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电化学方法对304不锈钢表面着黑色工艺作了研究。在低温溶液中对不锈钢进行阳极处理,使其表面获得了黑色膜层,并对着色工艺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条件优化可以在不锈钢表面获得均匀致密的结合良好的黑色膜层,溶液中成膜物质的浓度对膜层的附着力、耐磨性有较大的影响。文中对该方法的着色机理作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不锈钢着色工艺--常规脉冲伏安法着黑色,即在无铬的硼酸缓冲液中,通过加入添加剂(自配)降低着色温度,进行电化学着色.测试了着色样品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采用扫描探针显微镜(SPM)观测了着色膜封膜前后的形貌.结果表明,常规脉冲伏安法着色工艺是一种低温、无铬的不锈钢着色的新型环保工艺,所得到的不锈钢着色膜光亮美观、呈黑色,同时具有优良的耐磨性和耐热性.  相似文献   

3.
张长松  周丽敏  阎冬  侯绍刚  王书红  武卫明 《表面技术》2022,51(12):217-224, 254
目的 调整316L不锈钢表面组成结构,改善表面性能,获得表面着黑色最佳电化学工艺条件。方法 通过电化学方法在除油抛光活化的316L不锈钢表面发生阳极氧化,研究了活化液浓度、阴阳极极板面积比、电解液的硼酸用量、电化学氧化电流密度、终止电压、阳极氧化时间、氧化温度对着色膜颜色效果、结合力、重现性的影响;研究了着黑色不锈钢与未着色不锈钢在酸碱盐水溶液体系中的表面腐蚀性能;探讨了着色条件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及着色机理。结果 磷酸活化液浓度对着色效果影响显著,浓度越高活化的不锈钢板着黑色越纯正,但膜层结合性变差;着色液组成决定着着色膜颜色变化的范围。着色时间是影响着色膜颜色的主要因素,随着色时间的延长,膜层颜色呈现青、黄、红、黑变化。温度是影响着色膜层与不锈钢基材结合紧密程度的主要因素,25 ℃下形成的膜层与基体的结合最为紧密;电极阴阳极面积比是影响着色膜均匀程度的主要因素,阴阳极面积比为1∶1时,着色膜的一致性最好。结论 获得了316L不锈钢着纯正黑色膜层的最佳条件,磷酸活化液浓度为1.5 mol/L,电解着色液组成为30 g/L K2Cr2O7+20 g/L MnSO4.4H2O +40 g/L (NH4)2SO4 +10 g/L H3BO3,阴阳极板对应面积比为1∶1,着色温度为25 ℃,着色电压为2~4 V,阳极电流密度(DA)为0.20 A/dm2,阳极氧化时间为720 s。着黑色不锈钢膜层腐蚀性研究表明在含氯离子的中性水溶液环境中耐腐蚀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魏军胜  唐子龙  宋诗哲 《表面技术》2007,36(5):43-45,87
为了改善不锈钢着色过程中高温和重离子的环保和耗能问题,室温下,在无Cr的NaOH溶液中304不锈钢交流调制电位法着色处理工艺,该工艺具有经济环保的特点.获得了稳定的金黄色、黄紫色、紫色、蓝紫色和蓝色膜,着色膜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耐磨性、机械加工性和抗污性.探讨了工艺参数对着色膜耐蚀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着色电压幅值为7.0~8.0V、着色时间为4~7min时,着色膜稳定性和耐蚀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一种厨具用不锈钢的表面化学着色工艺.探讨了硫酸锌用量、温度、时间和封闭方法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该工艺操作温度范围宽,维护简单,具有推广价值.所得的着色膜色泽鲜艳,均匀,耐蚀性、耐磨性、耐热性、耐油污性好,能满足厨具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采用两步法对316不锈钢进行着色处理:先在表面冲击预镀一层镍,然后用钼酸铵进行电化学着色.研究了钼酸铵浓度、电流密度、时间和pH值对着色膜性能的影响,获得最佳工艺条件,所得黑色膜耐磨性好,光亮.采用SEM和电化学性能测试对膜的形貌,成分和耐腐蚀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着色处理后,耐蚀性能明显提高,着色膜呈块状分布,主要成分为MoO2.  相似文献   

