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借助刚性模型风洞动态同步测压试验,对矩形建筑双幕墙的内幕墙和外幕墙的脉动风压的非高斯统计特性进行了研究.根据测点风压时程及其概率密度分布,并基于测点风压的第三、四阶矩统计量对风压的非高斯特性进行描述,结合峰值因子的取值,给出划分高斯和非高斯区域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对矩形建筑双幕墙的内幕墙和外幕墙进行了分区.分析表明:矩形建筑双幕墙的风压脉动为非高斯性的区域主要为内幕墙的拐角分离流区域,而外幕墙由于内外压平衡的原因,其拐角区域的风压脉动特征则基本符合高斯性,在幕墙结构设计时,应提高非高斯区域的风压峰值因子的取值. 相似文献
2.
推导了一种计算非高斯风压时程峰值因子的解析方法。该方法利用Hermite矩模型将非高斯过程表示为标准高斯过程的表达式,并利用该表达式通过高斯过程的峰值因子最终推导出非高斯风压时程峰值因子的表达式。同时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用极值概率分布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计算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风压极值估计方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适用于单个样本随机过程的极值估计法—全概率逼近法。通过对某多塔组合冷却塔风洞测压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全概率逼近法避开了对随机过程的高斯分布假定,对于呈现明显非高斯分布的随机过程,相比传统的极值估计方法能得到较好的结果;由于群塔和周边建筑的干扰效应,壳体表面不同区域其脉动风压变化幅度不同,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峰值因子来考虑其脉动风效应影响。 相似文献
4.
针对坡角为18.4°的典型双坡低矮建筑屋面局部风压非高斯特性,在A、B、C 3类地貌下展开了风洞试验研究。主要研究了典型测点风压系数时程概率密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别和不同风向角下风压非高斯区的分布规律,探讨了风压非高斯特性与屋面流场的关系。结果表明:斜风向下,相比Gaussian分布和Lognormal分布,GEV分布和Gamma分布能更好地拟合屋面易损区的风压系数概率分布,但当偏度与峰度较大时,对长拖尾区域的拟合效果较差;地貌类别和风向角对低矮建筑屋面风压非高斯区分布影响显著,斜风向下风压高斯区沿来流方向分成三股区域,且随着地貌类别变化而沿来流方向移动;屋面风压非高斯特性与风压空间互相关性系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对带切角的菱形超高层建筑进行风洞试验,将试验得到的风压时程数据进行时域、幅域信息分析,研究该类体形超高层建筑表面风压的非高斯分布特性.基于在各风向角下风压系数的3阶、4阶矩统计量,对高层建筑各立面风压进行高斯与非高斯分布的分区,发现侧面的前缘气流分离区、背风面以及迎风面切角区域的脉动风压存在显著的非高斯特性.对高斯区和非高斯区设计风压系数的峰值因子取值问题和估算方法进行讨论,发现在实际应用中对非高斯区的峰值因子取值偏小. 相似文献
6.
超高层建筑风压特性的风洞试验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成果,风场特性的实测研究也常有报道,但将二者结合起来(即进行风压实测)的相关成果却相对匮乏,尤其是内陆良态风作用下的超高层建筑风压实测则更为少有。为此,在武汉国际证券大厦表面风压风洞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建筑表面风压的现场实测,并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高层建筑表面平均风压系数风洞试验结果和实测结果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尤其是迎风面平均风压系数风洞试验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均方根风压系数的实测结果比风洞试验结果明显偏大,且部分实测测点均方根风压系数的波动较大,风洞风速谱较实测风速谱的能量分布偏向于高频段,风洞风压谱较实测风压谱能量分布范围更宽,且高频段能量占优。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竖向肋条对高层建筑局部风压的影响,采用风洞试验方法研究不同肋条布置情况下高层建筑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的分布特性,分析功率谱和POD模态的变化,探究竖向肋条布置后的风压非高斯性分布变化,最后给出不同工况极值风压系数。结果表明:肋条布置后迎风面的平均风压、脉动风压和极值风压均没有差异;而侧面肋条分界线上的前缘区域负压平均值、脉动值和极值风压有所增大,其余区域负压均减小;由POD可知对风场能量贡献最大为横风向气动力,肋条的布置使得一阶主坐标功率谱峰值降低,肋条分界线上的前缘区域位置的模态值增大较多;肋条布置后侧风面的非高斯性测点个数减少,背风面没有明显变化。其中半布和满布工况对局部风压特性造成的差异相差不大,说明中部的肋条对局部风压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Sc数以及偏心对矩形超高层建筑扭转风振响应的影响,对4个矩形高层建筑模型,通过扭转摆式气弹模型风洞试验测试得到在不同实验风速和Sc数情况的结构角点位移时程。