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进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是当前构建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迫切要求。从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产业链模式出发,通过产业链优化整合,进而达到完善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之目的,并就如何推进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简讯     
<正>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四次会议召开5月5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4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2014年度贯彻落实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及部际协调小组2015年工作要点。(工信部)  相似文献   

3.
<正>推动军工开放,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是加快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为此,《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提出了加快推动民营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明确要求。党的十八  相似文献   

4.
研究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结构,是当前构建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迫切要求。从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结构性问题出发,以产业链视角剖析了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内在要素结构的科研、生产、服务3个职能域,以及产业链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5.
正4月1日,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第六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2016年工作进展情况和2017年工作要点。部际协调小组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出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发挥陕西省军工优势,做大做强军民结合产业,推动军地经济互动融合发展,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文)精神,加强陕西省西部强省建设,9月22日,第九届中国国际军民结合技术产业博览会(简称“军博会”)在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相似文献   

7.
刊首语     
加强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在发展规划、计划、重大项目和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推动国防科技工业与民用工业基础融合发展,是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 37号)提出的明确要求.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是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要突出科研合作的源头作用,拓展融合渠道;发挥项目合作的牵引作用,加深融合程度;依托园区合作的支撑作用,提升融合层次;重视制度创新的保障作用,推动持续融合。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经过调整、改革和发展等阶段,完成了由主要依赖军品发展向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战略性转变,民口单位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范围不断扩大,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军民结合产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积极发展并壮大军民结合产业,已成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精神,鼓励和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加快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服务年行动计划,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中小企业司联合湖北省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湖北省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于2013年12月19~20日在湖北组织开展了“民用企业参与国防建设政策法规试点培训交流”活动,增进了民营企业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规律的了解,为探索优势民营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的有效模式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鼓励并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军品市场,可以增加军品市场竞争,有利于军队获得价格低廉、技术先进、性能优良的武器装备,对实现"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军品市场准入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军品市场准入制度的现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要求,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并印发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意见》贯彻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新思路和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较为健全的军民融合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军工与民口资源的互动共享基本实现,先进军用技术在民用领域的转化和应用比例大幅提高,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取得新进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提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民用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简称“民参军”。这里的“民用企业”是指经济社会中所有从事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所需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生产或销售的企业和事业单位,不仅包括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以外的民用企业,也包括国防系统各级法人单位投资成立的全资或控股的民用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民参军对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鼓励民参军的政策法规,大大促进了我国民参军的发展进程,但是,我国民参军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军工技术转化应用工作。200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路子研究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强调:"要进一步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参观第二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成果展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  相似文献   

15.
军民融合发展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十分重视的问题。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特别是“十二五”时期以来,以《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简称“37号文”)的出台为标志,我国军民融合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梳理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分析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现状,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军民融合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0年l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极大地鼓舞了民企“参军”的积极性,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里程碑。近3年来,我国军民融合工作取得了较好进展,但军民供需信息不对称、民企“参军”程序繁锁,军民技术双向转移不畅、军民基础资源不能共享等问题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研究提出以下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十项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刊首语     
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和应用是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基石,也是实现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基础融合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如何搞好技术的双向转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当前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工作的逐步推进,我国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目前,除原有军工企事业单位外,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也已逐步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领域,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民口企事业单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建设的范围日益扩大,程度逐步加深。这些活动泛称为“民参军”。中央军委、国务院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非常重视,引导或鼓励民营企业“参军”的各类规章制度陆续出台,如《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指南》等,这些政策为民营企业“参军”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民营企业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保障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相似文献   

19.
建立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是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必然要求。从打破行业壁垒、统一军民标准、搭建互动平台、完善运行机制4个方面对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军民融合式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理论研究对于推进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分析了构建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意义,提出了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概念及构成,给出了深入研究军民融合式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需重点关注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