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真菌毒素早已被证实是一类对人类极其有害的物质,食用植物油中含有的多种真菌毒素可致癌、致突变,对人体产生遗传毒性。本文就食用植物油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危害、检测方法、限量标准、污染现状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毒性很高并广泛存在于植物中,严重污染食物并危害人体健康.食用植物油作为生活消费必需品,其本身和其来源(油料种子)易受真菌毒素的污染而引起广泛关注.梳理食用植物油中常见真菌毒素的种类、特点及对植物油的污染情况,并对目前常用的脱毒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徐洪文 《中国油脂》2020,45(11):77-83
建立了基于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DLLME)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用植物油中6种真菌毒素的方法。样品经石油醚脱脂,乙腈-水-乙酸(体积比84∶ 15∶ 1)超声提取,CHCl3为萃取剂液液萃取净化及柱前衍生化后,以Agilent XDB-C18色谱柱(4.6 mm×150 mm, 3.5 μm)分离,梯度洗脱,经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中6种真菌毒素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方法检出限为0.2~0.5 μg/kg,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5.88%~105.25%,相对标准偏差为0.5%~9.5%。该方法可用于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AFB1、AFB2、AFG1、AFG2)以及赭曲霉毒素(OTA、OTB)6种真菌毒素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4.
腌腊肉制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受到真菌的污染,部分丝状真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代谢产生真菌毒素,使肉制品存在毒素污染的安全风险,严重威胁人体健康。本文对腌腊肉制品真菌毒素的来源、种类(包括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桔青霉素和环匹阿尼酸等)及危害进行了简述,调查了国内外腌腊肉制品真菌毒素污染的现状,并对腌腊肉制品中真菌毒素的防控措施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腌腊肉制品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粮食中真菌毒素污染现状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菌毒素是一些真菌次级代谢产物,通过污染粮食,进而危及人和动物安全。该文综述粮食中真菌毒素污染现状和现今控制真菌毒素污染的技术研究进展,为控制粮食真菌毒素体系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真菌毒素污染是影响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真菌毒素是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对人体、动植物皆可产生危害。自然条件下,真菌毒素分子可与葡萄糖、丙二酸或谷胱甘肽等极性较强的基团结合,生成结合型真菌毒素。由于毒素结构发生改变,现有的常规检测手段不能有效地检测其存在,因此称其为隐蔽型真菌毒素(masked mycotoxins)。已有文献报道,隐蔽型真菌毒素往往与其原型同时存在于粮食中,而隐蔽型毒素在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后,经水解、氧化还原等代谢过程,可释放出有毒的毒素原型分子,给食品安全、人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隐患。因此对隐蔽型真菌毒素的形成机制、污染状况和毒理研究应尽快展开。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年以来几种常见隐蔽型真菌毒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隐蔽型真菌毒素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储粮中真菌毒素及其防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概述储粮真菌毒素主要种类、化学结构、污染分布、特性及危害等;同时对储粮真菌毒素产毒条件与影响因素、防控及去除毒素等问题进行较详细综述与讨论,并展望储粮真菌毒素未来研究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8.
茶叶因具有独特的风味以及对人体有益的生物活性物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茶叶作为生产链较长的特殊经济农作物,其在生产过程中涉及的微生物背景仍不清晰,存在着潜在的有害微生物及真菌毒素污染。目前调查显示饮茶导致的真菌毒素暴露风险极低,但茶叶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的监控以及相关有害次级代谢产物的溯源问题亟待解决。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茶叶中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状况与防控相关研究,分析探讨了茶叶中真菌毒素的潜在污染风险,以期为茶叶中真菌毒素污染评估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促进茶叶良好的质量管理和卫生控制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污染食品的真菌毒素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真菌毒素(mycotoxin) 所谓真菌毒素,是霉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和家畜等的健康具有损害特性的有毒物质。真菌毒素引起的疾病称为霉菌中毒症或真菌中毒症。最早引起人类中毒的真菌毒素是田麦角菌产生的。1953年日本发生的黄变米事件也是由真菌毒素中毒引起的。有关真菌毒素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很重视。黄曲霉毒素的研究和发现在真菌毒素的研究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60年英国发生了10万只火鸡的中毒事件,后来经研究确定是由黄曲霉毒素引起的。这种真菌毒素具有较强的毒性和致癌性。黄曲霉毒素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与茶叶真菌毒素污染有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红茶、绿茶、白茶和黑茶都可能污染真菌和真菌毒素,应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为降低真菌毒素污染茶叶的风险,建议加强茶叶毒素检测,普查各类茶叶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应用过程控制原理,筛选不产毒素菌株发酵黑茶,监测发酵过程,建立安全的黑茶发酵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1.
PVO 系列磷酸化植物油加脂剂的研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探讨了制备 PVO系列磷酸化植物油时的一些影响因素 ,通过对油脂酯交换改性反应、磷酸化反应条件等主要因素的控制 ,使得磷酸化植物油加脂剂中单酯 (MAP)含量在 85 %以上。在讨论油脂的酯交换改性反应时 ,推导出了可根据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和酯交换后羟值的增加量计算酯交换率的近似公式 ;红外光谱证明了磷酸化植物油中磷酸酯基团的存在 ;分析测试表明 :PVO系列磷酸化植物油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以米糠蜡、棕榈蜡、蜂蜡3种食品级植物蜡为凝胶剂,葵花籽油、油茶籽油、亚麻籽油、棉籽油为基料油,构建了植物油基油凝胶,系统分析了油凝胶的外观形态、持油能力、微观结构、硬度、晶型及熔化结晶行为。结果发现,棕榈蜡基油凝胶涂抹性能优良,蜂蜡基油凝胶在三者中具有最高的持油能力。微观分析表明,米糠蜡形成的油凝胶晶体结构较为清晰,呈细长的针状;蜂蜡形成的油凝胶晶体结构最为细小,呈细小的针状;棕榈蜡形成的油凝胶,针型细密,并呈絮状结晶。晶体密度及样品硬度均随凝胶剂质量分数增加而增加。油凝胶的晶型与凝胶剂质量分数、基料油的种类无太大关系,主要取决于凝胶剂的种类。熔化结晶行为表明,凝胶剂种类相同时,随着其质量分数的增加,油凝胶的结晶/熔化峰值温度均升高。  相似文献   

