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pH 2.8的B-R缓冲溶液中,溴甲酚绿能与人血清白蛋白发生相互作用。以溴甲酚绿为电化学探针,用线扫极谱法对结合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溴甲酚绿在-0.42V(vs.SCE)有一个良好的极谱还原峰,加入人血清白蛋白(HSA)后,其峰电位不变而峰电流下降,利用峰电流的下降可以测定HSA浓度。在所选择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峰电流的下降值同HSA的浓度在4.0~60.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Δip″(nA)=0.65+18.05c(mg.L-1),n=8,γ=0.992。本方法还可应用于牛血清白蛋白、牛血红蛋白、卵清白蛋白等多种蛋白质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在0.20 mol.L-1pH 5.0 NaAc-HAc缓冲溶液中,运用电化学方法和荧光光谱分析法研究了硫堇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硫堇与DNA作用后,氧化还原峰电流减小,峰电位正移,溴化乙锭(EB)-DNA体系在加入硫堇后出现荧光猝灭的现象。结果表明,硫堇与DNA的结合方式主要为嵌插作用。以硫堇为电化学杂交指示剂,制得了一种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靶DNA在11.3~121 nmol.L-1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0.997 1,检测限为5.26 nmol.L-1(3σ,n=7)。  相似文献   

3.
用电化学方法结合紫外 可见光谱法 ,研究了结晶紫 (CV)与DNA在 0 2 0mol·L- 1 pH1 0 5的Britton Robinson(B R)缓冲溶液中相互作用的电化学行为。CV在玻碳电极上于 +0 474V(vs.SCE)处有一氧化峰 ,此峰电流与扫描速率的二分之一次方呈正比。在 1 3℃与DNA恒温反应 35min后 ,CV的氧化峰电流降低 ,但峰电位几乎不变。CV与DNA在该条件下结合生成一种非电化学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 ,求出CV与DNA反应的结合比为 2∶1 ,结合常数 β =1 43× 1 0 1 0 。  相似文献   

4.
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及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了栎精(QUE)与DNA在0·01 mol·L-1的NaOAc-HOAc缓冲溶液(pH=4.2)中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栎精本身具有良好的电化学行为,DNA的加入能导致栎精氧化还原峰电流显著降低。通过测定DNA引入前后体系的一些电化学参数的变化,说明DNA与栎精在该条件下结合生成了一种结合比n(DNA):n(QUE)=1:2的非电活性超分子化合物,条件结合常数为1.3×104。讨论了二者之间的结合模式,二者之间可能同时存在着静电作用和嵌入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0.2 mol·L-1 pH 4.5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运用电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法研究了钍试剂Ⅰ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钍试剂Ⅰ与DNA作用后,氧化峰电流减小,峰电位正移;溴化乙锭(EB)-DNA体系在加入钍试剂后出现荧光猝灭的现象.结果表明,钍试剂Ⅰ可以通过嵌插作用与DNA结合,实验测得其结合比为1∶1.5,结合常数为9.57×106 L·mol-1.  相似文献   

6.
溶剂热法合成了二(2,3-二氨基吩嗪)合铜配合物[Cu(DAP)2]2+,并用元素分析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pH=6.5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实验表明,配合物在-0.04 V和-0.13 V处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加入双链DNA(dsDNA)或单链DNA(ss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且峰电位负移,表明二者之间可能主要存在静电作用,但铜配合物与dsDNA的相互作用强于与ssDNA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识别dsDNA和ssDNA。通过dsDNA加入前后峰电流的变化,计算得出配合物与dsDNA结合位点n=2.5,结合常数K=4.07×104L.mol-1。在荧光光谱图上,加入DNA后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较大降低,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验证了二者之间的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pH 3.5的Britton Robinson(B R)缓冲溶液中铬天青S与蛋白质能够发生相互作用形成生物超分子复合物 ,使铬天青S在 - 0 92V (vs.SCE)处的伏安还原峰峰电流下降而峰电位基本保持不变。优化了结合反应条件和电化学测定条件。在最佳条件下 ,峰电流的下降值同人血清白蛋白 (HSA)的浓度在 6.0~ 2 0 .0mg·L- 1 范围内呈线性关系 ,线性回归方程为Δip″(nA) =49 0 4 + 1 0 2 3c(mg·L- 1 ) ,γ =0 9962。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人血清样品的测定 ,结果与经典的考马斯亮蓝G 2 5 0光度法一致。  相似文献   

