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滇池地区某中低品位胶磷矿性质,采用单一反浮选工艺流程选别。研究结果表明,在反浮选一次粗选、一次粗选一次精选和一次粗选一次精选全硫酸流程3种工艺条件下,均可获得磷精矿w(P2O5)33.3%、w(Mg O)0.85%,P2O5回收率≥76.0%的选矿指标;反浮选工艺适合该矿石选别,能实现目的矿物和脉石矿物的有效分离,得到合格的磷精矿。  相似文献   

2.
《云南化工》2015,(1):15-17
云南某磷矿浮选尾矿主要矿物为胶磷矿,脉石矿物为石英-硅酸盐类矿物。对该浮选尾矿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和再磨再选试验,结果表明,可以获得磷精矿品位26.96%,回收率65.79%,尾矿磷品位4.72%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
云南某萤石与重晶石共生矿选矿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萤石重晶石共生矿可浮性相近、浮选分离困难的选矿难题,对云南某萤石重晶石共生矿进行了选矿工艺研究. 结果表明,原矿含重晶石44.38%,萤石20.21%,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 经多个实验流程对比后,最终采用萤石和重晶石混合浮选流程,以皂化油酸钠为捕收剂. 采用抑重浮萤的流程,以硫酸铝为重晶石抑制剂,保证萤石可浮性. 经闭路分选流程得到品位96.13%、回收率88.74%的萤石精矿和品位87.65%、回收率97.78%的重晶石精矿.  相似文献   

4.
张向东 《应用化工》2001,30(1):24-26
就中低品位 (P2 O5品位在 14%~ 2 5 % )硅钙 (镁 )质胶磷矿的化学浮选 ,提出采用碱法造纸木浆黑液作为主要原料 ,经过催化氧化磺化法工艺得到一种对胶磷矿中碳酸盐 (镁 )脉石矿物有选择性抑制能力的有效抑制剂 ,以达到碳酸盐 (镁 )脉石矿物与磷酸盐矿物的分离和富集。  相似文献   

5.
根据钟祥磷矿的性质,采用正-反浮选工艺处理该胶磷矿。通过试验探索了不同性质的捕收剂对浮选的影响,最终选用合适的捕收剂按一定的配比进行试验,从原矿P2O5品位为19.20%,获得了磷精矿品位为30.51%,回收率80.13%的选矿指标,实现了目的矿物与脉石矿物的有效分离。  相似文献   

6.
辽宁某地区低品位菱镁矿石MgO质量分数(IL=0)92.57%、SiO_2质量分数2.45%,主要有用矿物为菱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滑石、白云石、水镁石、赤铁矿、绿泥石等。通过一次粗选二次精选的单一反浮选流程,最终获得精矿MgO品位(IL=0)97.81%、SiO_2质量分数0.17%、回收率73.74%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某铅锌浮选尾矿中伴生萤石质量分数为18.84%,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等,为回收该尾矿中的萤石,进行了详细的选矿试验研究。常温条件下,以碳酸钠为调整剂,水玻璃、硫酸铝和腐植酸钠为脉石矿物的抑制剂,油酸和731作为组合捕收剂,采用2次粗选8次精选的闭路浮选流程,最终得到CaF_2品位为96.18%,回收率为69.63%的优质萤石精矿。  相似文献   

8.
王潇 《广东化工》2012,39(5):60-62
某低品位硫化铜镍矿含镍0.63%、含铜0.62%,脉石矿物主要以橄榄石、蛇纹石、绿泥石、辉石等含镁矿物为主。根据矿石性质,对其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采用现场生产工艺流程,通过试验调整、优化工艺参数后得到了镍品位6.11%、回收率72.30%和铜品位7.06%,回收率78.61%的合格精矿,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为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根据云南风化胶磷矿的矿石性质,采用了单反扫选试验流程,并且采用了自行研制的ZP系列药剂(阳离子捕收剂),该药剂的用量较少,能大大降低一般磷矿浮选的药剂成本并且取得了精矿品位P2O531%的良好效果,实现了有用矿物和脉石的有效分离,得到了合格的磷精矿产品。  相似文献   

10.
原矿为低硅碳酸盐型胶磷矿,脉石以白云石为主,通过正浮选和反浮选试验,确定了一粗一扫的反浮选试验流程,P2O5品位为20.11%的原矿经过浮选得到了P2O5品位33.95%、回收率62.06%的合格磷精矿产品。  相似文献   

11.
通过蓝晶石、石英单矿物浮选试验,研究了pH值、捕收剂用量对两种矿物可浮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淀粉为原料进行了药剂AP的合成,并进行了单矿物浮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药剂用量为22.5mg/L时,蓝晶石回收率仅为2.54%,而此时石英的回收率为93.21%。在单矿物试验基础上进行了混合矿物浮选试验,当十二胺用量为90mg/L、AP用量为120mg/L时,经一次浮选可获得Al2O3品位为59.87%、回收率为84.75%的蓝晶石精矿。  相似文献   

