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方法考察了木姜子室温储存12个月的挥发性成分变化。结果表明:在考察的12个月内,木姜子挥发性成分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存储前4个月,萜类的增加和醛类的减少,萜类含量由原样的41.98%迅速增加到83.28%而成为主要成分,其中,dl-柠檬烯的含量由原样的24.63%增加到39.15%,α-蒎烯由5.05%增加到8.97%,β-月桂烯由4.75%增加到9.30%,反式石竹烯由2.58%增加到3.42%,β-蒎烯由2.16%增加到5.42%;与此相反,醛类成分的含量由原样的52.03%锐减到8.02%,其中,α-柠檬醛和β-柠檬醛的含量由29.36%和21.64%分别锐减到4.28%和3.58%,香茅醛的含量由1.03%减少到0.16%。此外,醇类(芳樟醇由原样的1.97%增加到4.50%)和酮类(主要是6-甲基-5-庚烯-2-酮的出现)的含量也有所增加。在储存的中后期,主要成分萜类的相对含量虽然持续增加,但幅度不大;次要成分醛类的含量虽然持续减少,但减少幅度也不大。在整个储存中烃类和醚类的变化不大;酮类、酯类和酸类成分的变化虽较大,但含量有限。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海南产益智(Alpinpaoxyphylla Miq)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质谱图库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中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研究表明,海南产益智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萜类及其含氧衍生物等,主要有5-苯基-2-庚烯-6-酮(15.62%)、1,2,3,5,6,7,8,8a-八氢-1,8a-二甲基-7-(1-甲基乙烯基)-萘(11.02%)、2,2,7,7-四甲基三环[6,2,1,0(1,6)]十一-4-烯-3-酮(5.48%)、4,5-二氢异长叶烯(4.59%)、4-(2,5,5-三甲基-3-氧三环[5,1,0,0(2,4)]十-4-基)-3-丁烯-2-酮(4.12%)、1-羟基-6-(3-异丙基-环丙基-1-烯基)-6-甲基-庚烷-2-酮(3.52%).  相似文献   

3.
采用动态顶空进样(DHS)结合气质联用(GC-MS)方法对国产沉香成分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54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萜类(主要是倍半萜)25种、芳香族化合物7种、简单醛酮类8种、简单脂肪酯类6种、以及少量的环烷类、杂环化合物合计8种。首次从国产沉香中鉴定出α-依兰油烯、β-葎草烯、双环倍半水芹烯、α-荜澄茄油烯、β-月桂二烯、1,2,3,4,4a,5,6,8-八氢-7-甲基-4-亚甲基-1-叔丁基萘、八氢-4a-甲基-1(2H)萘酮等16种物质。动态顶空进样法结合气质联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针对性,可以作为鉴定沉香品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利用水蒸气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产自湖南株洲的刨花楠新鲜树叶中的挥发油,对刨花楠树叶中挥发性成分的分析鉴定采用的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从中分析鉴定出了40种化学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98.91%。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应用普通水蒸气蒸馏萃取法提取的刨花楠树叶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组分为癸醛(51.67%),其余含量相对较高的化合物组分分别为十氢-1,1,7-三甲基-4-亚甲基-氢-环丙薁(11.23%)、罗勒烯(5.67%)、γ-榄香烯(5.25%)、10-十一烯醛(4.58%)、十二醛(2.87%)、β-罗勒烯(2.56%)、3-己烯-1-醇(1.90%)、十氢-1,1,4,7-四甲基-1H-环丙薁醇-(4)(1.59%)、金合欢烯(1.31%)以及α-桉叶醇(1.17%)。本研究为湖南地区的刨花楠植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实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竹叶及竹叶提取物在白酒、黄酒、保健饮料中应用广泛,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和统计学分析手段研究7种竹叶中的挥发性物。根据谱库检索和保留指数对比鉴定出7种品种竹叶中142种挥发性物质,包括了酯类、醇类、芳香类、醛类、酮类、杂环类、酸类、醚类、萜类共9大类物质,其中己醛、顺-2-己烯醛、甲基庚烯酮等10种物质为7种竹叶共有挥发性成分。对7种竹叶化合物分类统计发现,醛类物质以顺-2-己烯醛为主,相对含量范围在26.14%~62.26%;酯及内酯类物质中癸酸甲酯相对含量较高;酮类物质相对含量较高的为α-紫罗酮;醇类物质以苯乙醇为主;萜类物质是竹叶的主要成分,芳樟醇的相对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得到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73.52%,其中酯及内酯类物质和芳香类物质在PC1上距离较近,对PC1正向贡献较大。采用聚类分析发现黄竹叶和其他6个品种竹叶挥发性差异较大,箭、苦、斑竹叶挥发性相似,麻、绵、慈竹叶挥发性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三重串联四极杆质谱联用仪(GC-QQQ-MS)相结合的方法对两个产地(江西修水野生和浙江文成人工栽培)的青钱柳叶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并比较了它们在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两个产地的青钱柳叶中共鉴定出9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两者共有挥发性成分45种,且主要是碳氢化合物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醚类和萘类化合物,但两个样品在挥发性成分的具体组成和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野生青钱柳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β-瑟林烯(18.52%)、石竹烯(8.11%)、β-甜没药烯(6.01%)、β-榄香烯(5.36%)、顺-香叶基丙酮(4.02%)等,人工栽培青钱柳叶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β-波旁烯(11.05%)、β-瑟林烯(10.91%)、石竹烯(7.03%)、苯甲醇(7.01%)、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双环[3.1.1]庚-2-烯(5.36%)、2,6,11-三甲基十二烷(5.16%)等。  相似文献   