8.
运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灿烂甲酚蓝(BCB)与DNA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其为电化学探针测定DNA的方法。在pH 6 5的B- R缓冲溶液中,BCB在玻碳电极上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加DNA到BCB溶液中并在 27℃恒温反应 70min后,溶液中没有新的氧化还原峰出现,而原有的BCB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峰电位稍有负移,表明两者在该条件下生成一种非电化学活性的超分子化合物,导致溶液中游离BCB浓度降低,相应的峰电流降低。对结合反应的条件和电化学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条件下,峰电流减小的程度与DNA浓度呈分段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一种测定DNA的电化学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 8 00×10-7 ~ 6 00×10-5 mol·L-1,应用于微量核酸试样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茜素红S-壳聚糖结合反应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 4.5的Britton-Robinson缓冲溶液中,茜素红S(ARS)可以与壳聚糖(CTS)发生结合反应形成一种非电活性的超分子复合物。用线性扫描二阶导数极谱法对结合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物的形成使溶液中游离的ARS浓度降低,进而导致ARS的还原峰电流降低。优化了结合反应的最佳条件和电化学测定条件:pH=4.5,B-R用量2.5 mL,温度<35℃,时间10 min,ARS浓度5.0×10-5mol·L-1,扫速800 mV·s-1。在此条件下,峰电流的降低同CTS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用于CTS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80~50.0 mg·L-1,线性回归方程为△iP"(nA)=493.09+108.24 c(mg·L-1)(γ=0.997,n=20),对结合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肉桂酸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库仑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肉桂酸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0.2 mol.L-1(pH=5.5)的B-R缓冲溶液中,肉桂酸在-0.912 V(vs.SCE)处有一个不可逆的还原峰。考察了溶液pH值和扫描速度等因素对肉桂酸的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利用电化学法求出肉桂酸的扩散系数为4.88×10-4cm2.s-1,传递系数0.33,推导了电化学还原方程式。在最佳条件下,肉桂酸浓度在5.0×10-6~4.5×10-5mol.L-1范围内与还原峰电流ip值成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ip(μA)=0.045 3c(μmol.L-1)+7.914(n=8,γ=0.996),检测限为4.0×10-6mol.L-1。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Ni2+、Hg2+和五氯酚对羽摇蚊幼虫的毒性和生物浓缩。Ni2+对羽摇蚊幼虫的24 h-LC50和48 h-LC50分别为5.7 g.L-1、1.4 g.L-1;Hg2+对羽摇蚊幼虫的24 h-LC50和48 h-LC50分别为3.54 mg.L-1、2.64 mg.L-1;五氯酚对羽摇蚊幼虫的24 h-LC50和48 h-LC50分别为0.11 mg.L-1、0.09 mg.L-1。羽摇蚊幼虫在10μg.L-1Hg的7 d-BCF为430;在10 mg.L-1Ni的7 d-BCF为176;在0.02 mg.L-1五氯酚的7 d-BCF为30。并观察了镍、汞和五氯酚对羽摇蚊幼虫下唇板和大颚的致畸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Cu2+、Ni2+单一和联合作用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出芽率、根长、芽长和芽中过氧化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长是Cu2+和Ni2+对小麦毒害的较好的监测指标,Cu2+和Ni2+对小麦根长的3d-IC50分别为3.38 mg.L-1和14.61 mg.L-1;Cu2+对小麦根长的抑制大于Ni2+,对小麦芽长抑制、出芽率的降低和芽中POD活性上升的影响小于Ni2+;Cu2+和Ni2+联合对小麦的根伸长表现拮抗,对芽伸长表现协同;1 mg.L-1Ni2+加入1~15 mg.L-1Cu2+对芽中POD活性表现出协同作用,8 mg.L-1和15 mg.L-1Ni2+加入1~15 mg.L-1Cu2+时表现出拮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低氧丝状菌污泥微膨胀节能方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为了节省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的运行费用,降低供氧能耗,通过小试试验研究低溶解氧丝状菌污泥微膨胀节能方法.采用缺氧/好氧(A/O)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溶解氧ρDO维持在0.5~0.7 mg.L-1时,丝状菌污泥微膨胀状态可维持长期稳定,污泥容积指数在130~180 mL.g-1之间.低溶解氧丝状菌污泥微膨胀期间,沉淀池没有发生污泥流失,系统处理效果稳定.与ρDO=2.5 mg.L-1,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时相比,出水变得更清澈,出水悬浮物ρSS低于5 mg.L-1;化学需氧量和总氮的去除率不受影响;在现有试验设备条件下,曝气量平均从0.75m3.h-1下降到0.28 m3.h-1,曝气量节约了60%.  相似文献   

