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炼铜厂炉渣中回收铜铁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铜转炉渣中铜铁硅矿物紧密共生、呈细粒不均匀嵌布及渣硬度高、难磨的特点,进行了多种磨矿与选别流程组合的对比试验,最后选用磨矿(-0.043mm 79.6%)-浮选-磁选-浮选中矿与磁性矿合并再磨(-0.040mm99.32%)-再浮-再磁的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的流程,其中第一段磁选精矿再磨是铁硅单体分离获得合格铁精矿的关键.在转炉渣含铜1.58%(硫化铜和金属铜占78.68%)、含铁53.54%(磁性氧化铁占28.53%)的情况下,获得铜精矿品位19.82%,回收率85.48%的选铜指标,同时综合回收了渣中磁性氧化铁,得到铁品位62.525%、回收率35.02%、含SiO2 9.94%的合格铁精矿.  相似文献   

2.
针对铜转炉渣中铜铁硅矿物紧密共生、呈细粒不均匀嵌布及渣硬度高、难磨的特点,进行了多种磨矿与选别流程组合的对比试验,最后选用磨矿(-0.043 mm 79.6%)-浮选-磁选-浮选中矿与磁性矿合并再磨(-0.040 mm 99.32%)-再浮-再磁的阶段磨矿阶段选别的流程,其中第一段磁选精矿再磨是铁硅单体分离获得合格铁精矿的关键.在转炉渣含铜1.58%(硫化铜和金属铜占78.68%)、含铁53.54%(磁性氧化铁占28.53%)的情况下,获得铜精矿品位19.82%,回收率85.48%的选铜指标,同时综合回收了渣中磁性氧化铁,得到铁品位62.525%、回收率35.02%、含SiO2 9.94%的合格铁精矿.  相似文献   

3.
炼铜炉渣中铜的浮选回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仓凤 《采矿技术》2008,8(1):42-44,48
描述了从炼铜炉渣中浮选回收铜的试验结果,以丁黄药作捕收剂,分别以腐植酸钠和LS作调整剂,闭路试验取得的试验指标依次为:铜回收率51.26%、56.21%;铜精矿含铜18.84%、21.85%.  相似文献   

4.
转炉渣主要有用元素铜含量为4.01%,铜主要以硫化铜形式存在,分布率为46.01%。以丁基黄药与丁胺黑药为捕收剂,2~#油为起泡剂,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1%,粗选尾矿再磨至-0.044 mm占85%后,经1粗2精2扫浮选闭路试验,获得的精矿铜品位为23.01%、回收率为94.79%。浮选尾矿经1粗1精强磁选,获得的铁精矿铁品位为60.96%。试验结果可以为该转炉渣的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应用电脉冲解离矿石和炉渣中的有价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赤铁矿、铂族金属矿石、含铜复杂硫化矿和含镍黄铁矿矿石解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电脉冲法碎磨矿块时破碎产品的解离度比机械碎磨法高 ,而产生的细粒级含量低。文中描述了不同电参数的电脉冲沿矿物颗粒边界进行解离的特效碎磨过程机理。电脉冲的解离作用在于 ,能获得更多的粗粒单体矿物颗粒 ,增加可有效地被后续分选设备处理的粒级含量。用两种方法碎磨硫化矿时 ,产品细粒级 (<10 6μm)中单体矿物颗粒数量基本相当 ,而在粗粒级中 (>10 6μm) ,两种方法所产生的单体矿物颗粒数量约相差 40 %。应用电脉冲法碎磨氧化矿和镍黄铁矿矿石时 ,精矿回收率和品位都普遍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6.
从尾矿及炉渣中回收金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金矿老尾矿,低度钨加工尾矿及矿山冶炼厂锑金鼓风炉炉渣中的均含有2-5g/t的金,系难选物料,收金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选用指标。  相似文献   

7.
从炼锌渣中回收有价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炼锌渣工业上往往直接排放形成固体废弃物;采用选矿工艺回收铁、金银、炭粉,尾矿作为水泥熟料填料,实现无尾矿工艺;综合回收不仅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有利于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8.
针对某选厂硫精矿矿石的性质和特点,用细磨的方法,进行直接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确定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铜精矿品位15.17%,铜回收率83.75%;金精矿品位37.81g/t、金回收率45.26%。  相似文献   

