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上京井田顺层滑动构造的形迹特征、空间展布特征和瓦斯涌出特征的分析,讨论了顺层滑动构造对该井田煤层中瓦斯赋存的控制,认为顺层滑动构造是造成煤层中瓦斯赋存异常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瓦斯含量的高低与顺层滑动构造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用地质观点研究煤层瓦斯赋存已获得实践检验,瓦斯的赋存及涌出与地质因素密不可分.在收集并整理黄陵二号煤矿井田地质资料和瓦斯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井田地质构造特征,结合瓦斯地质理论,研究地质构造、煤层顶底板岩性、煤层埋藏深度、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融合矿井勘探及生产期间实测瓦斯含量数据,采用瓦斯地质统计法建立回采面绝对瓦斯涌出量与煤层瓦斯含量的关系式,并以此对矿井未采区的瓦斯涌出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在收集整理黄岩汇煤矿地质资料和瓦斯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地质构造控制理论,展开井下实测和地质编录,以分析矿区和井田地质构造分布特征,研究地质构造、顶底板岩性、煤层埋藏深度等地质因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得出了井田内15号煤层瓦斯含量分布规律和构造煤的分布规律;同时,对黄岩汇煤矿15号煤层突出危险性也进行了区域预测.研究表明,煤层埋藏深度是影响黄岩汇煤矿15号煤层瓦斯含量分布的主控因素,其他地质因素仅仅影响煤层瓦斯的局部变化;将埋深大于321m的15号煤层划分为突出危险区,其余的则为非突出危险区.  相似文献   

4.
运用地质和瓦斯地质相关理论,结合勘探和矿井生产、取样实验、现场实测及大量井下煤壁观测等资料对影响新景矿3#煤层的瓦斯赋存规律的主控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得出:煤的变质作用程度和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为3#煤层瓦斯提供了良好的"生"、"储"条件,而井田构造、煤系盖层、水文地质特征为3#煤层瓦斯提供了有利的保存条件,同时主控因素间的耦合关系亦共同控制着煤层瓦斯的赋存规律。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矿井瓦斯防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鄂庄煤矿2煤层采掘区井下钻孔瓦斯煤样直接法测试结果及勘探钻孔瓦斯样资料的综合分析,阐明了影响鄂庄井田2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和矿井未采区煤层瓦斯含量预测的思路和方法.探讨了鄂庄井田2煤层瓦斯赋存的规律.在分析低瓦斯矿井瓦斯涌出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指出瓦斯异常涌出是低瓦斯矿井瓦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鄂庄煤矿2煤层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鄂庄煤矿 2煤层采掘区井下钻孔瓦斯煤样直接法测试结果及勘探钻孔瓦斯样资料的综合分析 ,阐明了影响鄂庄井田 2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地质因素和矿井未采区煤层瓦斯含量预测的思路和方法 .探讨了鄂庄井田 2煤层瓦斯赋存的规律 .在分析低瓦斯矿井瓦斯涌出特点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指出瓦斯异常涌出是低瓦斯矿井瓦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两软一硬煤层特殊的瓦斯地质条件,以云盖山井田一矿二1煤层为例,探寻了两软一硬煤层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因素,分析了掘进工作面掘进期间突出预测指标的分布特征,总结归纳了"两软一硬"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发生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质构造变动,云盖山一矿二1煤层产状变化较大,煤层倾角发生急剧变化的地带,地应力集中;受层间滑动构造的影响,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具有突然增厚、变薄以至尖灭、挤灭现象;二1煤层构造软煤呈连续层状发育.因此,在煤层薄、厚交接处(煤层急剧变化带),小断层附近,应力集中,瓦斯积聚,煤体破坏严重,易发生突出.此项研究,可为地质条件类似矿井开展瓦斯地质研究和瓦斯灾害防治工作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龙永煤田瓦斯地质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龙永煤田地质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区瓦斯涌出特征;从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煤层埋藏深度和地下水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瓦斯赋存的地质因素,对可能出现高瓦斯的井田(块段)或矿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龙永煤田地质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区瓦斯涌出特征;从煤层顶、底板岩性特征、地质构造、煤层埋藏深度和地下水等方面分析了影响瓦斯赋存的地质因素,对可能出现高瓦斯的井田(块段)或矿井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0.
吴桂桥井田喜山期岩浆活动剧烈,多以岩床形式顺层侵入煤层顶底板及煤层中间,对煤层赋存形式、结构、煤质产生较大破坏影响,变质作用以接触变质为主,煤类复杂。接触变质带可进一步划分为岩焦混杂带、天然焦带、焦化煤带、正常煤带。  相似文献   