7.
不锈钢耐蚀性的优劣与不锈钢表面的钝化膜有关。经电化学钝化处理的不锈钢表面将生成致密、完整的钝化膜,能有效提升其耐蚀性能。笔者从理论上阐述了不锈钢发生腐蚀和表面钝化提高耐蚀性的原理,详细介绍了核电厂不锈钢设备电化学钝化工艺的步骤及其注意事项,为该工艺的应用提供较系统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不锈钢稀土铈转化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锈钢在稀土铈盐中的化学转化成膜工艺,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最佳成膜工艺参数,采用化学点滴试验、阳极极化曲线测试分析和表征了转化膜的耐蚀性能,并用光学显微镜观测了转化膜的表面形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稀土铈在不锈钢表面可形成棕色转化膜,低浓度稀土铈形成黄色的转化膜;转化膜形成使不锈钢的腐蚀电位从未经稀土处理的20 mV提高到稀土处理后的200~1000mV.通过对转化膜表面形貌的观测,得出了膜的耐蚀性随表面光滑程度的提高、颜色的加深而增强.  相似文献   

9.
Gr/6061Al复合材料表面镀覆双层金属,再进行黑色钝化处理,可以获得耐蚀性能及光学性质良好的膜层.成膜工艺包括:前处理→化学镀Ni-P合金→电镀Zn→黑色钝化处理→封孔→吹干.对各步工艺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得出理想的黑色处理膜工艺.SEM测试及表面形貌观察确定此工艺获得的黑色钝化膜具有很好的光学性能,膜层总厚度约30μm左右,XRD测试认为Gr/6061Al复合材料表面镀覆黑变膜层成分主要含有Ag-Zn、CrO3、Ag3N等物质,钝化过程使镀锌层与钝化液中的Ag 化合成合金,黑变膜表面存在少量CrO3.耐蚀性测试结果认定Gr/Al复合材料表面镀覆双层黑色钝化耐蚀膜腐蚀速率减小到裸试样的1/8.  相似文献   

10.
口腔医用不锈钢托槽表面着色及膜层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获得重现良好﹑色彩鲜艳的不锈钢表面色彩和了解不锈钢表面着色膜的成分,采用了电位控制不锈钢表面着色方法;并利用俄歇能谱分析表面膜层成分.研究表明通过利用电位变化曲线能够控制不锈钢表面氧化膜的厚度,使着色工艺易于控制,同时分析了化学着色溶液的温度和浓度﹑着色时间对不锈钢托槽表面颜色的影响,测定了着色过程中的电位变化曲线.俄歇能谱成分分析表明不锈钢表面膜层含有Cr、Fe、S、O等元素.  相似文献   

