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条基-疏桩是一种新兴的基础形式,其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设计中需要确定合理的条基宽度,本文通过ANSYS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了薄软土地层条件下条基宽度在0.5-3.0m范围内变化对条基一疏桩承载性能的影响,为条基宽度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条基—疏桩是一种新兴的基础形式 ,其推广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工程设计中需要确定合理的条基宽度 ,本文通过ANSYS数值模拟的方法 ,计算了薄软土层条件下条基宽度在 0 .5 - 3.0m范围内变化对条基—疏桩承载性能的影响 ,为条基宽度的设计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托板桩处理路堤技术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软土地基上路堤快速施工并严格控制沉降的要求,以台缙高速公路为工程背景,利用设置试验段的方法,对托板桩处理路堤技术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选取3个典型断面安装了各种监测仪器,在填筑时及填筑完成后一段时间内对各断面的土压力、沉降及深层水平位移进行了监测.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土拱效应与桩土差异沉降有关,只有当差异沉降达到一定值后,路堤中才有明显的土拱效应;桩土桩体荷载分担比在65%~80%,并随着托板面积置换率的增大而增大;各断面沉降量较小,且稳定较快;路基深层水平位移较小. 相似文献
4.
疏桩-筏板复合基础的现场原位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有建筑设计规范对筏板承担的荷载尚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为验证在徐州地区故黄河泛滥区内采用桩-筏复合地基时筏板的承载情况及建筑物的下沉量,以框架结构的某9层大楼桩-筏复合地基为例,在现场原位对筏板的承载情况和建筑物的下沉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筏板受土反作用力及地下水压力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荷载分担率,建筑物的下沉量小且较均匀。 相似文献
5.
CFS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了解水泥粉谋灰钢渣桩(CFS)桩的加固机理,通过现场静载荷试验,研究了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荷载分担比)随荷载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置换率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采用大面积现场堆放钢坯的方式,模拟运行期间CFS桩复合地基的承载性状,研究了堆载作用下基底的沉降、地基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地基土体竖向附加应力分布、临近桩体水平位移及桩前(后)附加应力变化规律;探讨了堆载作用下,CFS桩复合地基—临近桩体的共同作用机理。为完善该复合地基设计理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钢渣桩在湿陷性黄土中的静荷载试验、土压力测试等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对钢渣桩复合地基、桩间土和钢渣单桩的p-s曲线以及其各自的承载力和相应的沉降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附加应力沿深度变化规律;研究了桩间土承载力、桩土应力比和桩土荷载比的变化规律,对钢渣单桩和碎石桩以及钢渣桩复合地基和石灰粉煤灰桩复合地基等的承载力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单桩施工影响范围和施工时地基隆起量进行了观测。 相似文献
7.
通过自行研发的试验装置,对砂桩群桩复合地基进行室内模型试验,得出砂桩复合地基的一些工作性状:砂桩复合地基的荷载沉降曲线特征、桩和土的应力特点、桩土应力比特点、荷载分担比曲线特征等。本室内静载荷试验模型虽然不能完全模拟现场砂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但从定性上分析砂桩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是可行的。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处理粉细砂类土时,砂桩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路堤荷载下刚柔性桩对深厚双层软弱地基的加固效果及其桩土荷载传递规律,结合连云港港某铁路软基处理工程,采用带帽预制方桩和带扩大头的双向搅拌粉喷桩联合加固,对路堤填筑过程及预压期内地表沉降、桩土差异沉降、深层水平位移、超静孔隙水压力、桩土应力比以及桩土荷载分担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载荷试验中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随外荷载增加而增加;地基变形发生在填土期,预压期内沉降变形继续并逐渐趋于稳定;填土荷载向刚性桩及搅拌桩桩顶集中,刚性桩桩顶应力增长较快;面积置换率为22.2%的预制方桩(含桩帽)承担了56.2%的荷载,但其承载力只发挥了不到18%;面积置换率和土质条件是桩土荷载分担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现场试验,测出了CFG桩不同深度处的桩身轴力和侧摩阻力,并得到了桩土应力比。分析了CFG桩复合地基中桩身轴力、桩侧摩阻力的分布及发展过程。研究了加载过程中桩侧摩阻力和端阻力荷载分担以及荷载分担比随外荷载的变化规律。最后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中负摩擦阻力的作用,得出了CFG桩由于褥垫层的设置,在加载初期,桩身存在负摩擦力,同时协调了桩土变形,使得桩土共同承担荷载,充分发挥土体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0.
