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了点阵式液晶显示模块FM-12832ASR的逻辑电路图及其内置控制器HD61202的指令系统,提出了单片机与液晶显示模块之间的一种新型硬件接口方法及软件设计,给出了液晶显示模块在电动执行机构中的应用实例.实践表明,该技术对从事智能仪器仪表的科研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通用液晶显示模块12232F的具体分析,阐述了如何实现文本显示和图形显示;介绍了并、串口控制以及具体控制电路的连接方法;给出了该液晶显示模块主控程序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以ST7920为控制器的NS12864-12液晶显示模块的内部结构及控制器操作方式,完成了以AVR单片机ATMEL Mega16L为中央控制器的液晶显示模块驱动电路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LCD驱动模块能够稳定地显示汉字、数字等字符.  相似文献   

4.
5.
介绍了基于以太网总线的多功能输入仪表的特点、结构原理和硬软件设计,对多功能输入模块、按键输入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和以太网接口模块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以S17920为控制器的NS12864-12液晶显示模块的内部结构及控制器操作方式,完成了以AVR单片机ATMEL Mega16L为中央控制器的液晶显示模块驱动电路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LCD驱动模块能够稳定地显示汉字、数字等字符.  相似文献   

7.
本系统综合利用嵌入式微控制器、实时时钟模块、键盘模块、液晶显示模块和电源供电控制模块,实现用电设备的自动定时供电开关控制,适用于无人值守的供电场合。  相似文献   

8.
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声波检测原理的局部放电监测系统,介绍了局部放电类型和超声波检测原理,整个系统包括信号放大模块、峰值检测模块、液晶显示模块3个部分.实验结果证明,该系统运行效果良好,能够达到最初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基于DSP的液晶显示方案,该方案的上位机选用了Visual Basic6.0,主要介绍了DSP与液晶显示模块之间以及PC机与DSP芯片之间的连接以及通信问题。本例从DSP、液晶模块、上位机三个部分切入,以怎样实现三者之间的通信为重点,并给出了具体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利用单片机控制点阵图形液晶显示模块实现汉字显示与图形显示的基本设计思路与主要程序,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建立氢化蓖麻油(HS40)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色谱柱为INNOWAX毛细管柱,载气为氮气,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外标法计算残留溶剂的含量。在实验的浓度范围内所测结果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1,4-二氧六环相关系数为0.999 3,回收率为95.4%,RSD值为2.1%,检测限为1.95μg/mL;乙酸相关系数为0.999 3,回收率为87.2%,RSD值为2.5%,检测限为50.0μg/mL;乙二醇相关系数为0.999 6,回收率为96.3%,RSD值为2.2%,检测限为6.1μg/mL;二甘醇相关系数为0.996 1,回收率为97.0%,RSD值为1.8%,检测限为6.1μg/mL。本法专属性强、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氢化蓖麻油中残留溶剂的测定。  相似文献   

12.
挖泥船定位桩设计方法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挖泥船是一种高技术含量船型,定位桩是挖泥船上的重要结构件,定位桩受力复杂,破损率较高,是挖泥船设计好坏的关键,以往的设计方法较为简单,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改进,采用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对定位计力学模型进行适当简化,计算应力分布,给出强度计算公式,结合定位桩实际使用情况,并与现有的定位桩计算方法比较,最后确定挖泥船定位桩合理,实用的设计,与原设计方法比较,此种定位桩设计方法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3.
从科学主义的视角来研究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作者客观地评价了科学主义在语文教育改革中的功过与利弊,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本书视角宏阔,立论新颖;材料翔实,结构严密;方法创新,思考深邃;思路清晰,文笔清新。  相似文献   

