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松 《通信世界》2004,(17):33-33
2004年2月24日,在法国戛纳举行的3GSM全球大会上,GSM协会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张立贵总经理颁发了“GSM协会主席奖”,这是GSM协会对为GSM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公司授予的最高级别的年度奖项。此奖项证明了中国移动在全球移动通信产业中的重要性以及为全球GSM用户突破10亿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2月14日,在巴塞罗那举行的GSMA移动通信世界大会上,GSM协会向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特别颁发了“GSM协会主席奖”。该奖项设立于1995年,是GSM协会对为全球移动通信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授予的最高级别奖项。  相似文献   

3.
移动通信是近几年通信各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据全球GSM运营商联盟统计,2003年底GSM用户已达到9.7亿,其中新增用户1.8亿,共占全球新增用户的80%。又据移动通信的另一组织CDMA发展组织(CDG)宣布,2003年全球CDMA新增用户4200多万,增长率达29%,用户总量突破1.88亿。  相似文献   

4.
移动通信是近几年通信各领域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据全球GSM运营商联盟统计,2003年底GSM用户已达到9.7亿,其中新增用户1.8亿,共占全球新增用户的80%。又据移动通信的另一组织CDMA发展组织(CDG)宣布,2003年全球CDMA新增用户4200多万,增长率达29%,用户总量突破1.88亿。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GSM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史,详细阐述了GSM标准和国际GSM手机认证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1.铁路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GSM-R(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for Railway),是1993年国际铁路联盟(UIC)与欧洲电信标准组织(ETSL)协商提出的欧洲各国下一代铁路无线通信系统,它基于公众网GSM基础和高级语音呼叫业务,增加铁路所需的组呼、广播、多优先级及紧急呼叫业务,使铁路多种业务在GSM—R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  相似文献   

7.
简述GSM移动通信系统与移动电话性能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简介我国自1987年开通模拟制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以来,移动电话(俗称“手机”)用户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尤其在1994年开通数字制式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后,现有手机用户数已超过2.5亿,其中大部分是GSM手机用户。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GlobalSystemforMobilCommunication)是由欧洲电信联盟研制的一种数字蜂窝移动通信制式。作为一种国际公共标准,目前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已采用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标准,因此在系统覆盖的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用户可以携带自己的GSM信息卡———SIM(SubscriberIdentityModule)卡使用手机。GSM通信系…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记者 古松)在法国戛纳举行的3GSM全球大会上,GSM协会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总经理张立贵颁发了“GSM协会主席奖”,这是GSM协会对为GSM的发展和繁荣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公司授予的最高级别的年度奖项。此奖项证明了中国移动在全球移动通信产业中的重要性以及为全球GSM用户突破10亿作出的巨大贡献。张立贵表示:“这个荣誉应该属于中国移动的全体员工和广大客户,因为所有的成绩是全体员工几年来努力拼搏的结果,是广大客户对我们公司无比信赖和支持的结果。我们非常感谢GSM协会在标准化、规范化等工作方面给我们发展打下的良…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GSM-R的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玲玲  钟章队 《世界电信》2003,16(11):12-15
国际铁路联盟(UIC)为满足欧洲21世纪铁路一体化进程推荐了欧洲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系统——GSM—R(GSM Railway)。其基本特性已在欧洲铁路移动无线系统(MORANE)试验中得到验证。介绍了GSM—R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国内外GSM—R研宽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前3G业务在全球的发展情况 从全球移动通信发展来看,这两年呈现更加高速的增长态势,到2006年9月份,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己突破26亿,其中今年1~ 9月份就有4.77亿新移动用户产生。在全球26亿移动通信用户中,第二代移动通信仍然占主导地位,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市场中,GSM是快速增长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  相似文献   

11.
数据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是当今信息技术领域十分活跃的两个方向。数据通信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直接导致了电信网、计算机网、电视网三网的融合和信息产业结构的改组。另一方面,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中,GSM无疑是最为成功的,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同时这种趋势还在继续。GSM无线数据业务是数据通信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结合。GSM无线数据业务使得人们不受空间、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使人们可以在移动中收发E-mail、访问Intern…  相似文献   

