉市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32年的人口统计资料,利用汉森模型,对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动进程分三个时段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三个时段内武汉市的人口空间变动存在着显著差别,剖析了武汉市近32年来人口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曾宪谋 《规划师》2005,21(11):16-19
“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逐渐分离使城市规划公众参与成为客观需要。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应在公众参与实践中不断予以调整和完善。涉及城市规划公共利益的民主参与应以代表制民主为主,以参与制民主为补充;涉及城市规划个人利益的民主参与应以参与制民主为主。推动与城市规划有关的政治性社团的发展并通过其开展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工作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浅谈城乡规划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各方减少矛盾、协调思想,增强市民的参与性和主体意识,提高公共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进而保证城乡规划更加有效地实施,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对城乡规划公众参与的研究,分析规划实施许可中的条件、程序和结果,探索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缺失的历史原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东泉  韩光辉 《规划师》2005,21(11):12-15
从中西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缺失的历史原因主要是政府干预思想突出、法制建设落后和市民社会直没有形成,而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是近代以来我国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过程。公众参与是市民主动参与城市发展决策的表现,是民主化法制化社会的个反映,而不是自上而下赋予的一种权利。目前,对促进公众参与的研究,在宣传教育、机构设置、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认识,还是种自上而下的表现,这显然不利于城市规划公众参与目标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建立以社区为核心的规划公众参与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登嵘 《规划师》2006,22(5):68-72
公众参与能力的有限性及参与目标的差异性要求建立以社区为核心的规划公众参与体系.根据公众的特点,因地、因时地采取不同的参与方式、参与机制和组织形式,引导和组织公众参与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城市用地变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名海 《规划师》2004,20(12):93-95
武汉市城市用地变迁基本上遵循了跳跃式发展、轴线推进、环状填充、圈层扩展等4种基本方式和规律,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期跳跃式发展形成的沌口、关山组团与主城之间的空地已被成片填实,导致城市密实地圈层式发展,武汉“组团式”的理想发展模式正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