14.
以栎精为电化学探针伏安法测定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栎精与DNA之间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和嵌入作用而发生相互作用。本研究以栎精为电化学探针 ,用电化学方法建立了测定DNA的新方法。栎精本身有良好的电化学行为 ,DNA的加入可以导致栎精氧化还原峰电流降低 ,优化了最佳结合反应条件和电化学测定条件。在最佳条件下 ,检测DNA的线性范围为 7 2× 1 0 - 6~ 8 6× 1 0 - 5 mol·L- 1 。  相似文献   

15.
固定化铜绿微囊藻对污水的净化及其生理特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包埋固定在海藻酸钙凝胶中,分别对合成污水和实际污水进行净化,研究其对污水中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以及净化过程中藻类的生长、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并与未固定的铜绿微囊藻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合成污水经过5天的净化,固定化铜绿微囊藻对合成污水中NH3-N和PO43--P去除率分别为92.92%和69.19%,而悬浮态藻对NH3-N和PO43--P的去除率分别为36.54%和26.77%;实际污水经过6天的净化,污水中NH3-N的浓度由27.1 mg.L-1降为0 mg.L-1;PO43--P的浓度由2.55 mg.L-1降为0 mg.L-1。  相似文献   

16.
采用正相高效液相色谱(NP-HPLC)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了土壤中氯氰菊酯的残留量。NP-HPLC法的检出限为3×10-9g,定量限为0.03 mg.kg-1。土壤中氯氰菊酯的定量确证试验结果表明,对2个土壤田间试验样品,使用NP-HPLC方法测得的数据平均值分别为0.295和0.498 mg.kg-1,RSD分别为2.8%和1.0%;使用GC-ECD方法测得的数据平均值分别为0.308和0.501 mg.kg-1,RSD分别为7.7%和3.6%。2种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的要求,且可互相证明测定的数据准确可靠。NP-HPLC测定数据与GC-ECD测定数据相比,RSD较小。  相似文献   

17.
对壳聚糖复配海泡石絮凝去除铜绿微囊藻(Microcyctis aeruginosa)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壳聚糖用量0.56 mg.L-1、海泡石用量32 mg.L-1的情况下,藻个数由1.944×106cell.mL-1降为1.38×103cell.mL-1;浊度由65 NTU降到0.1 NTU,去除率达99.6%;实验还确定了絮凝的最佳工艺及pH值范围,最佳pH值在4~8之间;快搅对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壳聚糖的絮凝效果影响较大,合适的快搅速度是400 r.min-1,快搅时间3~8 min;慢搅相对来说影响较小,一般在100~140 r.min-1之间,搅拌时间6min为宜;加药时间间隔8~1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