12.
乐宁 《通信世界》2006,(13A):32-34
从模拟网到数字网,从GSM到CDMA,移动通信事业在中国发展已近20个春秋。近20年来,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规模从小到大,竞争从无到有,用户数量与日俱增。本期“特别报道”将与您共同来回顾中国移动通信的历史,思考移动通信发展的未来。[编按]  相似文献   

13.
2001年6月21日,中兴通讯与重庆移动在重庆丽苑大酒店举行了重庆市GSM六期工程建设签字仪式,中兴 ZXG10 GSM基站设备将为重庆地区提供优质移动通信服务,这是国产 GSM移动设备在国内应用的最大合同之一。中兴通讯移动事业部总经理叶卫民、重庆移动公司总经理沈长富出席了签字仪式。 包括 GSM产品在内的移动通信是中兴通讯目前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中兴 ZXG10 GSM移动通信系统自1999年6月获得信息产业部电信设备入网证以来,已先后在四川、吉林、安徽、河北、青海、江西、  相似文献   

14.
目前3G业务在全球的发展情况 从全球移动通信发展来看,这两年呈现更加高速的增长态势,到2006年9月份,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已突破26亿,其中今年1~9月份就有4.77亿新移动用户产生。在全球26亿移动通信用户中,第二代移动通信仍然占主导地位,在第二代移动通信市场中,GSM是快速增长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超过了80%。CDMA近几年发展比较平稳,从总体来讲,都在14%左右。  相似文献   

15.
项目简介: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技术领域:G&C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领域是在移动通信运营行业。其主要目的是综合利用GSM和CDMA两网的资源,做到两网的优势互补,满足移动运营商向用户提供不同制式网络漫游的需求。主要内容:G&C双模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个能够支持CD-MA、GSM两种制式移动网络之间用户互相漫游的一个全新的技术和系统。系统满足以下几方面的市场需求:GSM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CDMA网或GSM网的服务,即GSM用户可以使用CDMA网络的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CDMA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GSM网或CD…  相似文献   

16.
在GSM方面,国外企业先入为主,抢占了我国绝大部分市场。国内很多厂商虽然已具备了自主开发GSM移动通信设备的能力,却很难在短期内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随着CDMA技术的成熟和发展,CDMA为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厂商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1月12日,TD-SCDMA产业联盟应GSM协会邀请,携产业链各企业集体亮相2007(澳门)GSMA移动通信亚洲大会,并成功举办TD- SCDMA研讨会。本次GSMA移动通信亚洲大会由GSM协会主办,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印度Bharti Airtel公  相似文献   

18.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近年来在全球移动通信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目前,GSM网络已遍布全球,拥有近300个运营者,用户数更是在今年7月超过了1亿,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MoU组织-一个主要由运营者组成的民间组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电信网技术》2008,(2):57-57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UT斯达康公司研发生产的“GSM/CDMA双网双通终端”荣获二等奖。该技术创新性地解决了用户在G网和C网之间自由切换、号码保留等难题,真正实现了“一机在手,全球畅行”的国际漫游,标志着移动通信由单一通信进入到GSM,CDMA两网合一的新时代。获得这项国家级别奖项荣誉的UT斯达康公司,在手机终端领域的领先技术和不断创新,使之成为手机领域的重要厂商。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为了支持联通GSM数字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规范联通公司经营GSM数字移动通信业务的管理,促进移动通信市场的有序竞争,信息产业部出台新政策,改变原邮电部对联通公司经营GSM业务按城市审批的办法,对联通公司核发允许在全国范围经营GSM业务的经营许可证。同时,还同意联通公司推广“一个GSM覆盖多个本地网的技术方案”。以上两条政策的出台,是信息产业部按照国务院要求公平公正、简化手续、加强指导、提高效率的原则,采取的实际步骤。它将为联通公司GSM网在全国范围的建设、运营及与公用主网的互联互通起到积极的作用。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