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试验,研究了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荷载分担比,分析了半刚性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分界桩土应力比和荷载分界点,证明了随着荷载的增加,桩分担荷载的比例呈现增大的趋势。计算了桩间土应力折减系数,发现荷载超过某一数值以后,桩间土应力折减系数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数值附近。 相似文献
11.
雷北京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8(2):25-27
结合检测实践,对CFG桩的检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介绍了怎样制定检测方案、选择测试方法、给出检测结论等具体的检测实践方法.提出了在检测过程中要考虑检测的经济合理性,在桩身结构完整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采用增大检测样本、减少检测成本,把建设方和施工方的风险降低到最小. 相似文献
12.
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多层建筑的基础形式的设计方案可以有多种选择.有时一个设计方案在某个工程中应用时,从各项评定指标来看都是最优方案,可应用在另一个地质条件不同的工程中就会出现评定指标不满足要求的情况.通过工程实例对在选择设计方案不同时,从工程成本、工期、施工难易程度等评定指标方面做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并对设计人员在选择设计方案时应注意的事项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14.
杨旭 《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3):10-16
桩周摩阻力、桩底反力与位移和土质有关.通过桩的静栽试验和对桩周摩阻力,桩底反力测试,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基桩的荷载传递特性,桩土作用特点,桩周摩阻力及桩底反力发挥特性.在此基础上评估桩的承栽能力,可作为在复杂地质条件下进行桩基工程设计和施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给出的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实践,建立相应的优化模型,同时,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在理论上论述了增大桩基承载力的方法.该方法对实践工作很有指导意义,若能在实践中找出实施方法,将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结构-桩-土的相互作用,利用有限元程序对上部结构-桩筏基础-地基相互作用体系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并与常规设计作了比较,对两种情况下上部结构的内力变化作了探讨.结果表明:筏板发生"盆型"变形,上部结构的梁、柱内力都发生了重分布:即四个角柱轴力增大,边柱和内部柱都出现卸荷现象;柱端弯矩最大值和梁端弯矩最大值都出现在最底层.计算中土体、桩、筏、结构等材料都取弹性范围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从长桩和短桩作用机理两方面阐述了长短桩复合地基的作用机理。以刚性长桩和柔性短桩组合成的长短桩复合地基为例,对常用的长短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之面积加权法和分步叠加法进行了介绍和对比分析,得出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并通过工程实例进行了验证。对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之复合模量法和增大系数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两种计算方法产生误差的原因,给出了一个采用增大系数法计算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工程实例,工程实例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较吻合。建议采用增大系数法计算长短桩复合地基沉降时有必要对加固区桩间土模量增大系数进行适当修正,修正系数的取值范围需通过对大量工程实例进行分析后确定。 相似文献
18.
罗思京 《武汉食品工业学院学报》2008,27(1):69-73
基础选型是基础设计的前提,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至关重要,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工程造价、施工工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结合某高校工程实例,在场地条件复杂、工期紧张的情况下,综合考虑质量与工期、质量与安全、质量与成本、质量与效益,在确保技术安全的前提下,强调目标工期的重要性,经过方案对比分析,选定了合理的基础型式和合适的持力层,实践表明,效果良好,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静载荷试验以其数据的直观准确,深得建筑工程人员的信赖。但这种方法一般往往只能从p-s曲线及s-lgt曲线分析基桩的受力特性判定其存在的问题,对于问题的成因、缺陷的类型,难以定论。为解决这一问题,将静载荷试验与低应变测试结合起来,既可以准确确定承载力大小,又可以较准确判定桩身质量情况。 相似文献
20.
王月香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18(3):23-26
利用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对竖向承载复合桩基的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了当桩周土体为松砂时,桩距对群桩侧阻、端阻、承台内外区土阻力、群桩总承载力的影响,并将各自的群桩效应系数与《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中的有关数据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