7.
黎文炎  张应团  周大寨  李伟 《食品与机械》2017,33(4):154-157,18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野艾与家艾茎、叶中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分别比较家艾和野艾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差异。结果表明:艾蒿的茎叶挥发油中共分离出109种挥发性成分,野艾和家艾的茎叶中共有12种相同的挥发性成分,其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是萜类化合物,家艾、野艾茎中萜类化合物含量分别为66.352%,51.473%,而家艾、野艾叶中萜类化合物含量约为74.336%,73.186%。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家艾和野艾茎叶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是植酮、金合欢烯、蒎烯、桉叶油醇、樟脑、石竹烯、香叶烯。  相似文献   

8.
糯米糍荔枝香气成分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晚熟荔枝品种糯米糍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对其香气化合物进行分析、鉴定和定量,并将同其它品种的香气成分进行比较.从糯米糍中共鉴定出36种香气成分,相对总含量为96.97%.其中烯类(73.58%),酯类(9.24%),芳香族化合物(5.69%),醇类5种(3.6%),杂环化合物(2.09%),含氮化合物(1.30%),烷烃类2种(0.44%).主要香气物质是a-月桂烯(19.41%),DL-柠烯(19.09%),1-甲基-4-(1.甲基亚乙基)环己烯(18.28%),1-甲氧基-3,7二甲基-2,6-辛二烯(4.98%),3-甲基-1-丁醇醋酸酯(4.5%),3-甲基-2-丁烯-1-醇乙酸酯(4.02%),(1à,4aà,8aà)-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甲基乙基)-萘(3.10%),à-榄香烯(2.49%).与其它荔枝品种香气成分比较发现,烯类、醇类、酯类和烃类是荔枝香气成分的重要组成成分,但各品种之间香气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则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9.
对速溶豆粉、牛奶粉和羊奶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比较,分析三者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速溶豆粉中共鉴定出42种挥发性物质,牛奶粉中共鉴定出48种挥发性物质,羊奶粉中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醇类、醛酮类、烃类、酸类、酯类和其他类等物质。三者中烃类、醛酮类和酯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均较高。速溶豆粉检出的醇类和酸类物质含量最高;牛奶粉中检出的烃类和酯类物质含量最高;羊奶粉中检测到的醛酮类和其他类物质含量最高。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癸醛、(E,E)-3,5-辛二烯-2-酮、1-十二烯、正癸酸、丙位辛内酯、2-正戊基呋喃、2,6-二叔丁基对甲酚是速溶豆粉的关键挥发性物质;壬醛、δ-癸内酯、十二烷、丁位十二内酯、2,2,4,6,6-五甲基庚烷、1-十三烯是牛奶粉的关键挥发性物质;1-戊醇、庚醛、2-庚酮、二甲基砜、3-辛烯-2-酮、壬醛、γ-十二内酯等挥发性物质是羊奶粉的关键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是导致速溶豆粉、牛奶粉和羊奶粉风味差异的主要物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水蒸气蒸馏(SD)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齐洛克啤酒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以质谱谱库检索并参考保留指数定性,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顶空固相微萃取法鉴定出94种化合物,其中萜类49种(相对含量76.59%)、酯类22种、醇类10种,还含有少量醛、酮、酸及萜类氧化物。水蒸气蒸馏法鉴定出了82种化合物,其中萜类30种(相对含量71.73%)、酯类17种、醇类19种、萜类氧化物6种,而醛、酮、酸类化合物与顶空法接近。齐洛克啤酒花中主要挥发性成分以β-月桂烯(24.57%,5.37%)、α-葎草烯(14.71%,19.79%)、反式-石竹烯(9.13%,12.11%)等萜烯类化合物为主,香气特征以辛辣、树脂型的草本香气为主,且伴有花香和水果香。  相似文献   

11.
山奈是一味历史悠久的芳香中药材,也是食品中重要的香料调味料。山奈富含挥发性成分,也含有黄酮、酚酸类、二芳基庚烷类、苯丙素类化合物、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因而展现出调节心血管系统、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杀虫抑菌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对山奈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目前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对山奈研究与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山奈资源的进一步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广西平南县种植的山柰为原料,以石油醚为溶剂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质谱联用(GC-MS)分析手段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以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柰挥发油中共分离出37个色谱峰,经GC-MS分析,鉴定了其中的36个成分,占被测总含量的99.75%,其主要成分依次为反式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44.38%)、十五烷(13.20%)、反式肉桂酸乙酯(11.33%)、顺式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5.81%)等。  相似文献   

