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包儿饭”又名“吃包儿”、“吃包儿饭”,满语叫做“乏克”,是满族的传统食俗。吃包儿饭是将煮熟的米饭,同炒熟的菜肴放在一起,再配以葱酱,然后用洗净的菜叶包起来,双手捧而食之。提起吃包儿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据说当年慈禧太后就很爱吃包儿饭。一次,她吃包儿饭时一高兴,便赏给旁边的太监一包,那太监谢过恩吃了。慈禧问他好不好吃,太监忙恭恭敬敬地跪奏道:“回老佛爷,好吃!”慈禧又赏他一包,太监忙又吃了。太后又问好不好吃,太监只得又说好吃。于是太后再赏他一包。这时太监已经吃饱了,可太后赏饭又不敢不吃,如果不吃,那就是抗旨不…  相似文献   

2.
秃秃麻失的“秃秃” 爱国将领杨虎臣是陕西人,当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时,他情不自禁地对夫人说:“快给我买顶新草帽,我要吃顿家乡饭,再买些酒菜,好好庆祝庆祝。”奇怪,吃家乡饭跟新草帽有何关系?原来他的家乡在蒲城,那儿的家乡饭叫麻食。  相似文献   

3.
网上趣闻     
美食佳话“美食丑行” 北京的文化圈里流传着一些关于漫画家丁聪与出版家范用的美食佳话,说他们如何“臭味相投”,既是“书香佳偶”,又是“狗肉朋友”。 相传50年代,丁聪那时已经养成了把工资交“家长”(朋友们都知道他的“家长”就是他的爱妻)的好习惯,可每次发了工资,总要先叫上范用出去大吃一顿再上交。那时也没有什么好吃的,无非是叫点肉,叫点米饭,可他们两个吃得争先恐后,钱不知道谁出得多,但饭和肉谁都不愿少吃一口。朋友们问及此事,他们两人无不以此“攻击”对方,说对方没出息,钱出得少。朋友们都看笑话,只当是两…  相似文献   

4.
邓辉林 《美食》2009,(4):26-26
“饭可以乱吃,但话不能乱说。熟归熟,你乱说话我一样可以告你。”港片中的这串经典台词我们耳熟能详。品咂这句话,再朝我们的饭桌望去,心头难免瓦凉瓦凉。什么时候,我们开始远离了“饭可以乱吃”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5.
客家席袋饭     
参加工作后长期吃用铝制饭盒蒸的饭,我总觉得嚼不出什么滋味来,因而常常使我想起儿时在家乡最爱吃的“席袋饭”。 我的家乡是客家祖地福建宁化的一个山青水秀的小山村。儿时的我常跟着父亲出门“打担”,上山砍柴,下田割稻,总要带上母亲亲手给我们做的精巧、玲珑的“席袋饭”。吃了香气扑鼻的“席袋饭”,耐饥经饿,翻山越岭腿肚子也不转筋,干起活来有力气。 客家主食是稻米饭,其制作方法主要有“捞饭”、“洒饭”、“活饭”等。“洒饭”即客家“席袋饭”,就是用席草编织的袋状饭包,家乡人叫“饭  相似文献   

6.
病号饭     
知己 《食品与生活》2006,(10):25-25
在下老来无聊,吃了干饭没事做,成天的遐想联翩,脑子像加足润滑油的风车转个不停,忽然转到近70年前那哀鸿遍野、战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那时我和几个同学从浙江碧湖流亡到四川重庆,在一个学校借读,这里一日三餐吃的全是混有砂石的美国救济米,用它烧成的饭,同学们戏称“八宝饭”。这饭听来迷人,吃在嘴里稀里砂拉,甚至会嗑坏牙齿;吃进肚皮,钻进胃里,胀鼓鼓地就是那么不舒服;特别对身患病痛的“病号”,简直没法下咽。于是好心的厨工动了恻隐之心,出了一个烧“病号饭”的主意,就是将每餐分配多余的飘着油花的蔬菜,倒入饭中,再加水和盐将饭煮软,…  相似文献   

