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酶解制备微孔木薯淀粉,研究了加酶量、反应温度、pH值、时间等因素对微孔淀粉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制备微孔木薯淀粉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1%,酶配比(α-淀粉酶:糖化酶)1:2,反应温度55℃,pH值5.5,反应时间16h,所得微孔淀粉的水解率为55.71%,吸油率为92.18%,并借助于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品的显微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2.
大米微孔淀粉的酶法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水解率为指标,研究仅一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水解大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最佳工艺条件:α-淀粉酶:糖化酶=1:3,酶用量2.0%,反应时间20h,反应温度42℃,pH值4.2.吸水率和吸油率测试对酶解前后的大米淀粉进行性质分析表明,微孔淀粉吸水、吸油能力明显大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3.
以水解率为指标,研究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水解绿豆淀粉制备微孔淀粉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最佳工艺条件:α-淀粉酶:糖化酶=1:3,酶用量2.0%,时间20 h,温度42℃,pH4.2。经吸水、吸油率测试,对酶解前后绿豆淀粉进行性质分析表明,微孔淀粉吸水、吸油能力明显大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4.
研究木薯微孔淀粉复合酶法的制备工艺,以吸油性能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正交试验,研究淀粉乳浓度、复合酶用量、复合酶的配比、反应体系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油性能的影响.复合酶法生产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底物浓度60%,酶用量2.5%,α-淀粉酶和糖化酶酶活力配比为1:5,pH为6.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7 h,所得木薯微孔淀粉的吸油率和比表面积比原淀粉分别提高了53%和54%.  相似文献   

5.
酶法制备多孔玉米淀粉及其显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聂丽红  罗志刚  王颖  罗发兴 《现代食品科技》2009,25(12):1427-1430,1426
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双酶协同制备多孔玉米淀粉,研究了加酶量、反应温度、pH值、时间等因素对多孔淀粉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制备多孔玉米淀粉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1%以淀粉干基计),酶配比(α-淀粉酶:糖化酶)1:2,反应温度55℃,pH 5.0,反应时间16 h,所得多孔淀粉的水解率为53.45%,吸油率为98.48%,并借助于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品的显微结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复合酶法制备多孔淀粉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水解法,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制备具有较高吸油率的多孔淀粉,研究了复合酶的作用条件对多孔淀粉吸油率和得率的影响,通过测定多孔淀粉的吸油率及扫描电镜分析,对多孔淀粉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α-淀粉酶在50℃、pH 6.0、水解14 h后,再在pH 4.0、50℃加入糖化酶水解14 h,α-淀粉酶和糖化酶配比为1:2,总酶量为2%时,制得多孔淀粉的吸油率56.62%、得率88.79%.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淀粉颗粒表面小孔分布均匀,孔径适中,孔较深.  相似文献   

7.
甘薯微孔淀粉制备技术及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淀粉糖化酶、α-淀粉酶、普鲁兰酶水解甘薯淀粉制备一种具有吸附功能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淀粉糖化酶对生甘薯淀粉作用力最强;淀粉糖化酶水解制备甘薯微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45℃,pH值4,酶用量为1%,时间24小时,水解率为51.52%。微孔淀粉对色素、水溶性维生素、油脂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明显提高微孔淀粉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马铃薯为实验材料制备微孔淀粉,考察复合酶添加量及复合酶中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pH对微孔淀粉吸油率、吸水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0.85%、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比例1∶2,温度50℃,反应时间12h,pH 4.15,此条件下微孔马铃薯淀粉得率为61.39%,淀粉的吸油率为66.85%。回归模型吸油率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接近,表明响应面法对马铃薯微孔淀粉制备工艺的优化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复合酶法制备葛根多孔淀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慧娟  黄赣辉 《食品科学》2011,32(18):91-94
使用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制备葛根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多孔淀粉吸油率进行考察,研究其品质特性随加酶量、酶配比、pH值、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等变化的规律。并由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当加酶量0.6%、酶解时间12h、pH5.0、酶解温度50℃、酶质量比(糖化酶:α-淀粉酶)3:1时吸油率最高(60%),且成孔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α-淀粉酶制备微孔淀粉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α-淀粉酶对玉米淀粉进行部分降解制备微孔淀粉, 通过对淀粉得率、比容积和吸油率的考察和扫描电镜观 察,研究微孔淀粉质量随不同酶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变化 规律,并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微孔淀粉的温度、pH和 钙离子浓度等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12.
多孔淀粉制备原料有玉米淀粉、木薯淀粉、马铃薯淀粉等,在制备过程中,淀粉原料某些性质变化对多孔淀粉性质有一定影响,不同原料、或同一原料不同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多孔淀粉形成;有效预处理方法对改变淀粉原料性质,提高多孔淀粉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多孔淀粉性质十分重要。该文对淀粉不同处理方式对多孔淀粉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通过酸解醚化复合变性方法制备了羧甲基酸解淀粉(CMAS),探讨了水分含量、氯乙酸用量、氢氧化钠用量、温度、时间对取代度(DS)和反应效率(RE)的影响,对产物进行了FTIR、XRD、SEM、TG分析,研究了其黏度与pH和盐质量分数的关系。结果发现,在nNaOH/nAGU=2.835,nMCA/nAGU=1.39,V水/V乙醇=0.11,温度为50℃,时间为3h的条件下,羧甲基酸解淀粉的取代度达到0.8052,反应效率为57.92%,颗粒大小在5~10μm;黏度随pH的下降而降低,随NaCl质量分数的升高而下降,达到0.6%时溶液黏度下降到4.37 mPa.s,下降了46.31%。  相似文献   

14.
不同淀粉具有不同性能,大部分情况下原淀粉溶液不太稳定,对各类淀粉进行变性反应可 得到所需特性,从而满足生产要求,有时甚至需要双变性才能满足特殊要求;该文介绍双变性淀粉 制备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淀粉微球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综述淀粉微球特点、典型合成方法、作用机制及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6.
变性淀粉在我国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该文介绍变性淀粉种类及其在工业中应用情况,概述变性淀粉在国内研究现状并分析变性淀粉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根据淀粉糖的生产工艺,对比研究木薯淀粉及玉米淀粉对淀粉糖浆质量及生产成本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淀粉作为生产淀粉糖浆的原料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淀粉糊化及其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淀粉糊在食品工业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淀粉糊性质直接影响食品品质。该文介绍淀粉糊化特性及其检测方法,详述各种检测方法在淀粉糊中应用实例,并指出其中优缺点;提出今后淀粉糊检测方法发展方向,为淀粉糊在食品工业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预糊化淀粉制备、性质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糊化淀粉是一种物理变性淀粉,具有冷水可溶、保水性强等特点,用途广泛。该文综述预糊化淀粉原料、制备方法和性质,并介绍预糊化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应用,为食品用预糊化淀粉开发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羟丙基木薯淀粉为原料与正磷酸盐反应,采用超声波法工艺制备羟丙基木薯磷酸酯淀粉,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和X–衍射等手段对酯化反应后产物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作用下酯化反应在羟丙基木薯淀粉脱水葡萄糖单元羟基上引入磷酸基团,其引入破坏淀粉分子内氢键,导致淀粉分子结晶区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