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地震灾区城市重建已全面展开。北川又是"5·12"特大地震后唯一异地重建县城的重灾县。本文在"灾区重建"的特定环境下,以"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的规划建设管理实践为例,探讨如何有效解决地震灾区灾后重建所面临的重建工程量大、建设周期短等现实问题,并扼要介绍了地震灾区重建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机制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李云星 《城市勘测》2010,(5):118-119,122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理县城市测绘基准遭受重创,灾后重建急需一套完善的测绘基准。从实情出发,施测的理县应急测绘基准科学、实用,在理县县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编制玉树县城灾后重建规划,必须对县城能否在结古镇原址重建进行论证,并将影响县城安全的因素作为灾后重建规划的限制条件。文章在搜集资料、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了玉树县区域地震构造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研究了活动断裂、地质灾害对县城安全、灾后重建布局的影响,提出了活动断裂、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将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的县城夷为平地,遇难人员逾两万,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地震使北川老县城变为废墟,北川成为唯一异地重建县城。基于这样的背景,旨在以纪念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为主题的北川新城抗震纪念园项目意义重大。项目选址位于新县城城市中央景观轴上,主要包括静思园和抗震救灾纪念  相似文献   

5.
郑爽  白华清  吉阳  李永红 《四川建筑》2011,31(5):227-229
在"5.12"汶川地震后的灾后重建过程中,使用了非开挖管道修复技术。对管道进行内窥测、高压水清洗是实现管道内修复的前提,运用其对城市管网进行监测和维护是保证城市管网正常运行的有利手段。  相似文献   

6.
北川新县城低碳生态城规划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川新县城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全国唯一整体异地重建的县城,灾后重建的目标是建设生态城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将节能减排理念贯穿于规划设计全过程,在规划布局、丁业园区规划、城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能源利用、建筑节能等环节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因地制宜以低冲击开发模式进行建设,为北川新县城的绿色低碳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诸如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在全国范围内频繁发生。灾后重建过程既是灾害应对中的必备环节,也是国家层面的政治任务,汶川地震后"三年重建,两年完成"的灾后重建,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城市建设角度都是非常成功的,然而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在一定层面上成功的背后突显出"文化堕距"(culture lag)现象。本文针对灾后重建中灾民心理空间重构过程以及生活惯性重构过程进行研究,两个重构过程即为所存在"文化堕距"现象的弥合过程,以笔者在汶川地震灾区,包括新北川县城、都江堰市等地进行的实地调研所获取的一手信息为论据  相似文献   

8.
<正>12月28日下午,随着新北川中学实验楼顶层最后一灌混凝土的浇注,由中国侨联援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中铁二局总承包施工的北川中学灾后重建工程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北川中学灾后重建项目是"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的标志性工程,是四川省灾后重建的一个重点项目,也是举世瞩目、汇聚全球华人华侨的爱心工程——重建  相似文献   

9.
《城市环境设计》2012,(4):114-119
项目名称:北川抗震纪念园设计团队:周愷、吴岳、章宁结构设计:黄健项目地点:四川北川占地面积:121185m^2设计时间:2009-2010年摄影:魏刚"5·12"汶川特大地震将中国唯一羌族自治县北川的县城夷为平地,遇难人员逾2万,经济遭受巨大损失。地震使北川老县城变为废墟,北川成为唯一异城重建县城。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陕西略阳造成重大伤亡和巨大损失,略阳县政府结合灾后实际情况制定了略阳县灾后重建项目规划方案,已由汉中市被府审批通过。 为适应略阳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需要,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经济社会秩序,根据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要求,略阳县政府组织编制了此次《5.12地震灾后略阳县城及新区恢复重建规划》。在本次规划内容中细化了恢复期的内容,并结合现状和需求与远期规划相结合。与此同时补充、完善了防灾体系规划。  相似文献   

11.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3):142-142
“5.12”地震给北川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同时,也留下了灾难的象征和人类面对灾难书写的无惧无畏的史实。北川县城几乎囊括了地震和地震次生灾害的全部特征。因此,北川县城遗址对于地震学、抗震建筑设计等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有非常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程四川省省道302线任家坪至禹里段(北川)唐家山隧道塌方处理为工程背景,分析了强地震后松散岩体的特点,运用普氏自然平衡拱理论分析了隧道塌方机理并预测了塌方范围,采用地质雷达探测了空洞大小。基于探测结果,进行了塌方处理方案设计。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复杂性、急迫性和时效性特点,结合对灾后重建规划中的典型案例—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总体规划的探讨,提出了突出重点、务实性和实验性的规划编制技术路线,面向尽快启动新县城的建设,强调实现6个结合。  相似文献   