7.
廖锡祥 《烹调知识》2003,(11):17-17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妇女讲究产后补身。她们用以补身的食品既美味可口,又营养滋补。 五更饭 是珠三角农家传统的早饭,由主妇起五更煲制,故名。饭滚(沸)近熟时,把菜料均匀地放于饭面上焗熟,便成五更饭。它制作简便,好吃有益,可充饥御寒。民谣云:“为吃五更饭,不怕五更寒;吃了五更饭,可抵一日寒。”不久前,《羊城晚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平民补品‘五更饭’”的文章,作者忆述了在“走日本”时靠吃油盐五更饭战胜疟疾,养好  相似文献   

8.
我平时绝不会一天吃七八次饭,但是这次我到马来西亚的首都吉隆坡去,由于时间的限制却不得不让胃作出点牺牲。熟悉吉隆坡的朋友给我一张菜单,单上所列是他认为我必须品尝的许多马来西亚菜肴。对于美味佳肴,我总是胃口奇佳,甚至有点贪得无厌,因此我就按单上所列品种,尽量一一尝试,大饱  相似文献   

9.
《上海调味品》2012,(3):23-23
很多人吃煲仔饭最喜欢的是那层脆脆的饭焦,饭焦好不好视乎火候控制,需要经验和时间磨练才能得心应手;首先要以匿火煮,让饭和材料慢慢熟透,然后再将饭煮至“过火”,到蒸气和烟差不多过了火位的时候就要收,否则就会真的焦了。最好的饭焦是呈金黄并带点啡目色,口感脆脆的。  相似文献   

10.
楼望皓 《饮食科学》2001,(11):47-47
“拉条子”是一种面食,对新疆的各民族群众来说,几乎是人人都喜爱的“家乡饭”。维吾尔族和回族的妇女是做“拉条子”的能手。在新疆天山南北的民族风味的餐馆里,都可以吃到这种饭,特别是到了南疆。这种饭极为普及,有人说,吃一桌上千元的宴席,还不如吃一碗拉条子过瘾。可见拉条子多么深受新疆人的欢迎。  相似文献   

11.
在线互动     
《中外食品工业》2013,(12):92-93
都说人多饭好做,人少饭难做——做得太复杂吧,最后就一个人吃实在有些浪费;凑合吃一顿吧,好像又太委屈自己的胃。如果你是一个人吃饭,你会给自己做什么,既不会太麻烦又能吃得像样呢?  相似文献   

12.
一举多益的乌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 ,苏、浙、皖一带民间有吃“乌饭”的古老习俗。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在《本草纲目》中说 :“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乌饭是一种用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又称南烛树)的树叶 ,榨汁浸米而成的饭食。又唤作糯饭、青糯饭等。吃乌饭的由来众说纷纭。一说是起于佛门。据《神隐》说 :“西域有神名曰佛 ,佛生日以黑黍饭不落角祀之 ,中国奉教者 ,率相效仿”。因农历四月初八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生日 ,故而把吃乌饭的日子固定在这一天 ,此说在苏州流传极盛。在过去 ,每到农历四月初八 ,苏州人家都要煮乌饭供佛。民国初年编修的《乌县志》记…  相似文献   

13.
正吃轮均饭,是家乡浙江农村赡养老人的习俗。大凡一个家庭到了分家——女儿出嫁,儿子自立门户,于是这户人家的老人开始吃轮均饭了。所谓吃轮均饭,就是老人的饮食和生活起居,由子女轮流供养照顾。民谚说:"轮均饭吃得有滋有味,后半生过得幸福快乐。"不过,要使老人吃轮均饭吃得有滋有味,得有贤慧的好媳妇。我的祖母58岁那年祖父逝世后就开始吃轮均饭了。我母亲是个旧式妇女,识字不多,但很有见解。她说:  相似文献   