11.
不锈钢电化学着黑色工艺与成膜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着色法对不锈钢着黑色进行了研究,讨论了钝化处理、着色液组成等因素对着色的影响,测定了着色膜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并根据着色膜的组成、微观结构分析了成膜机理.结果表明:钝化和封闭处理能明显提高着色膜的耐磨性和抗色变性;电化学分析表明在1 mol/L H2SO4溶液、3.5%NaC l溶液和10%NaOH溶液中,着色膜腐蚀电位比不锈钢基体分别正移1130、565和790 mV,且腐蚀电流密度都比相应介质中的小;扫描电镜和能谱结果显示膜层为封闭块状结构,着色膜主要成分是Fe、Cr、Mn等元素,封闭处理能明显减少其裂纹数目.该成膜反应机理为:1)不锈钢基体的溶解形成大量的M e2+;2)金属/溶液界面上的M e2+与Cr3+水解形成合金氧化膜沉积在基体表面上;3)电化学致密过程中4H2MoO4+2SO42-+4H+2(MoO)2SO4+6H2O+6[O]和M e+[O]=M eO反应是着色膜致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黄中艺 《腐蚀与防护》2008,29(2):101-102
研究了轴承不锈钢9Cr18的发黑工艺。将发黑处理后的9Cr18钢轴承增加电解工艺,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轴承的耐蚀性,同时不降低其硬度。扫描电镜和俄歇能谱分析表明,其耐蚀的原因是因为表面膜中的Cr/Fe比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DD—921钢铁常温发黑剂的研制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龙田 《表面技术》1994,23(5):221-223
研究了钢铁常温发黑过程的成膜机理,各组分之间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着重分析了常温发黑的优缺点,工艺控制参数以及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低频方波电流进行不锈钢电解着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贾法龙 《腐蚀与防护》2001,22(3):105-108
研究了用低频方波电流对不锈钢进行电解着色,探讨了电流参数对着色效果的影响,通过记录在施加电流过程中不锈钢试片的响应电位随时间的变化,从而判断发生的可能性,并且设计实验确定了适用的工艺条件,最后制备出各种颜色的不锈钢。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3种奥氏体不锈钢材料的特性,主要旋压工艺参数对旋压成形的影响。在不同工艺参数下,采用三旋轮错距、无中间退火、直接强力冷旋压工艺,对3种奥氏体不锈钢管材料进行反旋压成形,分析了不同参数下奥氏体不锈钢管旋压成形的特点,提出了针对3种奥氏体不锈钢管冷旋压的合理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钢铁件低中温发黑工艺试验。该工艺由低中温磷化加填充着色两工序分槽进行,提高了发黑膜的质量,降低了成本,工艺稳定。  相似文献   

17.
钢铁高耐蚀性化学发黑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一种钢铁表面高耐蚀性的化学发黑工艺,讨论了槽液成份和黑化膜的性能,并用AES电子能谱测定了黑化膜的组成。  相似文献   

18.
Improvement of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capability of a workpiece being processed by the electropolishing (EP)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ce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the EP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performance of the SS 316L stainless steel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uniform and localized intergranular corrosion (IGC) analyses. The IGC is th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ized corrosion in stainless steel.

The workpiece (anode) material was the SS 316L stainless steel. The cathode material under study was platinum. The electrolyte was composed of sulfuric acid, phosphoric acid, glycerin and DI water. The test specimens were all polished before experiment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effect of the bailby layer. Variables of the EP process parameters gap between the electrodes and the process time.

The specimens were analyzed, first, by the surface roughness measurement. Secondly, they were observed under the optical microscope for surface marks and defects. It was followed by the linear polarization analysis for the uniform corrosion performance. The electrochemical potentiokinetic repassivation (EPR) test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localized, IGC. Finall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AES)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analyze the metallurg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thickness of the passive film.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P process greatly improved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SS 316L stainless steel.  相似文献   


19.
采用原子吸收光谱结合电化学技术研究了交变电场对304型不锈钢电极表面的溶解和沉积的影响.通过对钝化膜层和溶液中金属离子的含量分析,研究了不同交变电场参数对电极中各金属元素的溶解和沉积.结果表明:电极电化学反应总量随着交变电场频率的升高而减少,随着占空比的增加出现峰值,随着高、低电位的绝对值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对交变电场下电极表面各元素的选择性溶解进行了探讨,并通过电化学测试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00Cr25Ni7Mo3WuCuN双相不锈钢超塑性成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恒温热拉伸装置,对双相不锈钢的超塑性能进行系统的研究,确定了双相不锈钢的超塑成形工艺参数。利用气胀成形的方法进行双相不锈钢的超塑成形试验,经过一道次成形出两种形状比较复杂的制品。试验表明该双相不锈钢材料具有良好的超塑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