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聚丙烯(PP)为基材,与二元乙丙橡胶(EPR)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易开启式输液瓶外盖用料.并加入一定量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增塑剂以改善体系相容性和力学性能,讨论了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乙酰柠檬酸三正丁酯(ATBC)及丙三醇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m(PP)/m(EPR)=40/60共混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增塑剂后,共混体系的拉伸屈服强度与熔体力矩均有所降低,当在PP/EPR中加入一定量的LDPE后,DOP和丙三醇在一定用量内(质量分数〈3%)可以降低体系拉伸屈服强度.在此用量范围内,AT-BC使体系拉伸屈服强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对聚丙烯(PP)/三元乙丙橡胶(EPDM)共混合金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产三元乙丙橡胶J3080P能够大幅度提高PP的常温和低温缺口冲击强度;PP基体的性质和EPDM的用量对增韧效果有明显影响。PP/EPDM共混合金发生脆韧转变所需的EPDM用量为20~30份。EPDM对PP增韧机理遵从银纹-剪切带机理。J3080P对PP的增韧效果优于日本产EPDM 501A。  相似文献   

3.
以二元乙丙橡胶(EPR)作为增韧剂,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丙烯(PP)/EPR共混物,采用冲击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机、动态力学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熔体流动速率仪等分析研究了EPR添加量对PP/EPR共混物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P与EPR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随着EPR添加量的增加,PP相的熔点和结晶规整性降低,PP相的结晶温度和结晶度提高;当EPR添加量达到30%时,PP/EPR共混物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急剧升高,体系发生明显的脆韧转变。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溶液接枝方法制备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聚丙烯(PP)接枝共聚物,并使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纤维素(CELL)表面进行改性,然后通过熔融共混技术得到CELL-g-PP接枝共聚物,并对PP/EPR/CELL-g-PP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形态结构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当CELL-g-PP...  相似文献   

5.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丙烯(PP)/三元乙丙橡胶(EPDM)/滑石粉(Tacl)共混体系.研究了不同PP共聚物(M1600)和PP均聚物(V30G)配比的基体树脂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原因,结果表明:随着M1600的加入,缺口冲击强度和熔体流动速率曲线在经过一段"平坦"区域,在30%左右添加量(相应于M1600/V30G配比为45/55)时存在一个最佳峰值;拉伸强度、弯曲强度、拉伸模量和断裂伸长率曲线总体趋势持续下降,但在30%左右添加量时存在一个"平台"或峰值,说明这种配比的PP最适用于PP/EPDM/Tacl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二元乙丙橡胶(EPR)增韧的聚丙烯(PP)共混物为研究对象,探究PP基体分子量对PP/EPR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基体分子量的增加,PP/EPR共混物的冲击韧性、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均明显提高,且发生脆韧转变所需的临界EPR含量和脆韧转变温度均显著降低。当基体数均分子量(Mn)由3.8×104g/mol增至8.8×104g/mol,临界EPR含量从28%减至10%,脆韧转变温度从-17℃降至-30℃。分子量对基体结晶度和结晶形貌没有明显影响,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随分子量的变化不是单纯线性关系。当基体数均分子量为(5~7)×104g/mol的范围内,共混物的临界EPR含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呈现跳跃性转变,该转变可能与EPR分散相尺寸减小有关,EPR粒子的尺寸越小,增韧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
以二元乙丙橡胶(EPR)为增韧材料、纤维素(α-C)为增强材料、EPR接枝乙烯醇共聚物(EPR-g-VA)为增容剂,采用熔融共混方法制备了聚丙烯(PP)/EPR/改性纤维素(M-C)复合材料.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验证了M-C的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热重分析仪、塑料材料动态性能试验机、电子万能试验...  相似文献   

8.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和乙烯平均序列长度的乙丙嵌段共聚物(EP),并将其作为聚丙烯(PP)/二元乙丙橡胶(EPR)共混体系的增容剂,考察了EP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乙烯平均序列长度对共混体系性能及分散相形态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EP增容PP/EPR体系时存在最佳添加量,少量EP的加入可有效提高PP/EPR共混体系的抗冲击性能,并对分散相尺寸及形态起到良好的调控作用;同时,EP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对共混体系的冲击性能提高越明显,EP的组成与EPR越接近,对共混体系的增容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丙烯(PP)共混体系相容性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共混体系所采用的增容剂的类型、共混体系形态和共混物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共混时间对反应性PP/EPDM合金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凝胶含量测定、力学性能试验以及熔体流动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共混(反应)时间对密炼法和挤出法反应性PP/EPDM共混合金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显示,适当延长共混(反应)时间不仅能提高合金中EPDM的交联程度,而且还能使交联EPDM颗粒粒径变小、粒度均匀、在PP连续相中的分布均匀性增加,从而有效地提高该合金的增韧效果及其他力学性能,提高合金的加工流动性。  相似文献   