12.
广东肇庆某尾矿含铁38.97%,主要赋存于赤铁矿和褐铁矿中.为有效富集回收尾矿中的铁矿物,采用反浮选工艺为原则流程,以自主研发的阳离子捕收剂YA作脉石矿物捕收剂、NaOH作pH值调整剂、改性淀粉作铁矿物抑制剂,经过一粗一精三扫的闭路试验流程,获得了含铁55.47%、铁回收率81.32%的铁精矿.尾矿中铁矿物得到了较好的富集回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矿物浮选实验、动电位、吸附量及红外光谱测试分析,考察了蓝晶石、石英、黑云母的浮选行为以及矿物与药剂的作用机理。浮选实验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单独用十二胺盐酸盐(DAC)作捕收剂,3者可浮性差异不大,不能有效分离,必须添加抑制剂。3种抑制剂在相同的质量浓度下,对蓝晶石矿物的抑制强弱顺序为:淀粉水玻璃氟化钠。金属阳离子的添加对3种矿物的浮选影响也不同,对蓝晶石及石英的抑制强弱顺序为:Al 3+Fe3+Mg2+Ca2+,对黑云母的抑制顺序为Ca2+Mg2+Al 3+Fe3+,黑云母总体趋势变化不明显。动电位、吸附量及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淀粉在蓝晶石表面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并且主要通过氢键作用来实现,这样淀粉对蓝晶石具有更强的抑制能力,能有效地实现蓝晶石矿物的反浮选分离。  相似文献   

14.
以四川某地镁硅质磷矿石为研究对象,采用"破碎—磨矿—正浮选—反浮选"工艺可获得P_2O_5品位为30.56%、回收率为80.61%的磷精矿产品,石英的去除率为42.59%;而采用"破碎—X射线分选—磨矿—反浮选"工艺可获得P_2O_5品位为34.58%、回收率为80.52%的磷精矿产品,石英的去除率为68.69%。研究表明,对此类型镁硅质磷矿采用X射线分选先抛去一部分硅酸盐脉石矿物是很有必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原矿处理量和入选品位,还可以简化工艺、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指标等。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一种提高青海大柴旦地区低品位硼矿品位的浮选方法。采用Y-ZS为调整剂、B-HW为捕收剂,经两次粗选、两次精选、一次扫选流程,可获得较好的浮选分离指标,可使硼矿B2O3品位由7.36%提高到17.21%,收率达到77.25%。  相似文献   

16.
以南阳蓝晶石矿为研究对象,以两种不同分子结构的石油磺酸钠为捕收剂进行浮选试验,通过浮选动力学研究和脉石夹带分析,研究了不同分子结构石油磺酸钠对蓝晶石浮选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环链石油磺酸钠浮选的蓝晶石累积品位终值84.42%和累积回收率终值96.57%均比直链石油磺酸钠高;蓝晶石的浮选动力学行为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环链石油磺酸钠浮选蓝晶石的改进浮选速率常数大于直链石油磺酸钠;直链石油磺酸钠的浮选水回收率大于环链石油磺酸钠,脉石回收率小于环链石油磺酸钠;直链石油磺酸钠的浮选夹带率小于环链石油磺酸钠,两种药剂的浮选夹带率均随浮选时间的增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混合型胶磷矿中的磷矿物、白云石和硅质矿物进行了浮选速率试验和接触角等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当浮选时间超过2 min后,浮选过程为无效选矿;延长浮选时间虽然可以提高精矿回收率,但会降低精矿品位.利用白云石矿物、磷矿物和硅质矿物在一定浮选时间内浮选速率的高低可以确定脱除脉石矿物的浮选工艺,即先混合浮出磷矿物和白云石矿物...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河北邢台卫鲁地区蓝晶石选矿流程中强磁选后的非磁性产品进行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200目质量分数占65.00%,十二胺盐酸盐作为捕收剂用量为40g/t,柴油作为辅助捕收剂用量为300g/t,矿浆质量分数为30%,淀粉作为抑制剂用量为360g/t,矿浆pH=6.5左右的中性浮选条件下进行了1粗4扫的开路反浮选,最终获得产率为14.28%,Al2O3品位为60.31%,蓝晶石品位为96.16%的高纯蓝晶石精矿。  相似文献   

19.
湖南某萤石矿含CaF245.71%、SiO_213.83%,为典型的中低品位石英型萤石矿,为回收矿石中的目的矿物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以碳酸钠为pH调整剂、油酸钠为捕收剂、盐化水玻璃为脉石矿物抑制剂、磨矿细度为-0.074mm质量分数占87.32%的条件下,原矿经1粗2扫6精闭路浮选流程获得了品位为96.24%、回收率为82.96%的萤石精矿,取得了良好的分选指标,为该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织金中低品位磷矿石浮选尾矿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针对贵州织金中低品位磷矿石,对采用"一粗一精"的浮选流程所获得的尾矿产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尾矿P2O5的品位为13.79%,TR2O3为0.084%,尾矿粒度较细,-75μm级别产率为72.75%,该粒级P2O5分布率为75.03%,主要矿物为白云石,其次是氟磷灰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