9.
选矿法回收高品位转炉渣中铜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铜冶炼中高品位转炉渣特点,采用浮选、筛分、尼尔森重选、磁选及其联合工艺开展选矿小型试验.试验推荐选别方案并结合现场生产实际,确定采用磁浮联合流程对现场工艺进行改造.生产实践证明,取得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某铜转炉渣中铜的浮选回收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起鹏 《金属矿山》2012,41(4):160-162
某铜冶炼厂转炉渣含铜4.60%,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二次资源。对该转炉渣进行选铜试验研究,采用硫氨酯作铜捕收剂,在-0.075 mm占90%的磨矿细度下,经1粗3精2扫选闭路浮选,获得了铜品位为32.46%、铜回收率为89.75%的铜精矿,为该转炉渣中铜的回收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尚衍波 《现代矿业》2010,26(11):23-25
对硫、银、锡含量较高的玻利维亚某重选选锡尾矿进行了有价元素回收的试验研究,确定了以浮选为主、焙烧-氰化为辅的锡、硫、银回收工艺。闭路试验得到了硫品位46.70%、硫回收率97.88%、银品位339 g/t、银回收率73.73%的硫精矿,以及锡品位45.37%、锡回收率52.73%的锡精矿,银的焙烧-氰化作业浸出率为75.10%。  相似文献   

12.
湖南某冶炼渣中铅、锌、银等有价金属元素含量较高,具有综合回收利用价值。冶炼渣中铅主要以单质铅和硫酸铅存在,锌主要以硫化物的形式存在,银则以独立矿物形式存在,呈微细粒嵌布。试验证明,采用浮选可以回收其中的金属锌,重选可以回收其中的金属铅和银。采用优先浮锌后重选回收铅银的选矿试验流程,最终可获得锌品位46.56%、回收率53.71%的锌精矿以及铅品位54.11%、回收率为44.47%和银品位1600g/t、回收率为42.39%的铅精矿,使有价金属铅锌银都得到了一定的富集,实现了二次资源的综合回收和利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随着有色冶炼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大量的有色冶炼废渣堆置,对土壤、地下水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危害,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综合评述了湿法冶金技术回收有色金属冶炼废渣中有价金属的应用研究现状,湿法冶金包括金属浸出、净化和提取过程。其中浸出技术主要包括酸性浸出、碱性浸出和微生物浸出,目前浸出技术仍停留在探索浸出条件,尚未出现高效、低耗和专属的浸出剂;净化过程包括溶剂萃取、离子交换、沉淀和还原等,净化过程的关键取决于高效、易得、成本低、损耗少的萃取剂和离子交换剂的研制成功和合理使用;电解法是工业上大规模提取和精炼金属的主要方法,该法可以直接制取纯净的金属;湿法冶金与其他方法联用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以煤为还原剂, 对铬盐生产中产生的废渣进行还原, 按铬渣∶大河煤∶石英砂配比为25∶5.5∶2.5冶炼铬盐废渣时, 冶炼情况良好, 可以回收85%左右的铬。高温碳还原法可有效处理无钙焙烧工艺产生的铬盐废渣。  相似文献   

15.
浸锌渣中银、镓及其它有价元素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锌浸出渣化学物相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浮选-还原焙烧-磁选联合法对其中银、镓及其它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Na2S为调整剂,丁基黄药与XY-1的混合物作捕收剂,松醇油为起泡剂,对含银523 g/t的浸锌渣进行浮选处理,浮选时控制溶液pH为5.0,可获得银精矿的品位为3 902.1 g/t,银的回收率为77.75%;在焙烧温度为1 100℃时对浮选尾矿还原焙烧2 h,义马煤作还原剂,锌、铅和铟的挥发率都大于96%;磁选铁精矿中Ga品位达1 805 g/t,回收率为94.67%.该工艺较好地实现了银、镓、铁、锌等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16.
陈建福  陈发上  张莉  陈宇  涂友兵 《现代矿业》2018,34(11):106-109
针对铅火法冶炼渣中成分复杂、多金属难回收等问题,分别开展了重选、浮选、磁选、磁选-重选试验研究工作,对比分析了其综合回收工艺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单一重选、浮选、磁选工艺均不能得到较好的指标,而重选-磁选联合工艺可得到较为合理的产品指标,获得的铁精矿品位为55.47%,铅精矿品位为46.13%,实现了铅废渣的多金属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7.
含砷铅铋渣综合回收铅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国俭 《矿业快报》2005,24(12):16-18
试验对铅铋渣进行了较好的分离,确定了合理的工艺流程及最佳工艺条件,Pb、Bi的回收率均大于90%,砷90%以上富集于钙砷渣中。该工艺不仅综合回收了Pb、Bi等有价金属,而且消除了砷污染,治理了环境。因此,该工艺对铜冶炼过程中产生硫酸铅或氧化铅为主的物料综合回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浸锌渣中有价元素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还原焙烧分选法 ,从湿法炼锌的浸锌渣中富集回收有价元素 Ga、Ge、Ag等。结果表明 :当还原焙烧温度 1 1 0 0℃、时间 3h,焙烧产品磁选所得精矿 TFe、Ga、Ge含量分别为 90 .67%、1 997g/ t、1 4 1 0 g/ t, 回收率分别为 88.1 2 %、88.1 0 %和 98.33% ; 尾矿含 Ag1 4 0 3g/ t,回收率为85.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