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11年5月9日,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在北京揭晓。10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有3家进入全球10强,徐工集团继续领衔中国企业,居50强排行榜第7位。该榜单已经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技术、产品与建材市场发展的风向标,而榜单的背后所反映的则是一个产业的崛起与壮大。  相似文献   

2.
2011年5月9日,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在北京揭晓。10家中国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有3家进入全球10强,徐工集团继续领衔中国企业,居50强排行榜第7位。  相似文献   

3.
环球     
1全球工程机械企业50强发布近日,英国KHL集团旗下InternationalConstruction(《国际建设》杂志)发布2012年度Yellow Table排行榜,新一年度全球最大50家工程机械制造商座次再次排定。来自中国的工程机械龙头三一重工,以78.61亿美元的规模领衔中国军团,名列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第6名,并蝉联入选榜单的中国企业第一名。Yellow Table是行业年份悠久的国际排行榜之一,自2003年首次发布以来即备受行业关注。对比多年的榜单可看到,美国卡特彼勒、日  相似文献   

4.
行业视点     
正2014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发布近日,由《中国工程机械》杂志制作的最新一届2014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正式发布。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瑞典、法国、韩国、芬兰、英国、意大利、奥地利、瑞士、南非、加拿大、印度13个国家的企业入榜,其中中国企业11家(包括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集团、龙工、山推股份、厦工机械、国机重工、福田雷沃重工、北方股份、山河智能),与日本并列入榜企业数量第一。  相似文献   

5.
环球     
1三一跻身FT全球500强 2011年英国《金融时报》全球500强排行榜(FT Global 500)出炉。三一重工以215.84亿美元的市值首次入围全球500强,位列第43 1位,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首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  相似文献   

6.
在高度竞争的工程机械行业中,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十分不易,而徐工集团不仅凭借强劲的竞争力连续21年来始终保持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领跑者,还跻身"2010年世界工程机械50强"排行榜前10位,使得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公司首次进入世界工程机械前10强.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发布。资料显示,近5年来,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销售额首度回升。50强企业销售额总计1 644.11亿美元,同比增长28.28%;营业利润共计156.27亿美元,同比增幅高达170.88%。50强企业包括美国企业6家,日本企业12家,中国企业12家,德国企业5家。中国、美国、日本、德国并称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四大强国"。12家中国上榜企业分别是徐工、三一、中联重科、柳工、铁建重工、龙工、山推、国机重工、厦工、山河智能、雷沃重工、北方股份。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徐工,  相似文献   

8.
近日,英国KHL集团旗下InternationaIConstruction(《国际建设》杂志)发布2012年度YellowTable排行榜,新一年度全球最大50家工程机械制造商座次再次排定。来自中国的工程机械龙头三一重工,以78.61亿美元的规模领衔中国军团,名列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第6名,并蝉联入选榜单的中国企业第一名。  相似文献   

9.
《机械》2007,34(11):I0001-I0001
近年来我国工程机械行业持续高速增长,这给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一些龙头企业已经跻身于世界工程机械50强,如果能抓住机遇,内外兼修,做强做大,5-10年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将有望跻身于世界工程机械五强,甚至出现中国的卡特彼勒。  相似文献   

10.
在2011年度“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揭晓之际,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会长祁俊表示:“中国市场持续快速的增长,使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和企业正成为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十二五’期间,稳健向上的中国经济,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而持续的驱动力。大规模的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等,都将直接带动中国工程机械市场继续上扬。无论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与市场发展,还是从全球产业运行态势来看,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置身一个历史性的窗口期中。”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2017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暨50强峰会发布了"2017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作为中国矿车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凭借单一产品入选,位列第50位。这是北方股份自2013年首次入选以来的连续第五年入选。同时,峰会还发布了2017中国工程机械产业影响力100人,北方股份董事、总经理邬青峰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发展迅猛,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中的39家国外企业中的37家已经进入中国,并构建了完善的业务体系,加剧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开始逐渐由行业巨头们充当主角,竞争日趋白热化.自2010年之后,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逐渐走向成熟期,品牌效应更加明显,市场更加集中,企业间的竞争也将逐步趋于理性.  相似文献   

13.
2013年3月29日,"2013工程机械产品发展(北京)论坛暨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工信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及下属分支机构、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关行业协会,以及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施工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新闻媒体的200余位嘉宾参加了此次年度盛会。"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评选活动由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  相似文献   

14.
世界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形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庞大的企业数量、相当强的制造能力、产品规格品种基本齐全的重要制造产业。几十年来,提供了数百万台各类工程机械,在我国宏伟的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和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大规模技术引进,到20世纪80年代广泛的合资合作,  相似文献   

15.
经过5年时间发展,"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评选活动已经成为业内人士交流和把握行业技术、产品和市场脉搏的最佳平台。2011年3月,大幕揭起,大腕云集,又一次聚会,又是一次行业把脉。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虽然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增速同比将会有所放缓,但仍将保持17%左右的增速。到2015年,预计全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9 000亿元,出口将超过200亿美元。未来5年,将是中国由工程机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产品、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及时归纳、梳理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脉络,相互交流、共同提升,尤为重要。"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评选活动,无论是在记录行业发展足迹,还是在推动行业进步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2年3月27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年度盛典——"2011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50款在技术创新、市场表现和应用贡献三个维度上表现突出的工程机械产品荣登"2011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榜单。来自发改委、工信部、商务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及下属分支机构、  相似文献   

17.
《国际建设》杂志从2003年开始,根据各制造商当年的工程机械产品销售额排出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黄表), 2005年黄表业已推出。 2006年上榜的50家公司分布在14个国家,其中日本11家、美国10家、中国 7家、德国4家、瑞典4家、法国3家、芬兰和韩国各2家、英国、南非和印度各1家。 2005年50强工程机械产品销售额合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4月10日,"2015工程机械产品发展(北京)论坛暨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及下属分支机构、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机关行业协会以及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施工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新闻媒体的200余位嘉宾参加了这次年度盛会。目前,受"三期叠加"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工程机械行业仍处于暂时性"阵痛期"。在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旺的背景下,工程机械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的投入和研发,产品升级针对性更强,环  相似文献   

19.
《工程机械文摘》2015,(3):51-55
<正>2015年4月10日,"2015工程机械产品发展(北京)论坛暨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及下属分支机构、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关行业协会以及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施工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新闻媒体的200余位嘉宾参加了这次年度盛会。目前,受"三期叠加"效应等多重因素影响,工程机械行业仍处于暂时性"阵痛期"。在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旺的背景下,工程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3月19日,"2014工程机械产品发展(北京)论坛暨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TOP50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及下属分支机构、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相关行业协会,以及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施工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新闻媒体的200余位嘉宾参加了此次年度盛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