14.
正几年前网上就开始流传有关“生吃酱油”得病的帖子,前阵子这个话题又被拿出来进行冷饭热炒,说是“生吃酱油必得肝癌”。这种传言着实吓到了不少网友:在家里拌个凉菜,吃个饺子,来点酱油再正常不过了,竟然会得肝癌?!这是真的吗?根据生产工艺酱油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酿造酱油是  相似文献   

15.
苏有朋:我和谢霆锋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不信,我昨天还和他去吃大排档呢?  郭富城:喂!你们也不像话了!拿我最爱吃的四川凉皮引诱我,让我怎么专心工作呀?  李玟:真不够意思!我在台上“做秀”,你在台下大嚼冰淇凌,提出严厉批语!快,给我来一口!  陈惠琳:咦!巧克力耶!还是“德芙”的!不行啦,我口水要出来了!刘德华: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有道理!何况我从前天晚上开始饭就没顾上吃,你说,这怎么能有精神!哎,当明星也不容易呀!林心茹:剩最后一张,就收工啦!快去“肯德基”给我占个位置!朱茵:淑…  相似文献   

16.
舒国重 《四川烹饪》2001,(11):30-32
编辑老师:我是一名下岗工人,为了自谋生路,我打算自己开一家小餐馆,专门卖现在市面上还没有人经营的“汤泡饭”。但是我对经营这类餐馆没有什么经验,也不懂“汤泡饭”该如何制作。望你们给予指点,本人不胜感激。湖北黄石市读者朱玉刚答:“汤泡饭”听起来似乎不像正二八经的饮食品种,倒像家庭中很随便地将饭用汤泡着吃的意思。而实际上,过去成都就有专门经营这种饭的小餐馆,但它不叫“汤泡饭”,而叫“冒饭”。当时成都的“冒饭”十分流行,与它一起流行的还有“冒菜”。不过如今成都的“冒饭”不见了,但“冒菜”却又开始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7.
世事真是奇妙,单说“民以食为天”的一日三餐饭吧,就可谓名目繁多了。孩提时的八宝饭,我吃过;六十年代作红卫兵时的忆苦饭、串连饭,我吃过;七十年代当知青时的红苕饭、大锅饭,我吃过。然而,最令我留恋回味的,还是八十年代在大特区吃过的“人才饭”。  相似文献   

18.
湘西的侗家姑娘,在出嫁前要办一桌“离娘饭”.向亲人们、特别是向生她养她的母亲告别.离娘饭又叫“衣禄酒”.据说吃过衣禄酒.姑娘今生今世就有了口福.离娘饭只办3个菜,要用6个碗分盛.表示姑娘在娘家有吃的,到  相似文献   

19.
烫饭     
家乡有一种饭叫“烫饭”,是把菜和饭煮在一起,香香的,烫烫的,一边吃着一边渗着细汗,感觉很好。 吃腻了几菜一汤,朋友提议吃“烫饭”。于是我们把土豆、瘦肉加上米饭,配上佐料蒸在一起。两颗年轻的头凑在电饭锅前,争着,嚷着,像两个饱尝饥饿的孩子,迫不及待地等着一锅香喷喷的米饭。这令我想起了外婆,想起了妈妈。  相似文献   

20.
饮誉江浙沪滑稽舞台的著名笑星王汝刚,近年来走遍了大江南北,吃遍了各地风味,无形之中也成了一位美食家。他每每能说出一大套“吃经”,其中一段“四吃黄鱼”的故事,令人回味无穷。 小时候王汝刚家境并不富裕,吃黄鱼的机会是不多的。每吃一回,必然留下了很深的记忆。六十年代初,每逢清明,全家总要去上海闵行的长安公墓,为王汝刚的祖父祖母扫墓。每到这一天,汝刚总是特别兴奋,不仅仅这样可以出外郊游,最开心的是这一天总可以吃到黄鱼。父亲在那天总会领着他去闵行一条街上的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