14.
2018年5月26-27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了主题为"为了人民的幸福美好家园—灾后重建学术回顾"研讨会,期望走过了10年的汶川灾后重建,能够为各类自然灾害地区的恢复重建和发展提升,为雄安新区等样板城市的建设工作,分享讨论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原建设部副部长、时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在主旨发言中说,地震一发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就建设问题迅速与中国建筑学会沟通,作为理事长在第一时间明确表示,要带领学会全力以赴参与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宋部长指出,灾后的恢复重建是一种特殊的建设活动,今天我们面对生机勃勃、富有特色的北川新县城,共同认识、全面梳理、认真总结北川重建工作的作法和经验,同样也是一种社会责任和职业担当;北川模式不仅适用于灾后重建,对于其他新城区以及老城的更新改造都有借鉴意义。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时任北川新县城规划工作前线指挥部指挥长李晓江感慨万千,他在主旨发言中简单地回顾了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的工作模式,并特别强调灾后重建最为特殊的一点,就是它有非常清晰的服务对象,而且这个对象是一个遭受了巨大灾难的群体,这是和其他所有规划建设最大的不同;由此激发出来的复杂的感情,使得这种倾情的创作有了成功的基础。他提出未来城市规划应秉持对社会、经济、文化和可持续这4个维度的关注,社会和专业机构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总结提高减灾、防灾、应急和重建的体制机制方法,使整个国家在灾难中走向成熟。崔愷院士的主旨发言从回忆开始,他说北川新县城的建设一晃已经过去10年了,今天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值!说到感悟,崔院士提出了善意、理想、智慧3个关键词。他指出,在抗震救灾这个紧急而压力巨大的任务面前,能建成现在这种理想的人居环境,避免了各种常见的城市病,就是因为在大灾之后的特殊情况下,所有人对这个城市的建设都充满了善意;北川新县城建设也赋予了规划师和建筑师反思中国城市问题、实践职业理想的机会,将出于善意和责任感而迸发出的巨大智慧应用到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精心打造出了一个趋于完美的新城市。崔院士认为北川新县城建设是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转折点,在规划层面上它实践了规划机制和理念上的创新,在建筑设计层面上对地域建筑、绿色建筑、文化自信等方面不仅有思考更有了尝试,这些都对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未来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建筑创作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最后,崔院士表示作为建筑师很愿意继续长久地为北川服务,未来北川在城市生活治理和产业策划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希望北川能继续良好地发展并越来越有活力,这里的人民能够过上真正幸福的生活。北川新县城是"5·12汶川地震"后唯一因地震和地质原因而异地重建的县城,重建工作在不到3年的时间内完成,不仅实现了一座功能齐全、温馨宜居、并具有羌族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新城,同时也是对城市发展和规划设计理念的一次全面探索和实践。在地震10年之后,用更加平静、理性的态度对北川新县城灾后重建的工作模式和规划设计理念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对城乡规划建设行业灾后重建和新城建设的能力提升,对中国未来城市规划设计及发展模式的探索和思考无疑会有所启发。为此,会议期间,本刊主编崔愷院士特别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川新县城规划工作前线指挥部指挥长李晓江、副指挥长朱子瑜作了深入对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6月19日,在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认为,灾后重建城市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人口控制在2万-10万人。我国以密集型城市为主的城市化模式,更容易放大各类灾害效应。他举汶川地震为例,“汶川地震中死亡人数已近7万人,其中大多数死亡在城镇。”汶川大地震后的北川县城,原有城镇人口2万人,死亡8000人,失踪4000人;农村人口12万人,死亡失踪人口2000多人。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4):75-77
将身体感的讨论置于灾后重建的语境中,关注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整体搬迁的北川县城。地震和灾后重建给当地人的生活造成了时空上的断裂,试图以人的身体的多重感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新北川县城羌族萨朗舞蹈活动的考察,讨论少数民族歌舞如何作用于身体感的塑造和地方感的生产。从而展示人们在地震之后的"新"生活中如何基于身体的视觉、听觉、动觉和触觉来适应灾难所造成的空间转换,以及伴随而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在这个过程中地方主体又如何在参与性的感受中将生活重新纳入轨道。  相似文献   

17.
《城建档案》2009,(1):5-13
回首2008,“5.12”汶川大地震是年度最受关注的大事件,在新旧交替之际本期“声音”特别发出《震后城建档案在思考》,从城建档案的专业视角重新审视此次事件。汶川地震共造成约14000多栋房屋倒塌,其中震中汶川、北川、青山三县城95%以上的建筑倒塌,给灾区造成了重大损失,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影响。地震对灾区人民生产、生活、城市建设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各种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等管线中断,在灾后重建中作为记录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城建档案如何在灾后重建中发挥其自身优势,利用丰富的馆藏档案为灾区重建工作提供高效服务,积极投身入抗灾减灾的斗争中,为夺取这场艰巨斗争的胜利作出自己的贡献,以及今后如何更有效的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每一个兰台人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四川"5.12地震"后该地区房屋的受损情况,对房屋损坏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维修加固方法,最后从设计、施工等方面提出了灾后修复及重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张莉  李万勇 《四川建筑》2010,30(3):32-34
旨在对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时期广大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进行初步探讨。根据农村受灾地区的特点,对农村居民生活、生产设施与生活方式的恢复重建提出相应的模式与措施。以崇州市为例,针对"5.12"汶川大地震给崇州市造成的生活和生产设施的破坏,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目标,对全市各乡镇灾损情况、产业结构与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根据全市地质情况的评价结果,提出了人口及产业的发展策略与用地原则。  相似文献   

20.
江毅  黄军 《江西建材》2014,(8):14-15
文章介绍地震灾后重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对建筑多样性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并以北川新县城农贸市场工程为例,具体分析和阐述了灾后重建项目建筑多样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