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管架是石油化工装置中常用的结构,在石化装置改造中,因装置内管道、设备、仪表电气等障碍物繁杂,生产制约条件多,常规机具难以施展,给管架的更换带来一定难度。本文通过工程实例,对管架更换的难点进行分析,介绍了管架更换方案的选择、基础的处理、生产在用和停用管线的支护、临时支撑的结构设计及其它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2.
针对金陵分公司建成十年以上的生产装置和公用工程系统钢筋混凝土基础中钢筋的腐蚀及其保护层剥离的现状,分析了钢筋混凝土的腐蚀原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钢筋混凝土的腐蚀与防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了钢筋混凝土腐蚀的基本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了采用涂料防腐蚀施工的要点。包敷钢筋的混凝土的腐蚀或其pH值的变化,是引起钢筋腐蚀的原因。膨胀的铁锈导致混凝土的开裂,进一步加剧了钢筋腐蚀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针对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许多钢筋混凝土基础开裂剥落、粉化腐蚀严重的现状,从钢筋混凝土的腐蚀类型,分析了影响钢筋混凝土的腐蚀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树萍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2013,34(3):45-49,73
介绍了320万t/a柴油加氢装置运行一个周期后,反应器、塔、换热器、容器、空冷器、加热炉等主要设备腐蚀调查情况,分析了设备主要腐蚀机理以及腐蚀破坏形态,针对装置目前腐蚀情况,提出了在下一个运行周期应从选材、定点测厚、工艺防腐等几个方面采取的防护措施,同时建议建立腐蚀数据库,提供一个快捷高效的共享操作平台,将腐蚀监测数据全部纳入腐蚀数据管理系统,实现腐蚀趋势分析,评价设备的腐蚀动态,提高对腐蚀综合管理和控制力度,进一步提升设备管理水平,保障装置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6.
管道支架是石油化工行业中一种数量多、分布广的构筑物。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简单介绍了一些油田场站的管道支架设计,并着重介绍了装配式钢筋砼刚性管架的一般设计方法和步骤,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7.
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的腐蚀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卫东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05,22(4):58-60
详细介绍了安庆石化总厂热电厂两例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灰浆前池和地下酸槽的腐蚀情况和防腐蚀措施,并对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的腐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胡志强 《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05,22(5):38-40
介绍了糠醛精制装置中溶剂糠醛腐蚀设备的情况,对造成设备严重腐蚀的原因及机理进行分析,提出需要从合理选材、添加新型缓蚀剂等方面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实践证明,腐蚀现象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9.
大港油田钢筋混凝土构筑物腐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港油田沿海区域的滨海盐渍土壤对钢筋混凝土构筑物的腐蚀十分严重,为此,选择了7个地点进行了腐蚀状况调查,并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腐蚀原因进行了探讨。通过调查发现,土壤中CI~-含量高是钢筋混凝土构筑物腐蚀的主要原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构筑物腐蚀问题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己内酰胺装置管道腐蚀主要表现为保温碳钢管道的外腐蚀、磨损腐蚀、不锈钢管道焊接接头的晶间腐蚀和应力腐蚀。文章对各种腐蚀现象进行了分析,对防护措施进行了探讨,并为该装置管道安全运行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钢质管道内壁的腐蚀通常采用覆盖层或加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护。但管内覆盖层一旦剥落或外加缓蚀剂药量不足 ,将会造成腐蚀甚至穿孔。而管内防护层的维修是极为困难的。文章简要分析了管内腐蚀的原因并采用涂层加线状锌阳极的方法在某油田污水管线进行试验 ,其保护度可达 93 %~ 97%。一年后剖管观察 ,内部光洁无腐蚀 ,阳极寿命在 17年以上 ,从而克服了点状阳极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对油气田的深入开发,发现管线面临的腐蚀环境越来越恶劣,特别在一些高含H2 S/CO2油气田,管线腐蚀问题十分严重.普通碳钢难以满足要求,耐蚀合金价格又昂贵,而双金属复合管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其防腐蚀效果显著,双金属复合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提高钢管内喷涂质量,研制开发出双组份新型无气喷涂设备。介绍了这种新设备的喷涂原理、特点及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详细阐述了新型无气喷涂设备的混合原理,说明这种技术已经取代了依靠人工操作配制涂料的传统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不锈钢产生应力腐蚀开裂的机理及汽轮机凝汽器用不锈钢焊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应力腐蚀开裂的条件,指出金属材料的拉应力是产生应力腐蚀开裂的必要条件.针对凝汽器用不锈钢焊管产生应力腐蚀开裂问题提出了抑制和防范措施,即降低金属材料拉伸应力,选择合适的材料,对介质环境的控制和对钢管的定期维护保养.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钢管腐蚀疲劳试验系统的控制原理、软件和硬件组成及其调试过程.使用结果证明,该系统设计合理、性能可靠,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