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经水蒸汽蒸馏(Steam distillation,SD)提取的薰衣草花精油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合感官评价对不同季节(夏、秋)薰衣草花精油的香气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薰衣草花精油在花草茶饮料上的应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夏季薰衣草花精油芳樟醇含量较高,樟脑含量相对较低,具较优的花香、辛香及药香,0.5‰的添加比例能够适制出具薰衣草特征花香的花草茶饮料。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汉源青花椒、金阳青花椒、汉源红花椒、武都红花椒的挥发性油,采用直接进样法分析花椒精油,采用溶剂辅助蒸发(solvent-assisted flavor evaporation, SAFE)分离花椒水提物中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和气相-嗅闻仪(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 GC-O)对两者的香气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精油和水提物中分别鉴定出99种和153种挥发性成分,仅水提物中含内酯类和酸类物质;青花椒精油及水提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为芳樟醇、D-柠檬烯、桧烯、萜品烯-4-醇;红花椒精油及水提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物质为芳樟醇、D-柠檬烯、乙酸芳樟酯、α-月桂烯;酯类物质含量的差异可能是造成红花椒与青花椒的精油和水提物香气差异的原因。感官评价结果显示,精油的青香、椒麻和油脂味比水提物更强,水提物的甜香、酸味和哈喇味比精油更突出。通过GC-O分析,在精油中和水提物中分别鉴定出57种和68种香气活性物质,经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PLSR)进行香气属性和化合物的相关性分析,确定了对精油和水提物香气轮廓影响较大的29种物质。  相似文献   

3.
GC—MS分析柠檬不同品种果皮精油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德宏地区栽培的不同柠檬品种为试材,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分析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种类及相对含量,比较不同品种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表明,费米耐劳、云柠1号、艾伦尤力克柠檬果皮精油中分别检测到23、20、27种挥发性成分,烯烃类、醇类、醛类、酯类和酮类是3个品种共有组分。烯烃类物质是主要组分,其中特征香气成分D-柠檬烯含量最高,β-蒎烯、γ-萜品烯次之。艾伦尤力克柠檬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高于费米耐劳和云柠1号柠檬,主要特征香气成分含量也最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两种薰衣草精油(兰花、白花)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鉴定出78种挥发性成分。通过香气提取物稀释分析法(AEDA)结合气相色谱-嗅闻技术(GC-O)对两种精油进行分析,鉴定出31种香气化合物,其中关键香气的物质有8种(FD≥64),分别是β-罗勒烯、芳樟醇、乙酸芳樟酯、香叶醇、橙花醇、薰衣草醇、乙酸香叶酯和β-月桂烯。在此基础上通过香气活性值(OAV)鉴定出22种特征化合物(OAV1),其中关键香气物质13种(OAV10)。两者共同鉴定出6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分别是芳樟醇、β-罗勒烯、香叶醇、乙酸芳樟酯、β-月桂烯和乙酸香叶酯。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重庆主栽晚熟甜橙精油的挥发性及主体香气物质的组成含量特点,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和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分析奥林达夏橙、五月红甜橙和晚熟血橙的果皮冷磨精油(cold-pressed oil,CPO)。3个品种中分别鉴定出53、54和52个挥发性物质,其中D-柠檬烯含量普遍较低;奥林达CPO醇酚类、醛酮类含量更高,五月红和晚熟血橙CPO含较高的萜类物质。OAV分析表明,3种CPO的主体香气贡献物质包括对伞花烃、癸醛、己醛、壬醛和芳樟醇等30个成分,体现柑橘香、花香、油脂香等8类主要香气属性;奥林达CPO中花香、脂香和甜香类物质OAV较高,晚熟血橙CPO中松香和木香类物质OAV较高。本地区3个晚熟甜橙冷磨油的主体香气属性各具特点,适合加工不同类型的低萜精油,提升晚熟甜橙的产品附加值。  相似文献   

6.