11.
氯磺化PP在PA1010/PP中的增容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节Cl_2与SO_2的比例,合成了两种氯磺化聚丙烯,并与PA1010共混。DDV、SEM、偏光显微镜的分析表明,Cl_2/SO_2为1∶2,氯磺化聚丙烯适当时,PP与PA1010有着良好的相容性,其缺口冲击强度,熔体流动速率均提高。  相似文献   

12.
采用聚丙烯(PP)、二元乙丙橡胶(EPM),并加入一定量的低密度聚乙烯(LDPE)和增塑剂,熔融共混制备PP/EPM共混体系,并对体系进行力学性能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熔融共混过程中,加入EPM可以降低PP的拉伸屈服强度,共混时螺杆转速对共混体系的拉伸屈服强度的影响不大;在PP/EPM=40/60的共混体系中,加入16%的LDPE后,共混体系的拉伸屈服强度可降低到4.59MPa;在PP/EPM/LDPE=30/50/20的共混体系中,加入3%的DOP或4.5%的ATBC后,共混体系的拉伸屈服强度分别降低至4、08MPa和4.05MPa,组份粒径细化,可以用作易开启式输液瓶外盖用料。  相似文献   

13.
马来酸酐接枝物对PE/PA6共混物相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P/PA6/POE-g-MAH和PP/PA6/PP-g-MAH共混物。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增容剂POE-g-MAH和PP-g-MAH对PP/PA6共混物相容性、形态结构和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P/PA6共混体系中分别加入POE-g-MAH和PP-g-MAH不仅能显著改善两相界面的相容性,减小分散相的粒径,而且能使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显著提高。当增容剂的用量为5份时,PP/PA6共混物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POE-g-MAH和PP-g-MAH增容PP/PA6共混体系非等温结晶行为的研究表明,POE-g-MAH和PP-g-MAH均能促进PA6对PP基体的异相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14.
POE-MAH对PA66/PP共混物形态结构和相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广角X射线衍射分析(WAXD),研究了POE-MAH对PA66/PP共混物的形态结构和相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OE-MAH的加入可使PA66/PP共混物由不相容的两结构向相容的均质网状结构转变,共混物的相容性和分散度得以提高,并在POE-MAH含量为9%时,其增容效果最好。随POE-MAH含量增加,PA66/66共混物的结晶度随之降低,同时共混物中PP的结晶行为及PA66和PP的微晶尺寸亦与POE-MAH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15.
The rheological behavior of polypropylene, PP, ethylene‐propylene copolymer, EPR, and EPR/PP blends was studied. Zero‐shear viscosity and elastic relaxation time were determined by least‐squares fits by using a Carreau–Yasuda model with Arrhenius temperature dependency. The effect of PP and EPR molecular weight, ethylene ratio in EPR copolymer (E/EPR), and EPR concentration on the zero‐shear viscosity and elasticity of EPR/PP blends was determined experimentally. Molecular weight effects are compared to theoretically expected relationships. EPR concentration effect and E/EPR ratio effects agree well with predictions made by using the Tsenoglou model. ©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 J Appl Polym Sci 82: 2113–2127, 2001  相似文献   

16.
PP/EVA-15共混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SEM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PP/EVA-15共混物原料配比、工艺条件和微观结构形态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对共混物的增韧机理进行了分析。与弹性体(EPDM)改性PP所作的比较显示,EVA-15对PP有良好的改性效果,其综合性能优于PP/EPDM共混物。  相似文献   

17.
纳米CaCO3/EPR/PP复合材料的冲击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双辊混炼和挤出制样的方法制备了纳米碳酸钙(CaCO3)/乙丙橡胶(EPR)/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与试样放置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纳米CaCO3/EPR/PP复合材料的室温冲击强度提高,而未添加纳米CaCO3的EPR/PP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则降低;纳米CaCO3用量为10phr试样,在放置一个月后,冲击强度达到50.3kJ/m2,比未添加纳米CaCO3的试样的冲击强度高86%。  相似文献   

18.
PP/HDPE/EPDM三元共混物的仪表冲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EAST公司冲击试验仪研究了PP/HDPE/FPDM三元共混材料的冲击过程,测定了在不同橡胶含量和不同基体韧性等条件下,裂纹扩展力(F)、冲击断裂时间(t)、冲击断裂功(E)和裂纹平均扩展速度(V)等参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9.
NBR/PP共混热塑性弹性体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别选择普通氯化聚乙烯(CPE)、高氯化CPE、MP(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简称)、复合CPP等对丁腈橡胶/聚丙烯(NBR/PP)共混体系进行增容研究;利用半有效硫化体系以及改性树脂硫化体系对共混体系进行动态全硫化研究;用透射电镜研究部分共混体系的亚微观结构,讨论其与共混体系宏观性能间的关系;利用示差扫描量热分析(DSC)对连续相的结晶形态进行研究。实验研究表明,以CPP为相容剂的共混体系经过动态全硫化后具有优良的耐热油性及其他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