14.
氯化浸出铅阳极泥回收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对湿法处理铅阳极泥回收金进行了研疣.实验结果表明:铜的浸出是酸浸除杂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温度为65℃,盐酸浓度为2.9moL/L,氯化钠浓度为1.3mol/L,硫酸浓度为0.3mol/L时,铜的浸出率达到92.03%,杂质能有效去除.在氯化浸金的过程中,温度与氯酸钠的用量对金的浸出率影响最大.随着两者的增加,金的浸出率将明显地增加.当温度大于80℃,氯酸钠用量大于料重的12.5%,硫酸浓度为1.5mol/L时,金的浸出率大于98%.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金属磁流变光整加工装置设计中用导磁性材料对平行布置磁极进行连接引起的加工区磁场的变化规律,对金属磁流变光整加工中平行布置磁极进行改进,以改进后的加工区磁场为研究对象,利用ANSYS软件对加工区磁场的强度和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并对磁场强度进行了实际测量.研究结果表明:平行磁极布置改进后,靠近导磁材料区域磁力线分布密集,连接部位磁力线最为密集,远离导磁材料区域磁力线分布相对稀疏;平行磁极布置改进后纵向磁感应强度的分布出现了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呈现出中间加强两端减小的变化趋势,纵向磁场中部磁感应强度平均提高0.01T.平行磁极布置改进后,加工区内磁场方向没有发生变化,磁场强度分布均匀性变差,中部磁场强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是否存在苔原,关系到地球是否有地理意义的第三极——高极,因此其是全球地理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给出苔原定义的基础上,拟定了由5个要素组成的苔原环境指标组合.这5个要素分别是7月平均气温为0℃~10℃;位于冰盖或冰川外围的冰缘区,寒冻强烈;存在多年冻土;土壤为寒冻土;植被无林.青藏高原7月平均气温介于0 ℃~10℃的范围约占高原面积的50.4%,为129.64×104 km2;在此范围内,山谷冰川广泛分布,现代冰缘环境典型,寒冻过程强烈;连续多年冻土占高原多年冻土面积的72.5%,土壤为寒冻土,且冰沼土发育;植被因海拔高度突破森林线而无林,仅有小灌丛、草类及苔藓等;因此,判定青藏高原存在苔原.青藏高原沼泽湿地植物多特有种,冻胀泥炭丘普遍,与多边形土等形成冻胀组合,构成沼泽苔原.高原外围山地发育山地苔原,中部发育高原苔原.青藏高原具有山原性质,因此有世界唯一的山原苔原,表现出苔原的多样性.中国除长白山、阿尔泰山和天山以外不存在苔原的传统观点是不正确的,青藏高原苔原才是中国苔原的南缘.高原苔原的发现将从地理环境上确认青藏高原全球第三极的地理极性,这对深化高原环境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对引信设计的可生产性考虑,开发了工艺与成本分析软件,根据工艺规程的编制过程,确定出所需数据,建立了工厂数据库,由引信设计人员确定工艺路线和加工参数后,就可实现工艺文件的软件编制功能,建立了软件与CAD图形文件的动态链接,给出了工艺成本的计算方法并实现了成本分析报告的输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蠕变对层板胶合木拱的稳定承载力的影响规律.方法通过建立层板胶合木的蠕变本构模型,推导应力-应变的迭代计算公式,结合ABAQUS有限元软件,编制描述胶合本蠕变行为的用户材料子程序UMAT,提出判断拱发生蠕变屈曲的双重条件,用有限元法分析不同跨度、矢跨比和截面规格的层板胶合木拱的蠕变屈曲特性.结果得到了层板胶合木拱的荷载水平与蠕变屈曲临界时间呈指数衰减的关系.当荷载水平为40%时,蠕变屈曲临界时间接近15N;当荷载水平为35%时,蠕变屈曲临界时间增大到接近60N;蠕变屈曲承载力-临界时间曲线在35%的荷载水平处出现一条水平渐进线,荷载水平在35%以下,木拱不会发生蠕变屈曲.结论层板胶合木拱蠕变屈曲临界时间只与荷载水平相关,不受跨度、矢跨比和截面规格的影响.胶合木拱的长期稳定荷载为瞬时稳定荷载的35%.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艾沙拉唑(Ⅱ)的合成和分子力场。以环己胺和氯乙酰氯为原料合成了N-环己基-2-氯乙酰胺(I)。再以I与哌嗪为原料合成了Ⅱ。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法对I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发现合成I的最优条件为:n环已胺:n氯乙酰氯:nNaOH=1:1.5:3,反应温度为15℃;最优条件下平行实验的RSD=0.42%。采用重结晶法进行了Ⅱ的纯化,与已有文献相比,易于工业化。利用软件FieldTemplatre2.2.0和FieldAlign2.1进行了Ⅱ的分子力场计算,发现其与苯并咪唑类质子泵抑制剂与靶体作用的分子力场接近,显示出Ⅱ具有质子泵抑制活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喹啉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在柴油脱氮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喹啉是一种有毒、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氮化合物, 通过以喹啉为唯一氮源, 富集培养筛选出19 种能降解喹啉的菌株, 通过喹啉降解实验筛选出降解喹啉较好的HY9 菌株作为实验菌株, 喹啉降解曲线和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表明, 菌株生长和喹啉的降解是同步的, 并且在50 ~ 70 h , 菌株的生长和降解达到最佳状态。研究了葡萄糖和初始喹啉体积对菌株降解喹啉的影响, 确定碳源是葡萄糖, 喹啉体积分数为1.4 mL/ L。正交实验确定了温度为35 ℃、pH 值为7.0、培养时间为4 d 和摇床转速为125 r/ min, 并且温度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摇床转速、pH 值, 培养时间对其影响最小。柴油脱碱氮的初步实验表明, 脱除率为13 %, 比较低, 可能是油水混溶性不好所致, 设法提高油水混溶性是提高柴油碱氮脱除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