按照ISO6571-2008标准方法对产自新疆的"杂花"、"法国蓝"和"蓝白花"三种薰衣草叶中的精油进行了提取和含量测定,并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个不同品种的薰衣草叶精油含量和成分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杂花薰衣草叶精油含量最高,主要成分包括桉叶油醇(48.66%)、樟脑(25.69%)、龙脑(7.32%)等;法国蓝薰衣草叶次之,成分主要包括氧化石竹烯(18.05%)、表双环倍半水芹烯(14.35%)、龙脑(11.92%)、乙酰薰衣草酯(7.06%)等;蓝白花薰衣草叶精油含量较高的成分有氧化石竹烯(6.38%)、龙脑(4.04%)等,此外还有各种有机酸。杂花和法国蓝薰衣草叶精油在食品、医药和日化领域具有重要利用价值。为新疆薰衣草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茗冠’是从白鸡冠后代选育出的优良黄化茶树新品种,为探究‘茗冠’多茶类的品质差异,以茗冠鲜叶为原料,按照绿茶、红茶、白茶加工方法制成相应茶类,进行感官品质审评和香气、滋味分析。结果表明,茗冠绿茶香气呈嫩香,花果香显,滋味醇厚;茗冠红茶香气呈甜香,花香显,滋味甜醇;茗冠白茶香气毫香,花香馥郁,滋味鲜爽,不同工艺加工的茗冠茶各自带有独特的花香特征。在茗冠绿茶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其次是具有果香的酯类香气成分,对茗冠绿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绿茶的代表性香气成分为己酸叶醇酯、己酸-3-己烯酯、己酸-2-己烯酯、橙花叔醇、丁酸叶醇酯、橄榄醇、α-法呢烯,代表性成分以具有果香的酯类物质和具有花果香的醇类物质为主,造就了茗冠绿茶花果香显的品种特性;在茗冠红茶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和醇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大,对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茗冠红茶中代表性组分为二氢芳樟醇、α-柏木烯、β-紫罗兰酮、γ-杜松烯、十六酸甲酯、苯甲醛,代表性成分以具有花香、甜香的萜类物质和醇类物质为主,造就了茗冠红茶花香且带有甜香的品种特性;在MGB的香气成分中,具有花香的萜类香气...  相似文献   

8.
以赣南脐橙皮为实验材料,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赣南脐橙皮的香气组分,使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赣南脐橙皮挥发油,使用水蒸气蒸馏法(HD)通过挥发油提取器收集赣南脐橙皮精油,通过气相保留指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精油的提取率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示挥发油的得率高于精油的得率,柠檬烯均是HD精油、SDE挥发油、HS-SPME挥发性物质含量最高的组分,SDE挥发油与HD精油的其他组分品种相似且含量差异不大,HS-SPME挥发性物质与挥发油、精油的主要化合物品种及含量差异相对较大。这解释了为何赣南脐橙皮挥发油和精油香味相似,嗅觉感官差异也不明显,却与新鲜赣南脐橙皮香气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薰衣草精油,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的检测方法,对新疆不同品种的薰衣草精油中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71~33.91μg和5.00~21.49μg,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2和0.9991,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4.67%和96.57%。测定了新疆主要种植的3个不同品种的15个薰衣草精油样品中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的含量,同时检测了不同品种薰衣草精油的提取率。结果表明:薰衣草精油中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含量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品种造成的,其中芳樟醇在法国蓝精油中含量最高,乙酸芳樟酯在H-701精油中含量最高,并且不同品种薰衣草精油的提取率不同。所得数据可为薰衣草精油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名优绿茶理化品质及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不同品种名优绿茶各理化成分、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通过各组分与绿茶品种进行相关性分析,最终确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不同绿茶品种的代表性成分,本文以安吉白茶、碧螺春、龙井三种不同品种绿茶为研究对象,采用福林酚比色法、茚三酮比色法和GC-MS联用测定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以及挥发性香气成分,并通过相对含量对三种名优绿茶进行识别。