11.
淮南潘集一矿11—2煤层层间滑动构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集一矿11—2煤层间滑动构造发育,层滑构造特征表现为顶底板揉皱楔入煤层中使得煤层破碎,煤质变差,顶底板凹凸变化。煤层厚度变化大,稳定性差,薄煤带发育。矿区层滑构造主要分布于中西区浅及中深部位置,对煤层厚度影响较大。为了探明矿区层滑构造的成因机理,对矿区层滑构造特征及其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潘集一矿11—2煤层滑构造主要表现形式为断裂式层间滑动,说明矿区层滑构造主要是受矿区断层的牵引作用所致。将11—2煤层滑构造分为揉皱型、断滑型和断裂型,矿区西部层滑构造主要表现为断裂型和断滑型,中部主要表现为揉皱型和断裂型,东部未开采区主要表现为断滑型,为矿区生产部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能量法的隔震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atlab/Simulink软件包为工具,基于能量法讨论了滑移隔震系统在外界激励作用下的隔震性能,分析了隔震层刚度对隔震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隔震层刚度对系统的隔震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跨度钢结构在公共建筑中的使用日益广泛,钢屋架的高空滑移施工技术也日趋完善,在高空滑移施工过程中,支撑体系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 对国家体育馆钢屋架施工过程中支撑体系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论证,阐述了如何开展安全监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文中给出了层状结构竖向刚心位置、考虑三维地震波同时作用下的竖向构件轴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竖向构件的P-△曲线,为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纵波参与下的多维地震时程反应计算打开了思路,通过工程案例的计算机仿真发现了一些此类结构的多维地震反应规律及特性,丰富了此类结构的研究方法及途径。  相似文献   

15.
尼续村滑坡发育于藏南亚东-谷露裂谷带中段开阔的半地堑盆地边缘,堆积区为平坦河谷地貌,属于典型的“平敞型”岩质高速远程滑坡,堆积演化序列完整且保留至今,研究该滑坡有助于揭示这一类高速碎屑流运动与堆积演化机制。本课题对尼续村滑坡各组成部分开展了详细地面调查,结合地球物理方法揭示了源区斜坡破坏基本特征与破坏机理,通过遥感解译与堆积物颗分试验揭示了滑体演化各阶段碎屑物质的空间展布规律。通过研究提出,尼续村滑坡的高速碎屑流转化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在源区斜坡段的滑坡结构碎裂化阶段、中部滑动区的物质结构碎屑化阶段、前缘区域的碎屑流流态化运动与堆积阶段,相对应的滑体结构具有碎裂化-碎屑化-流态化的阶跃式转化过程。中部与前缘区域的碎屑流以内部或底部的层状剪切破碎为主,使得碎屑流在“摊薄效应”下继续运动与纵向扩展,而碎屑流运动由“干”的高速流态化转为固态静止的过程极为迅速,从而保留有连续脊丘与线槽等特殊流体性质下的堆积地貌形态。研究认为,地震发生后受源区斜坡结构所控制产生明显的解体与破坏,按照由前至后的序列下滑运移,受滑体自身势能条件控制,自源区而下的滑体在堆积过程中产生了由左至右、由近及远的叠加堆积过程,这是尼续村滑坡堆积范围向下游明显偏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为了从微观角度探究粗糙表面的切向滑移特性,构建一种具有回转抛物体形状的微凸体切向滑移有限元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材料的弹性、弹塑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特征,分析整个切向滑移过程中切向、法向合力分别随切向、法向位移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并给出接触载荷的无量纲化拟合公式;推导了基于Kogut弹塑性(KE)模型的侧接触力学模型,并用该理论解释切向滑移特性.分析表明:KE模型侧接触模型仅仅适用于小变形范围;切向滑移位移越大,切向的塑性流动越大,KE模型侧接触模型与仿真模型的误差也越大;另外,载荷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规律.微凸体切向滑移特性的仿真分析以及侧接触理论研究为粗糙表面接触特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干气密封非稳态下摩擦特性对密封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考虑动、静环材料属性,微凸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摩擦热流耦合,建立了三维粗糙实体与理想光滑刚体滑动摩擦热力耦合模型。运用ANSYS软件数值模拟了摩擦热以及应力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粗糙表面最高接触温度随滑动时间增加呈逐步上升趋势,并且温升呈 现了一定的波动性;粗糙表面的VonMises等效应力分布极其不均匀呈非线性变化;同时,还发现最大x 方向应力分量σxx 并未出现在最高接触微凸体上;在沿三维粗糙实体厚度方向存在一拉应力区,随着滑动时间的持续,拉应力区有一定程度扩大。从而说明两端面间的温升和波动性以热传导为主要影响因素,应力的变化是由于微凸体发生了弹塑性变形。研究成果为今后干气密封启停阶段特性研究以及参数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地震激励下线性结构的滑动模态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动模态控制(SMC)方法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新的结构控制方法,该方法具有控制效果明显,鲁棒性好等优点。滑动模态控制方法中滑移面和控制律的确定是最为关键的两步,详细介绍应用LQR方法确定滑移面的原理和步骤,并基于Lyapunov直接法提出了一种控制律。应用滑动模态控制(SMC)方法和所提出的控制律,对一地震激励下的八层线性结构主动控制的算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滑动模态控制方法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结构振动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为更深层次地探究湿式摩擦副滑摩温度场变化规律和失效机理,引入平均温升速率、最大径向温差、径向温度不均匀系数和径向温度偏移系数4个评价指标,建立湿式摩擦副滑摩温升特性评价体系.基于摩擦元件的实际工况,设计加速寿命试验,根据摩擦因数变化规律和最大径向温差划分了滑摩特性的不同阶段.建立温升特性评价体系,研究磨合期、稳定期和失稳期的滑摩温升特性变化规律,分析滑摩稳定期转速差、净面压和单位面积润滑流量对温升特性的影响规律,探究滑摩失稳期湿式摩擦副失效预警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湿式摩擦副滑摩温升特性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评判滑摩温升特性的优良与否和变化情况;摩擦因数和最大径向温差可以作为摩擦片磨合状态判别依据;相比其他因素,净面压对稳定期滑摩温升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失稳期的径向总体温升速率有一定升高,径向温度差异性变大,径向散热差异性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