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计算工作量大,如不能及时地计算出分析成果,则影响到下一次分析工作的进行。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计算程序解决了这一计算难题。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方法按《水文测验手册》第二册第八部分泥沙颗粒分析中的粒径计法进行分析,计算方法亦按照《水文测验手册》中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根据分析工作的进度,本程序采用中文菜单方式屏幕显示计算项目,采用人机对话形式键盘输入法选择的计算项目.全部数据采用数据文件的形式输入,计算成果完全按照1985颗分表表格式样打印分析计算成果;便于人工校核和检查。经1993年对红水河迁江、都安、天峨3个水文站的悬移质泥沙颗粒分析,计算成果完全符合《水文测验手册》的要求。经人工校核,计算成果无误。  相似文献   

2.
粒径计分析成果如何改正,至今尚无一个为大家所认同的标准方法.根据长江委和黄委取得的对比实验资料,针对影响粒析级配与标准级配关系的主要因素,进行优化分析后,得出了以颗粒级配的分布多边形为依据,按级配曲线的分组峰值出现的所在位置,将沙型划分为4大类9亚类、分别建立粒析成果与单颗清水沉降法确定的样品标准相应级配粒径改正公式.经检验,能满足国家行业标准<河流泥沙颗粒分析规程>规定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M S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是目前黄河水文行业中引进的新一代测试泥沙粒径的分析仪器。它以体积为测量基准、用等效球体来表现测量成果,传统的消光沉降法是以重量为测量基准、使用沉降原理来测量泥沙颗粒的大小。由于两种方法分析原理的不同,导致分析成果产生较大差异。通过用激光法与传统消光沉降法对不同沙型的泥沙样品分别对比测试,建立了本测区两种分析成果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解决新旧泥沙颗粒级配资料的衔接问题。  相似文献   

4.
田岳明 《人民长江》1997,28(1):37-38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泥沙研究的需要,长江委所属的大多数水文站都开展了泥沙颗粒分析工作。泥沙粒径分布范围广阔,颗粒分析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消光仪法是一种涉及到流体力学,分子物理,电化学,光电原理,机械,电器多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技术,且分析技术复杂,理论性强,因而在分析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必然影响颗分的成果质量,提出了泥沙颗分消光仪盲样试验成果分析,着重介绍长江各站消光仪的分析工作情况和盲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传统的泥沙颗粒分析方法普遍存在的自动化程度低、手工操作环节多、分析时间长、成果精度受人为因素制约等问题,利用适用于实验室测试分析的激光粒度分析技术、动态泥沙粒形分析技术以及适用于野外在线测量的在线粒度分析技术等全自动颗粒分析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的高自动化水平的黄河水文泥沙颗粒分析技术体系。该体系能以数据、图表等形式快速、精确地给出泥沙的粒度、粒形信息,实现了泥沙粒度分析的野外在线作业,丰富了对泥沙颗粒形貌特征的认识,拓宽了水文在泥沙领域的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6.
对泥沙群体颗粒的平均粒径、平均沉速的原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原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平均粒径、平均沉速的计算原理和数学的角度以及泥沙粒度分布的实际情况,对现行的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改,并提出了新的泥沙群体颗粒的平均粒径、平均沉速的计算公式;某些修改建议已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泥沙颗粒分析工作中得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从1987年开始,长办水文局与黄委水科所协作开展“全沙输沙率改正方法的研究”,并成立了协作组。我国泥沙测验长期以来存在粗泥沙部分偏小,多数站未测推移质,而准确测算这一部分粗颗粒泥沙对江河开发和治理日益显得  相似文献   

8.
作者采用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万家寨引黄工程高压输水管道中泥沙的淤积过程,形态,分析了临界不淤流速及管道淤堵等问题,试验成果表明,在高压输水管道中,即使含沙量小,泥沙颗粒细,如果管道中流速小,也会出现泥沙淤积,但随着淤积增大,管道中流速也随之增大,只要正常运行,管道将不会出现淤堵,其临界不淤流速为0.9-1.0m/s。  相似文献   

9.
以珠江黄茅海河口为例,使用1988年4月,1992年洪,枯季表层沉积物颗粒分析成果,根据泥沙粒径统计特征值,运用McLaren模型分析河口泥沙输移趋势,并结合水动力及水下地形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泥沙来源搬运方向,探讨泥沙输移机制。  相似文献   