13.
GC/MS法分析广东阳春沙姜精油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沙姜精油是沙姜中的主要呈味成分。本文选用广东阳春所产鲜沙姜用酶解法配合水汽蒸镏提取其中精油,并对此精油进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以确定广东阳春沙姜精油的成分及含量。实验表明;沙姜精油中含30种主要成分,其中反式一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的含量最高(59.24%),其它肉桂酸系列物质如顺式一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6.14%)、肉桂酸乙酯(5.27%)的含量也较高。这些数据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沙姜资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孙培培  黄明泉  孙宝国  刘丹 《食品科学》2011,32(20):200-20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茴香豆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与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萃取头、萃取时间和萃取温度对萃取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为使用75μm Carboxen/PDMS萃取头于55℃顶空吸附60min;通过GC-MS分析,共鉴定出38种成分,占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86.87%,其中烃类15种、醛酮类13种、醇酚类3种、醚类3种、其他类4种,峰面积相对值较高的有大茴香脑(40.75%)、壬醛(4.16%)、顺式茴香脑(3.77%)、柠檬烯(3.48%)、草蒿脑(2.9%)。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具有较优抗氧化活性的山奈抗氧化活性部位,采用80%乙醇溶液超声提取山奈,提取物依次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制备了山奈乙醇提取物和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余相5个部位,并分别采用DPPH和ABTS法测试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山奈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5个部位中,氯仿相抗氧化活性最好,其对ABTS的半清除浓度约为阳性对照VC的2倍,对DPPH的半清除浓度约为阳性对照VC的4倍,乙酸乙酯相也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再次是正丁醇相,石油醚相抗氧化活性较差,水余相基本没有抗氧化活性。山奈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氯仿相和乙酸乙酯相。  相似文献   

16.
鲜沙姜淀粉的酶解过程及其产物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沙姜中淀粉含量较高,极大地影响到沙姜精油的提取分离效果。在采用水气蒸馏法提取沙姜精油的过程中,我们选用了液化酶和糖化酶对沙姜淀粉进行二次酶解。并通过对沙姜淀粉、酶解产物多糖、单糖等的定量测定来监测酶解结果。对广东阳春产鲜沙姜的测定结果为:总淀粉含量7.77%;二次酶解的还原糖平均含量为9.69%;GCP测定二次酶解液中多糖的相对含量为2.8458%;HPLC测定寡糖中单糖的相对含量86.55%。以上测定结果说明一次酶解可有效地断裂淀粉,降低体系的黏度;二次酶解使蒸馏后的残渣易于过滤并与浆液分离,解决了废料污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分析陕西地区市售11种臊子肉挥发性成分,通过对重要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并结合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  相似文献   

18.
天福号酱香鸡挥发性香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北京传统肉制品——天福号酱香鸡的挥发性风味成分,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酱香鸡的香成分进行提取,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香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以乙醚作溶剂共鉴定出84种风味化合物,以二氯甲烷作溶剂共鉴定出72种风味化合物,两者共计鉴定出85种风味化合物,可分为9类,即烃类10种、醛类24种、酮类12种、醚类2种、酚类2种、醇类19种、酸类4种、酯类4种、含氮含硫及杂环化合物8种;含量较高(峰面积大于1%)的化合物有己醛、茴香脑、棕榈醛、壬醛、桉叶油醇、庚醛、2-正戊基呋喃、(反,反)-2,4-癸二烯醛、正辛醛、1-辛烯-3-醇、反-2-辛烯醛、α-松油醇、芳樟醇、反-2-癸烯醛、2,3-辛二酮等。其中醛类、醚类和含氮含硫以及杂环化合物对胡同坊北京酱鸡特征香气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及气相色谱嗅闻(GC-O)技术对中国传统药酒致中和五加皮酒中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谱库(NIST05.L、wiley7n.L、W8N08.L)检索、双柱(HP-Innowax、DB-5)保留值分析、标准品对比、香气描述及与参考文献数据对比,共定性出83种香气物质,其中酯类19种,醇类7种,醛酮类13种,萜烯类31种,酸类4种,烯烃类3种,其他芳香物质6种。萜烯类物质种类占定性物质总量的37.3%,是五加皮酒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挥发性化合物。应用外标法定量并结合相关阈值对其中嗅闻强度高、持续时间长的37种重要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及香气活度值(OAV)分析。通过GC-O强度分析和香气活力值(OAV)计算进一步筛选得到15种关键香气物质:茴香脑、辛酸乙酯、己酸乙酯、4-烯丙基苯甲醚、p-茴香醛、异丁香酚、丁香酚、乙酸异戊酯、异戊酸乙酯、丁酸乙酯、戊酸乙酯、癸酸乙酯、水杨酸甲酯、樟脑、桂皮醛。实验结果对进一步研究五加皮药酒香气组成及其品质改良、口感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