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诗歌创作中,意象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诗人往往通过生动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赋予浓缩的意象深层的文化涵义,因此,意象的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理论,本文运用接受美学探析诗歌翻译中的意象翻译,同时赏析了许渊冲先生英译的《满江红》以及他在处理意象时的技巧。  相似文献   

2.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策略,试图从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比分析《水浒传》沙译本和杰译本两个版本前70回中的习语的英译,透析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在翻译他国文化时所采用的方法和策略;进一步阐述翻译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诗歌翻译中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问题是人们讨论的焦点。文章通过比较《天净沙.秋思》这首广为传诵的元曲作品的四种英译,以此说明诗歌翻译中存在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4.
成功的诗歌翻译在于成功的格式塔意象再造。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歌翻译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格式塔意象的心理实现,即理解原诗;二是格式塔意象的文字实现,即再造译诗。通过对李商隐《夜雨寄北》四个译文格式塔意象的再现和重组上得失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性"、"异质同构性"及"闭合性"原则对于诗歌翻译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是英美文坛上的奇葩,开创了现代诗歌的新一代诗风。艾略特的诗歌意象丰富而复杂,蕴藏了深刻的当代社会现实、诗人对生命的哲学思想,同时也蕴含了一定程度的玄学宗教观念等文化。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的共同点——意象入手 ,对二者诗学中意象的实质、意象的意义及其诗歌所具的绘画性进行了对比分析 ,认为后者倾向于形式主义的原因在于其与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艺术构思及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考察唐诗英译,翻译的方法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形式至上",一类是"意境之上"。实践证明,译事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形式服从并服务于内容。作为译者,只有体会到原作中生动的精神,才能把握原作深层的形式,才能在新的语言中寻找最恰切的传达。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为作家和翻译家的余光中从自身创作和翻译实践出发对文学翻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倡文学翻译时采用变通手段,呼吁“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和意象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不吻而合。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余光中所译诗歌,探讨其如何以变通手段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形意之美,能够为普通译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观照,以许渊冲的英译唐诗《无题》为研究案例,力图重构译诗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探索古诗英译的描写性研究途径。文章认为,描写性研究途径纳入了对翻译过程中文化层面的考察,重视对翻译的文本、过程及功能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利于加强古诗英译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任何语言形式都有触发大规模的认知构建活动的潜能,认知过程中伴随着形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的相互作用,二者密不可分。而视觉化是一种语言表达(概念思维)中的关键成分触发相关场景(形象思维)的认知过程。了解和认识这一认知过程将有利于实现创造性翻译,摆脱语言形式的束缚。而诗歌的形象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强,翻译诗歌时掌握视觉化的技巧必不可少。本文以诗歌翻译来浅析视觉化在翻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不同的文体特征,不同体裁的文本有着不同的语言特征,针对不同文体的文本宜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做到量体裁衣。该文分析了德语诗歌的文体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对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文化的普遍性和民族规约性决定了文化意象的共性和特性,文化意象在翻译中有不同的生成方式:归化、异化、描写翻译、减译法和功能翻译等。  相似文献   

13.
翻译中常提及的"距离"有两种,译者对翻译对象的审美距离以及原作和译作间的客观距离。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移情活动并适当使用补偿手段来调整审美距离以缩短原作与译作间距离。对原作与译作间审美距离和客观距离的正确把握及调整有助于对原作的翻译和对译作的赏析。  相似文献   

14.
唐诗在句法方面省略现象非常多见。唐诗中的省略大致有如下几种形式省略平行语,使用名词仂语,使用关系语,使用紧缩句等。由于汉语语词组合灵活自由,行文重意合,偏流散,而英文句子结构严谨,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汉语中省略的词句,在英译文中必须采取一定弥补措施,才不至于造成漏译误译。  相似文献   

15.
节奏在诗歌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尤金·奈达博士提出的功能等效为理论依据,用实例来证明诗歌翻译中实现节奏等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阐明诗歌翻译与鉴赏中“节奏等效”原则。只有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诗中的节奏美—也就是实现“节奏等效”才能更好地再现原作,并实现功能等效。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中国古诗翻译的最佳策略与方法,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以西方翻译学家韦利对中国古诗的翻译为实例,从目的论的三法则来分析翻译策略与方法的运用,提出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的运用都是由翻译目的所决定。值得其他中国古诗译者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从目的论角度对许渊冲教授的中国古诗翻译理论与实践做出分析,以说明翻译目的在其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不容置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诗词语言精炼,修辞巧妙,富有音乐美和形式美。古诗中修辞的运用,既非外界压力所迫,亦非个人刻意所求,它是诗词作家思维方式和情感表现习惯的自然反映。本文挑选了几种有特色的修辞手法,比较并分析前人对这些修辞的翻译策略,以期能对今后的古诗词译介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古诗英译涉及古代汉语和英语两种差别迥异的语言文化,是各种翻译理论的试金石.汉语古诗音、形、意密切结合,尤其适合诗意的传达,其“意合”特征决定了诗歌解读的多元性,而这恰恰是诗歌的区别性特征之一.译者需要力求避免对古诗的单一性解读,用英语的形合特征取代汉语的意合特征,或者一味移植汉语的意合特征;应该采取创造性的翻译策略,适度倾向原文意合特征,激发译文读者对原诗的多重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