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绿茶理化成分具有一定差异,其中茶多酚、酚氨比、抗坏血酸、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均有显著差异性(P<0.05),且对三种绿茶感官品质均有显著相关性,其中酚氨比(r=-0.942)、抗坏血酸的相关性最为显著(r=0.955)。茶叶中的香气物质成分繁多复杂,且不同成分对茶叶的香气有不同的香气贡献。实验提取了20种共同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酮类和醛类化合物大部分具有花香和清香等香型特征,在绿茶成分中含量较高。因此,确定茶多酚、酚氨比、抗坏血酸、酯型儿茶素与非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和20种共同挥发性成分种物质作为与绿茶品质密切相关的"标识因子"。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重庆梁平地区不同树龄的梁平柚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的差异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5个不同树龄梁平柚皮精油,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凝聚层级聚类分析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统计分析并找出特征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5个不同树龄梁平柚皮精油共分离鉴定出72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其中d-柠檬烯、β-月桂烯、圆柚酮等8种成分相对含量较高(>1%),共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3.40%~87.61%;HCA分析法将5个不同树龄段梁平柚皮精油聚类为3类,结合PLS-DA分析结果得出E-2-已烯-1-醇、大根香叶烯B、L-薄荷醇等21个挥发性成分为3类精油的特征性挥发物质。研究结果同时发现不同树龄段梁平柚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具有一定差异性,呈现出不同的香型特征,这为梁平柚果皮精油差异化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从油料组分层面探究同为高油酸油料制取的油脂风味差异,以油莎豆和高油酸花生仁为原料制备浓香油莎豆油和浓香花生油,对原料的氨基酸组成和糖类组成进行测定,分析两种油料烘烤前后氨基酸和还原糖含量变化,考察其对两种浓香型油脂风味的影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DE-GC-MS)对浓香油莎豆油和浓香花生油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结合气味活度值(OAV)、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和感官评价对两种浓香型油脂的特征香味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油莎豆中的氨基酸总含量(4.27 g/100 g)显著低于高油酸花生仁(38.34 g/100 g),但葡萄糖含量和果糖含量(分别为1.80、1.24 g/100 g)均显著高于高油酸花生仁(分别为0.52、0.46 g/100 g);烘烤后,油莎豆中赖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谷氨酸含量降低,高油酸花生仁中谷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含量明显降低。浓香油莎豆油和浓香花生油中分别检测到14类122种挥发性成分和12类89种挥发性成分,挥发性成分总量分别为25.69 mg/kg和21.94 mg/kg。浓香油莎豆油中挥发性成分含量由高到...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顶空(Headspace,HS)-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和水蒸气蒸馏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检测技术分析梅州新鲜蜜柚的柚花、花瓣、雄蕊和雌蕊4部分的香气成分和精油组成差异。结果表明,柚花不同部位香气成分和精油组成主要成分包括萜类、醇类、酯类、烷烃类、醚类、醛类6类物质,不同部位的化合物种类及相对含量均有明显差异,其中金合欢醇、反式橙花叔醇、芳樟醇检出为柚花各部位的主要成分,总含量占60%以上。柚花精油成分中鉴定出27种化合物,香气成分鉴定出25种化合物,柚花中雄蕊精油的得率最高为0.65%。柚花中富含多种食品、香精香料与日化等行业所需独特香味的化合物,应用前景广泛,是一种具有开发和利用潜力的天然资源。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不同预处理低温压榨花生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探讨不同预处理低温压榨花生油中醛类、酮类、吡嗪类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被检测的花生油样品中共鉴定出9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不同预处理方式制得的低温压榨花生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很大。