10.
泥沙群体沉速计算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粘性流体的非滑移条件出发,研究了非粘性泥沙的群体沉降问题。在考虑了泥沙颗粒下沉时粘附部分水体下沉对沉速产生的影响后,得到了与实测资料相符合的群体沉速计算式。对吸管颗分法中存在的误差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该方法作了改进。试验成果证明改进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激光粒度分布仪应用于长江泥沙颗粒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沙测验是水文测验的重要项目之一,泥沙特性分析、运动规律研究对水库淤积、航运、灌溉、水能机组磨损等方面研究意义重大。而传统泥沙测验方式效率低下,劳动强度较大,严重限制了泥沙资料收集的现代化水平。为提高泥沙颗粒分析手段,近年来,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先后引进了英国马尔文公司生产的MS2000型和中国丹东百特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BT9300H型激光粒度分布仪,用于2mm以下泥沙颗粒分析。该类仪器均基于经典的激光衍射理论工作,分析结果稳定性高、重复性好。为了使这类仪器很好地应用于长江泥沙颗粒分析,以MS2000型仪器为例,简要介绍了激光粒度仪在长江泥沙颗粒分析应用方面的研究过程,包括仪器的原理、结构、基础参数设置和长江各代表站泥沙颗粒级配特征分析,提出了将激光法分析结果向传统法分析结果转换的思路和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MS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是先进的泥沙颗粒分析仪器,目前已广泛应用。通过MS2000激光粒度分析仪与传统泥沙颗粒分析方法的比测试验,分析2种分析法在不同粒级下产生差异的原因,建立了MS2000激光粒度分析与传统泥沙颗粒分析成果之间的转换关系,以解决历史泥沙颗粒分析资料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计算泥沙颗粒在沉沙池中运动的新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嘉  赵文谦 《水利学报》1994,(11):31-36
本文分析了泥沙颗粒在沉沙池紊流中的受力,用Lagrange方法建立了泥沙颗粒运动方程,并用K-ε双方程模型描述了沉沙池紊流场,求解了流场和泥沙运动轨迹的数值解,本文方法对沉沙池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均匀沙起动判别标准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小峰 《人民长江》1995,26(7):8-11
根据位于床面上泥沙颗粒的受力特点,取各力力臂为常量,推导得到泥沙颗粒瞬时起动力矩的概率分布为正态分布。经分析,指出床面上泥沙颗粒起动数量服从n重贝努利试验,其概率服从二项分布,建立了单颗泥沙起动概率与床面上每百颗泥沙中起动颗粒数之间的关系式,并对其中各特五值进行了计算,所得结果可供今后泥沙起动宣化标准的确定和完善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加速作用对泥沙沉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泥沙的沉降试验中,泥沙由静止转入运动往往要经历一个加速过程,且不同粒度的泥沙其加速段的长度不尽相同的,为全面地了解泥沙的实际沉降规律,本文从过渡条件出发,考虑加速作用影响建立了单颗粒泥沙在静水中的沉降速率公式,通过计算分析表明,公式的结构是合理的,能较好地描述泥沙的实际沉降规律,对颗粒分析问题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泥沙颗粒相对隐蔽度对泥沙的起动、输移等研究均有重要意义。简要阐述了作者近年来在相对隐蔽度理论分析及其应用方面的部分成果,包括:基于不同维度的相对隐蔽度及隐蔽度的分布规律;基于隐蔽度分析的底坡、岸坡及床面上泥沙起动流速;基于隐蔽度分析的宽级配非均匀沙起动特性 Shields 带状曲线成因分析以及基于隐蔽度分析的泥沙颗粒水下内摩擦角试验等相关研究,最后对泥沙颗粒相对隐蔽度的实验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上静游水文站位于娄烦县境内上静游村岚河下游,距汾河水库入口处2.0 km,是汾河水库进库站之一。在阐述泥沙颗粒级配分析重要性的基础上,介绍了上静游水文站泥沙颗粒取样的方式方法和颗粒级配分析过程,按照要求编制出上静游水文站颗粒级配成果表,以为预测水库淤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的泥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易哲文 《四川水利》2003,24(5):29-33
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长江上游的泥沙问题,包括多年平均含沙量与输沙量,重点产沙区,泥沙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含沙量的发展趋势,泥沙的年内分配与粒径级配,上游泥沙的走向等。并介绍了长江上游泥沙测验的站网布置与含沙量的采样方法,以及推移质的测验方法及其成果,最后简要讨论了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激光泥沙颗粒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流程,通过对实测泥沙样品的对比分析,论证了使用激光颗分仪进行河流泥沙颗粒分析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曹东卫 《水资源研究》2007,28(3):36-37,45
在水文泥沙颗粒分析中,为整理出成果表,首先要根据分析数据手工绘制颗粒级配曲线,再从曲线上查得沙样小于相应粒径级别的沙重百分数,然后再根据所查得的数据实施加权平均计算等一系列工序,最后才得到成果表,其过程繁琐、效率低,容易出错。阐述了在计算机上如何利用3次样条函数用数学的方法绘制颗分曲线,并计算出小于各粒径级别的沙重百分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