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罗雨雁  王霞 《风景园林》2017,24(3):73-78
儿童喜爱在自然中游戏,户外亲自然活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城市户外空间儿童游戏场缺失及与自然隔离等问题,以景观感知理论为基础,设计问卷并统计分析,从而定量得出成人群体和儿童群体对自然式儿童游戏场的偏好及差异,以及对自然式儿童游戏场在功能性和审美等方面的认知程度。再结合对成都市主城区户外儿童游戏场实地调研,提出城市户外空间儿童游戏场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该研究能为国内儿童游戏空间发展提供依据,促进城市儿童游戏场自然化更新,满足儿童游戏过程中接触自然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心理物理学方法对评价纯自然景观有较好的适应性。城市自然遗留地是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在城市规划区内遗留下来的用地,根据城市自然遗留地城市性、自然性和遗留性的特点,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运用目前最严格、可靠性最好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以相片为测试材料,采用SBE法获得美景度量值,SD法测定各景观要素量值,以及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2者的关系模型,最终提出了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美学评价完整的方法体系,并修正和完善了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城市自然遗留地领域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景观营建方法的类型学研究,将景观营建方法分为8个类型.分别是.综合思维设计、艺术表达设计、景观分析、多元设计、生态设计、精神景观、过程主义设计、恢复景观.利用类型学研究透过事物表象探索深层结构的特性,提出当代景观营建和传统园林之间并无鸿沟,与民族传统决裂的方式是一种错误,中国传统园林是当代景观营建的重要根基.景观设计不应被视为从国外移植来的全新行业,更不是随心所欲、凭空想象的设计,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语境中选择恰当的类型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成都自古就是一座富有诗情画意的花木之城,在“自古诗人例到蜀”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大量描写成都花木景观的诗词文本,挖掘花木诗词中的植物资源,提炼花木景观意境,对彰显成都花木诗词文化底蕴,营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植物景观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借助文本挖掘分析软件Rost CM6,采用量化研究方法,对326首描写成都花木景观的诗词文本进行词频分析,挖掘成都历史经典花木种类,并通过语义网络分析对花木诗词中的植物景观意境进行解析。[结果]成都花木诗词文本呈现出8个类簇,可归纳为梅林花海、海棠满园、牡丹花州、锦城芙蓉、蜀柳笼堤、绿竹绕宅、桃英逐水、翠柏掩寺8类植物景观意境。在此基础上提出花木诗词景观的场景表达路径:1)加强特色花木品种应用,延续花重锦城诗意画卷;2)探索花木诗词形意表达,增强公园城市诗意氛围。[结论]提供了“花木诗词文本分析—景观意向提炼—场景表达”的完整研究思路,为公园城市植物景观场景营建提供了指引。  相似文献   

5.
:江西自古以来便与水相生,历史沉淀出的理水智慧被 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与研究。以古城宜春城袁州区内的千古名 渠——李渠为研究对象,进行营建智慧与地域景观表达研究。 通过分析山水环境背景,以此探寻李渠水系统运作机理;梳理 史料文献并总结出理水防灾的营建智慧与管理机制,即“近郊 凿渠,田沟相通”“一渠穿城,分区做功”“蓄泄排布,驯水 有方”“责任分散,集中有序”“修缮运营,沿革共建”,最 终形成“清沥江-城外乡野-蓄水池塘-城内沟渠-秀江”的千年 驯水模式。结合文献中李渠的流经区域、分区特性,以图式语 言法总结李渠在环境营建上对地域空间景观元素的表达所产生 的影响,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水利营建的智慧和城市水利 的景观格局,以期能对如今城市水利的建设提供一定借鉴,对 古李渠水利与其景观风貌的保存和复原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赵珂  夏清清 《中国园林》2024,40(2):43-49
在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化构建的探讨中,针对从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出发、以绿地廊道连接绿地斑块的生态网络化构建方法容易出现预期结果远离人口集聚地、不易为人所用的空间不匹配问题,靶向构建自然生态保护利用与人类社会需求相互匹配的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目标,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遵循其提供的以“服务流”链接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级联框架,运用网络科学的中心度量方法,创新性建立由“挖掘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潜能的景观美学服务供给制图-评估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社会需求的景观美学服务需求制图-权衡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的景观美学服务流制图”三部分组成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构建景观美学服务“供需流级联”网络制图方法,促成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网络不仅将破碎的生态环境恢复为一个连续整体自然生态系统,还具有匹配自然生态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推动人居环境绿化“从自然生态内在保护到价值外显利用”的积极生态保护转向。  相似文献   

7.
吴敏  项珏  吕晓倩  耿萌萌 《园林》2024,(1):38-47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者认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发展的本质是一种以建成环境为投资对象的“空间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空间被视为最理想的空间生产对象,在资本的运作下持续遭遇侵占和割裂,日渐淡化了服务大众的公共属性。文章提出将生态网络作为一种捍卫城市空间特色的“空间工具”,超越当前“空间生产”的局限性,站立更广阔的时空维度进行理性思索与科学建构,引导一种内涵式的特色空间“生产”方式。结合安徽省域范围内的山地型、丘陵型和平原型三种类型城市(宁国市、淮北市、淮北市),基于历史层积回溯城市变迁脉络,探寻城市长久以来的“自然记忆”与生态适应性,进而通过积极的网络演进策略与自然建构手段,在生态自组织与空间他组织的交互演替中构建由多元生态空间共同构成的网络化生态空间体系,并阐述了利用该体系积极干预城市空间形态,引导塑造特定类型城市空间特色的基本逻辑。研究探索了一种从非建设用地着手,建构建设用地的良好结构与形态的空间增长方式,以促进城市整体形态与生态环境大格局的优化。  相似文献   

