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降低制备成本,有效利用工业废弃物,以赤泥作为氧化铁主要来源,在1120℃左右烧成,制备出了较为理想的低温红油滴釉。探讨了釉组成中ZnO、B2 O3、CaO、MgO、Fe2 O3、Al2 O3等氧化物含量对釉面光泽度、油滴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低温油滴釉的形成主要基于釉的分相;B2 O3、ZnO的引入不仅可促使釉分相,并能降低釉的熔融温度增加基础相的透明度,从而得到光泽度良好的低温油滴釉;调整CaO、Al2 O3等的含量可以控制分相的产生及分相的结构;Fe2 O3会富集在油滴状的微相中;ZnO、MgO对油滴釉的颜色有较大影响,增加ZnO的含量则油滴釉由黑色变为棕红色,增加MgO的含量则油滴釉由棕色变为黑色。研究了釉层厚度对油滴形成的影响,釉层厚度为1~1.5 mm时形成的油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以高岭土、方解石、烧滑石、石英、长石和Fe2O3、Co3O4为原料,制备出效果优良的银色油滴釉.研究了不同Fe2O3含量和Co3O4含量对油滴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氧化铁含量的增加,油滴颜色逐渐向银色转变,但加入量过多则釉面会变得凸凹不平,质量变差,当Fe2O3加入量为0.0255 mol时,效果最好,适当的Co3O4不仅可以使油滴效果更加明显,并且使油滴的银色更加突出,当Co3O4加入量为2wt%时,油滴效果最好.通过研究烧成温度、施釉厚度等工艺条件对油滴釉效果的影响,得出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烧成温度1270℃,保温30 min,施釉厚度为1.2~1.5 mm.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大量试验优选出蛇皮釉的基础配方,并对釉层厚度、烧成制度、添加金属氧化物对釉面及蛇皮釉微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出蛇皮釉微晶的形成机理为:釉中的铁、镁化合物与钛在高温下进行化学反应并在特定的烧成制度下形成一种新的晶体。要想得到理想的蛇皮微晶效果,釉中的Fe2O3含量宜控制在4%~5%之间,Ti O2含量宜控制在4.5%~5.5%之间,Mg O含量宜控制在4.5%~5.5%之间,釉层厚度宜控制在0.5~0.7 mm之间。最高烧成温度为1280℃左右,当冷却到1160℃时宜保温2 h。  相似文献   

4.
张晶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0,(3):I0001-I0004
通过调整石英、苏州土、烧滑石、方解石、钾长石、牛骨灰、Fe2O3、TiO2等原料的含量制备出黄色油滴釉;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对黄色油滴釉配方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研究了配方组成以及烧成制度对黄色油滴釉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钾长石、骨灰、Fe2O和TiO2均对黄色油滴釉有较明显的影响。TiO,是影响油滴呈现黄色效果的主要因素;钾长石则能降低釉的熔融温度和黏度;Fe2O。是釉面产生油滴的关键;而骨灰则有助于釉面产生分相效果,促使油滴的析出;油滴釉最佳烧成温度为1250°C,最佳高火保温时间为40min。  相似文献   

5.
詹益州 《佛山陶瓷》2015,25(3):15-18
本文通过反复多次的试验优选出铁红结晶釉的基础配方,并分析了Fe2O3含量、骨粉含量、滑石含量、烧成制度、釉层厚度、添加着色金属氧化物等对釉面及红花结晶的影响。实践证明:铁红结晶釉中红花的形成机理是釉在烧成时,铁的过饱和熔液与基础釉中的磷酸盐熔液作用并产生液相分离的结果。要想得到理想的釉面效果,釉中Fe2O3量要控制在8%~15%之间,滑石用量要控制在8%~17%之间,骨粉用量要控制在10%~20%之间,釉层厚度要控制在1.0~1.2 mm之间。  相似文献   

6.
油滴釉制作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制氧化气氛烧制油滴黑釉器的基础上 ,探讨了影响油滴釉形成的工艺因素。通过一系列试验 ,进一步验证了油滴釉在结晶过程中主要发生了液液分相 ;釉料的化学组成是油滴晶斑形成的先决条件 ;釉层厚度、烧成制度等是决定釉面效果的重要因素 ;油滴晶斑的呈色不仅与烧成气氛有关 ,还与着色氧化物的引入有关。  相似文献   