脉冲电场预处理低温压榨花生油主要呈味物质为3-羟基-2-丁酮;微波预处理低温压榨花生油挥发性风味物质以吡嗪类和吡咯类物质居多;超声波预处理低温压榨花生油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酸类。预处理方式对低温压榨花生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有显著差异,不同预处理方式可以获得不同风味的低温压榨花生油。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干枣及其不同提取物的香气品质差异,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结合电子鼻技术对干枣及其加热回流和微波辅助热回流提取获得的浸膏和净油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干枣及其提取物共检测出96 种挥发性成分,主要香气成分为酸类、酯类、醛类和酮类;加热回流提取方式下,酸类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最高,浸膏和净油中分别为44.433%和39.304%,并且酮类挥发性成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几个样品(P<0.05);微波辅助热回流提取方式下,酯类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最高,浸膏和净油中分别为52.196%和45.863%。GC-MS和电子鼻分析结果显示,由浸膏提取得到的2 种净油具有相似的香气特征,载荷分析表明,W1S、W1W、W2S和W2W为干枣及其不同提取物香气成分的主要识别传感器。总而言之,HS-SPME-GC-MS结合电子鼻技术可以较好地用于分析干枣及其不同提取物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析巴沙鱼油的香味物质化学组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3种不同熔点的巴沙鱼油(精炼鱼油、软脂鱼油、硬脂鱼油)中的香味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进行了鉴定与对比。结果表明,3种巴沙鱼油中共鉴定出香味物质68种,包括烃类、醇类、醚类、酮类、醛类、酸类、酯类和其他类,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均为醛类,其次是烃类物质。精炼鱼油、软脂鱼油和硬脂鱼油的主体香味物质种数分别为11,13,13种,精炼鱼油和软脂鱼油香型较为相似,均具有脂肪味、鱼腥味和淡淡的清香,而硬脂鱼油还具有花果香。该研究为巴沙鱼油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获得薰衣草不同部位在自然状态下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条件,在最优条件下对代表性薰衣草品种法国蓝的根、茎、叶、花各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HS-SPME法的优化条件为萃取时间70 min、平衡时间25 min、解吸时间5 min。该条件下,薰衣草各部位共鉴定出36种化学成分,其中各部位共有化合物6种。结论:薰衣草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差别较大,其中花部位的含量较多,叶次之,茎与根的相对较少。花和茎中的酯类化合物含量突出;根和叶中的烯烃类物质含量较突出。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电子鼻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并结合化学计量分析方法分析添加不同浓度的萨兹酒花对葡萄酒挥发性风味的贡献。结果表明,通过采集各样品气味信息,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各酒样的香气差异,经主成分分析(PCA),可以很好地区分不同浓度的萨兹酒花葡萄酒。添加0.8 g/L、1.0 g/L萨兹酒花葡萄酒风味较为接近,但与空白酒样有明显差异,萨兹酒花的加入能使葡萄酒风味产生变化。采用GC-MS进一步分析,共检测到24种香气成分,萨兹酒花的加入丰富了酯类物质种类,提高了酒样中酒花特征香气物质含量,整体萨兹酒花葡萄酒香气以花果香为主。对香气成分建模分析,得出添加0.5 g/L萨兹酒花葡萄酒香气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不同加工工艺的亚麻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对亚麻籽油香气成分进行萃取分离,借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分析热榨亚麻籽油和冷榨亚麻籽油的挥发性物质构成,并结合气相色谱-嗅觉技术对2?种不同加工工艺的亚麻籽油关键性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检测出热榨亚麻籽油特征性香气成分共16?种,包括7?种醛类、4?种杂环类、3?种醇类、1?种酸类、1?种酯类。冷榨亚麻籽油共鉴定出14?种特征性香气成分,包括6?种醛类、4?种醇类、3?种酸类、1?种酯类,冷榨亚麻籽油和热榨亚麻籽油共有香气成分7?种。2,5-二甲基吡嗪、2,3,5-三甲基吡嗪、(E)-2-己烯醛是热榨亚麻籽油特有香气成分,是其烤香味、油脂味的重要来源;乙酸是冷榨亚麻籽油特有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