8.
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设计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城市自然遗留地(Urban Rerrmant Natural Area)是城市中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自然或近自然的历史遗留生境,其生态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自然景观价值、自然历史价值和生态教育价值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城市自然遗留地的景观保护设计首先以城市自然遗留地的目标制定、理念辨识为前提,然后,将城市自然遗留地分为3类功能区域:保持维护区、更新恢复区和开发利用区,并按照植物、动物、水系、场地、生境和周边环境对城市自然遗留地进行景观类型划分,提出各类景观类型设计的详细方法.最后,对城市自然遗留地的游憩模式和管理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公共空间是城市新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社会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美学问题不仅体现着城市新区的城市面貌,更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本文从公共空间的美学特征出发,指出城市新区公共空间在形态、环境、意象等方面和谐统一的营建原则与策略,从而提升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满足人们对城市美、生活美、社会美、文化美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城镇化转型与城市更新的开展,服务城市大众美学认知与文化精神的城市风貌与景观塑造成为当前的迫切需求.以上海典型街景为例,结合问卷调查、深度学习与贝叶斯统计方法,构建具大范围评估应用潜力的公众审美感知模型,进行公众景观偏好研究.发现公众对于街景的不同场景审美感知差异较大;景观美学感知概念模型中关键景观要素为土地、建...  相似文献   

11.
以自然和谐为美的现代城市景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建宁 《中国园林》2009,25(11):84-8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景观建设出现了诸多问题.首先阐释了城市景观的概念,并详细分析了城市景观构成的5大要素城址、街区、标志性建筑、道路以及园林绿地.这5个要素共同构成了城市中的一系列景观单元,从而集合成一个城市的景观整体.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现状,进一步从6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创造良好的城市景观,旨在为现阶段的城市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4,(1)
每一现代城市都有数量庞大的空地,以城市设计的基本观点——"城市主义"的概念为中心,关注城市景观公共环境的空间构成,而不仅仅是对景观环境中的单体建筑进行"总体设计"。这种研究方向提倡从失去景观中去理解具象的空间构成。长期以来,影响城市环境的建筑师、规划师和景观设计师等专业人员的主要责任是迎接一种新的挑战——设计城市中已经被破坏,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被盲目的文化、混乱的景观格局、日益丧失的人文资源而畸形的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在片面的理解、简单的模仿中已荒芜。因此,首当其中的就是对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再发掘,以期为我国城市景观未来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解雨歌  洪婉婷   《风景园林》2022,29(6):63-69
人的景观认知对于城市绿色空间优化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目前此类研究仍由主观认知经验主导,缺少客观测度方法支撑。引入人因工程学视角,界定人因耦合系统下的景观认知对象,总结人因场景构建及测度技术方法,梳理人因耦合的景观认知相关研究,归纳出三大类研究内容:1)景观认知产生机制;2)景观认知主体评价;3)景观认知行为效应。从城市-社区-场地三重维度解析人因视角融合下的景观认知研究发展趋势,阐明开展此类研究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产物,城市必然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而普遍意义下,人类的行为则是受自己或是群体意识所控制的,因此,城市空间必定反映一定的人对空间的共同认知--空间图式.而现代城市的趋于同一和混乱是来源于人们认知结构的同一和混乱.我们试图重构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就必须理解我们建设城市空间所依据的文化图式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张晋 《中国园林》2020,36(3):97
基于适应性视角的乡土景观研究已成为当下乡土景观相关研究中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之一,但由于在适应性及乡土景观认知层面研究的不足,二者的结合在研究视角的深度及广度上仍有欠缺。通过梳理乡土景观、适应性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借鉴生物适应性、景观生态适应性、社会文化适应性等相关专业领域研究视角,从过程性、形态与行为、可逆性与有限性、极端条件与适宜条件、系统与单元、定性与定量,以及文化与功能7个方面全面阐述适应性与乡土景观相结合研究的主要关联属性,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及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周详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3):56-61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  相似文献   

17.
18.
廖兵 《中华民居》2013,(2):51-52
众所周知,生活性街道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而生活性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又是重中之重,能直接的反映出这座城市的发展情况、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审美标准。本文主要探讨我国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景观的人性化设计。  相似文献   

19.
探析社区中可食景观的空间载体及设计理念和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伟  李慧 《风景园林》2017,24(9):43-49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发展面临很多问题,如粮食生产的压力、户外活动的缺失、城市生活的乏味等,这些都促使了人们自发性地在社区中开辟未经规划的"专属田园",但规划和管理经验尚不成熟。在世界很多国家的社区花园中存在大量的可食景观,在公共绿地、宅前屋后、建筑屋顶、建筑立面等不同的空间载体中呈现出多种类型景观形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研究和归纳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花园可食景观,探析其设计理念和技术,为中国社区花园建设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设计策略与要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景观感知作为自然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内容受到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未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起到应有的支撑作用。从景观感知角度,综合环境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及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对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提出了针对性原则及策略,并着重探讨影响景观感知的设计要素。首次从景观感知角度对自然教育环境设计进行探讨,对自然教育环境的营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