7.
油滴釉是我国古代名贵釉种之一,传世实物极为稀少,完整件仅在日本美术馆作为国宝存有三只.本研究以宋代建窑油滴残片样品理化性能分析结果为依据,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开展了油滴天目釉的仿制实验,并从釉料配方、施釉工艺、烧成制度等方面,初步探讨了工艺因素对“油滴”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铁含量、釉层厚度和烧成温度、保温时间是影响“油滴”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实验出发,对禹县地区挖掘出的宋代油滴釉残片进行了研究、分析。对油滴釉使用的原料,坯、釉配方和油滴的形成及影响油滴显现的诸因素做了系统的总结。从而,开辟了传统名贵釉色——油滴釉利用现代窑炉烧制的新路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现代快速窑炉(隔焰推板窑)同样可以烧制油滴釉制品。油滴的发色(银灰色或棕红色)与MnO的引入有关。油滴天目釉,在我国古称“滴珠釉”,  相似文献   

9.
根据90年代以来仅有的三块出土稀珍油滴残片的科学研究结果,间接论证了国宝油滴天目的特质。这类稀珍油滴建盏釉的化学组成与其他建盏显著不同,其特点为低Fe_2O_3、低Al_2O_3和高SiO_2。油滴斑的形成与建盏釉的沸腾效应密切相关。在仿制时,除了适当的釉配方之外,关键在于适当工艺条件下改善油滴斑发育所形成的显微结构与选择若干加入物以提高其镜而反射率。  相似文献   

10.
油滴釉的仿制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强 《中国陶瓷》2000,36(5):12-14
本文以宋代油滴釉的化学组成参考依据,采用不同原料进行油釉的仿制实验。实验证明,油滴釉的形成首先取决于釉料的化学组成,然而,施釉厚度和烧成制度等更是决定油滴斑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钾钠长石、方解石和石英等为主要原料,以Fe_2O_3为着色剂制备红色油滴天目釉。采用单因素实验探究方解石和石英对油滴大小、密集程度、釉面光滑度等效果的影响,同时也考察烧成温度,釉层厚度等其他因素对釉面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配方组成中石英10%、方解石6%,浸釉总时间为16 s,烧成温度在1280益时的红色油滴天目釉的釉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陶瓷矿物为原料成功制备出了黄耀油滴釉,采取单因素对比实验法探讨了影响黄耀油滴釉形成的工艺因素,得出了最佳制备黄耀油滴釉的氧化铁加入量为7%,釉层厚度为1-1.2毫米,烧成温度为1310℃。  相似文献   

13.
铝电解槽用干式保温防渗料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优质低高铝为主要原料 ,添加钠长石、石英等外加物 ,制备了干式保温防渗料。随钠长石加入量增加 ,其釉层厚度逐渐增加 ,而热导率先减小 ,再增大 ,钠长石的加入量以 3 %为宜 ;随石英加入量增加 ,防渗料的耐火度由低到高再降低 ,烧结层厚度则由大到小再增大 ,石英的加入量以 9%为宜。制备的干式保温防渗料的理化指标为 :w(Al2 O3 +SiO2 )≥ 94.97% ,耐火度 1 690~ 1 71 0℃ ,80 0℃时的热导率 0 .376W·(m·K) -1 。它能有效地与电解质反应 ,形成一层致密的釉层 ,阻止电解质和铝液继续往下渗透 ,大大减少了冰晶石的消耗 ,且釉层下部材料仍保持疏松 ,可反复使用  相似文献   