13.
食用油脂是人类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供给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但食用油脂在加工过程中会因高温自动氧化酸败反应加快,酸败产物以氢过氧化物为主。因此研究了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蔬菜在烹饪过程中对油脂过氧化值的影响,经研究发现15种蔬菜中苦菜、竹笋、海带等对油脂过氧化值的影响作用很小,胡萝卜、藕等对油脂过氧化值有控制的作用,大蒜、豆芽、番茄能有效地降低油脂在烹饪过程中的过氧化值。  相似文献   

14.
苯并[a]芘是一种致癌物质和突变原。随油料生长环境及加工制作方式的不同,会生产或存在于食用植物油脂中,如果生产过程控制不当还会造成苯并[a]芘污染的超标。苯并[a]芘作为油脂中一项重要安全检测指标,其污染水平备受关注。本文通过透视植物油中苯并[a]芘的污染安全风险现状,解析油料生长期环境影响及油脂加工过程可能造成的苯并[a]芘污染机制与途径,分析苯并[a]芘污染风险因素,探讨油品加工中防止和减少苯并[a]芘污染的有效防控措施。促进油品行业采用先进设备,加强生产过程流程管理,严格工艺参数控制,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使苯并[a]芘污染严格控制到国家安全限量10μg/kg以下,规避由此引起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以期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市场更加安全、放心。  相似文献   

15.
餐饮废油与食用植物油品质的GC-MS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餐饮废油特征性脂肪酸组成成分.以合格鲜榨菜籽油、调和油和餐饮废油潲水油、煎炸老油为材料,通过油样的皂化、甲酯化处理后,以毛细管柱DB-5MS作分离柱,用气相色谱一质谱仪分析出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结果表明,潲水油、煎炸老油中脂肪酸相对不饱和度(U/R≈1.9)明显小于合格植物油(U/R≈4.4),并在其中检测到了十三烷酸(含量约0.27%)和十七烷酸(含量约6.49%)等奇数碳脂肪酸.  相似文献   

16.
无机膜分离技术在油脂脱胶中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毛油需经过复杂的精炼过程来达到所需要的质量要求,相关研究表明,膜分离过程对油脂中的磷脂、色素、游离脂肪酸等组分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大大减轻中和、脱色和脱臭的负担.采用无机膜对混合油(25%~30%的毛油和70%~75%的正己烷)进行处理,并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提高分离效果.实验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添加比例为1:25(V/V)时,用孔径为0.05μm和0.01μm的膜管脱胶后,磷脂的脱除率分别达到了93.30%和96.09%.  相似文献   

17.
食用油掺假检测方法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用油掺假不但影响其卫生品质和营养成分,而且危害消费者的健康。该文概述了食用油掺假检测方法:理化检验方法、气相色谱法、近红外光谱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及同位素比值法。  相似文献   

18.
旨在为探明植物油出油方式提供技术支持,建立了一种鉴别压榨植物油和浸出植物油的方法。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法测定植物油的残留溶剂,对顶空进样器平衡温度进行了优化,并探究植物油残留溶剂的特征性成分,通过对压榨植物油和浸出植物油样品中特征性成分的分析确定植物油出油方式的鉴别方法。结果表明:六号溶剂主要成分的出峰面积均随着平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优化的平衡温度为150℃;六号溶剂中5种主要成分在0~1.00 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可达0.999以上,检出限为0.001 0~0.014 4 mg/kg;六号溶剂中不仅含有烷烃、环烷烃,还含有烯烃、芳香烃(包括多环芳烃)等,成分较为复杂,浸出植物油中溶剂残留物主要为2-甲基戊烷、3-甲基戊烷、正己烷、甲基环戊烷和环己烷,占比达97.5%,与六号溶剂中这5种物质含量(占比达96.6%)相似,因此确定这5种物质为植物油残留溶剂的特征性成分;实际样品测定表明压榨植物油中没有溶剂残留或残留量较低,浸出植物油中均有溶剂残留且残留量较高;总结出鉴别压榨植物油和浸出植物油的方法为若同时检出4种及以上六号溶剂特征性成分或特征性成分总含量大于或等于0.50 mg/kg的样品可判定为浸出植物油,若同时检出小于或等于3种六号溶剂特征性成分且特征性成分总含量小于0.50 mg/kg的样品可判定为压榨植物油。综上,采用顶空-气质联用法对植物油中六号溶剂的特征性成分进行分析,以特征性成分有无和含量可以鉴别压榨植物油和浸出植物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