14.
用色度仪、热膨胀仪、维式硬度计、SEM/EDS、TEM/EDS等测试方法对不同光学碱度的中温RO-R2OAl2O3-B2O3-SiO2系釉玻璃特征釉样的性能及釉层显微结构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光学碱度由0.564降低至0.508,釉中逐渐发生液相分离现象,釉玻璃结构致密度逐渐提升,维式硬度提高,热膨胀系数降低,釉面由透明裂纹状向微乳浊平整状转变。Fe2O3的加入降低了釉层中分相液滴平均尺寸,铁元素主要以三价Fe3+存在于分相液滴之中,随着光学碱度的不断降低,釉中O2-带电能力逐渐下降、Ols结合能逐渐变小,Fe3+由四配位向八配位转变,釉面逐渐由明黄色向深褐色转变。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对比试验与原位观察取样等方法,讨论了油滴釉合理的烧成工艺控制,提出了阶梯式升温曲线,指出油滴的形成要经历氧化铁分解、釉融体分相、晶体形成与熔解等过程。  相似文献   

16.
胡学兵  裴广富  徐小勇 《陶瓷》2009,(12):36-38
采用高岭土、石英、钾长石等为基本原料.引入氧化铜、氧化锰为析晶剂.制备了Cu—Mn系中温结晶釉。探讨了配方中SiO2、Al2O3的含量和釉层厚度对釉面性能的影响.并对釉面光泽度和显微硬度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当配方中Al2O3含量为0.125%、SiO2含量为0.758%时,且釉层厚度为1mm左右时。在合适的烧成制度下。釉面晶花均匀、光泽度良好.并具有良好的釉面显微硬度。  相似文献   

17.
赤铁矿结晶釉是一种最古老的巨晶釉,早在12世纪初就已闻名于世。施用这种釉的产品(食器、花瓶等)当时专为皇宫生产。在煅烧赤铁矿釉时,于黄褐或黑褐色釉玻璃底面形成其主结晶相———赤铁矿αFe2O3晶体星团。这种釉既可以施用在瓷器上,也可以施用在精陶制品上。其最高烧成温度为1300~1350℃。赤铁矿结晶釉的化学组成如下(wt%):60~70SiO2、12~20Al2O3、5~8Fe2O3、5~10CaO、5以下(K2O Na2O)、3以下MgO、少量TiO2和P2O5等。析出晶体的类型、晶粒尺寸和相对数量依据釉的组成、烧成制度和窑炉气氛性质而变化。窑炉中的烧成气氛严重…  相似文献   

18.
传统榆次窑油滴釉属地方优秀非遗文化,是代代传承的技艺形式。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复烧榆次窑油滴发现,传统榆次窑油滴的物质形态背后是由一系列复杂、严密、秩序化非物质技艺组成。而现代化学配制油滴釉是建立在现代化学、材料学体系下占据时代主流的现代学科体系;依据的是不同元素在配方中含量占比原理。运用文献研究、实验报告、数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两者进行比较,从历史背景、烧制原理、文化内涵分析两者的区别与价值,从而获得新的认知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实验以釉石、红土、草木灰、长石等天然矿物为主要原料,以松柴为气氛还原介质,在电柴两用窑炉中烧制出不同呈色的油滴釉。采用CIE L*a*b*、XRD、Raman、SEM、EDS、XPS等测试手段,探究不同冷却气氛浓度对油滴釉呈色及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0.024%,CO浓度为0.18%时,釉面析出红棕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以微米级取向杂乱的ε-Fe2O3晶体的化学色为主;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8.16%,CO浓度为19.18%时,釉面析出银白泛红棕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是由取向较好的α-Fe2O3晶体对光的全反射和α-Fe2O3晶体的化学色耦合而成;当还原气体H2浓度为10.55%,CO浓度为23.36%时,釉面析出银蓝色的晶斑,晶斑的呈色由大小约50 nm斜立薄片状的Fe3O4晶体产生瑞利散射的乳蓝色和对光反射产生的亮银色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宁夏灵武窑是至今发现的规模最大和最为著名的西夏窑址,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等多种仪器分析了灵武窑出土瓷器碎片的化学成分及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瓷胎的主要成分为SiO2、Al2O3、K2O、Fe2O3、TiO2、CaO和MgO。瓷釉的主要成分有SiO2、Al2O3、CaO、K2O、MgO、Fe2O3和TiO2,釉料配比基本固定,主要为钙系釉(钙釉或钙-碱釉)和铁系釉。瓷器的烧制温度大多在1100℃~1150℃之间,部分样品可能在120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