进而讨论了结构扭转向角位移均方根随着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结构扭转风振响应机理,为矩形截面超高层建筑的扭转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和分析非高斯随机粗糙表面,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Johnson转换系统以及自相关函数等理论模拟生成非高斯随机粗糙表面的方法,生成了具有给定偏斜度、峰度的随机粗糙表面,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并给出了在相关长度等于0.1 μm ,0.5 μm和30 μm下的非高斯随机粗糙表面的模拟结果以及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的比较结果.结果表明,模拟生成的非高斯随机粗糙表面,其输入的随机表面的统计参数与输出的统计参数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矩形高层建筑横向湍流脉动风压谱密度函数的分析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计算矩形高层建筑在湍流脉动风压作用下横风向风振动力反应值,推求横向湍流脉动风压谱密度函数.方法 从湍流理论的基本方程出发,在一定假设条件下,根据Taylor关于湍流的“冻结”假定,从湍流基本方程的傅氏变换解可以导出脉动风压谱密度函数的计算公式,并考虑了全部的剪切项.结果 据此计算出的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其组合值与原型观测数据相吻合.结论 湍流脉动风压谱与日本规范中的扰力谱幅频特性有差别.可以采用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风场数值模拟结果计算湍流脉动风压谱密度函数与均方根值. 相似文献
11.
矩形建筑双层幕墙的风荷载特征及阵风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刚性模型风洞试验和内、外层幕墙同步测压技术对矩形建筑的风荷载和阵风系数的分布规律进行详细研究,探讨了内、外层幕墙在不同气流流动区域内的风荷载大小关系.结果表明,涡脱落产生的强大吸力无论是平均风压还是脉动风压均主要作用在外幕墙上,而气流附着及气流碰撞产生的压力主要作用在内幕墙上;双层幕墙的阵风系数随测点和风向角的变化较大,平均风压越小,阵风系数越大,但对于在控制风向角下的最大瞬时风压,其内、外层幕墙的阵风系数均与规范值十分接近。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矩形双层幕墙建筑的内、外层幕墙墙面和墙角体型系数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雷达对空情报的探测误差精度以及不同体制雷达之间探测误差,利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参数估计与偏度、峰度检验法的有关假设检验理论,建立了雷达对空目标监视情报精度检验数学模型.运用该模型对雷达情报的探测误差精度进行了正态性检验分析,并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得到了X型雷达与Y型雷达的距离误差随机变量D1和D2分别服从正态分布,即:D1~N 199.98,19.992),D2~N 190,14.902.这一结论将对雷达保障引导中选取主站的雷达情报作为上报的决策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CFD技术的群体建筑风环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基于Reynolds时均N-S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的数值研究方法,分别对具有风洞试验结果的单幢方形截面建筑和多幢矩形截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周围的风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区域的划分采用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四面体网格并用有限容积法对控制微分方程进行离散,利用FLUENT软件实现了整个流场的数值求解.计算结果显示,采用RNGk-ε湍流模型的数值计算值与风洞试验值相比,在建筑物的拐角分离区域偏大,背风负压区吻合良好,总体上较好. 相似文献
14.
15.
复杂体型高层建筑单体和双塔时的风荷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风洞试验来确定复杂体型或有干扰时高层建筑的风荷载,为了使试验结果直接为结构设
计软件所用,将风压沿截面进行积分求出沿柱网方向的合力,然后反算为沿柱网方向的整体体型系数。通
过分析某D形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发现风压沿高度变化不大,整体体型系数沿高度递减;分析弧面体型的
影响,发现基于矩形截面的整体体型系数取值不一定适用于复杂体型。双塔时高层建筑的风压分布更加复
杂,整体体型系数的最大值比单体时大,必须考虑附近建筑物的气动干扰。 相似文献
计软件所用,将风压沿截面进行积分求出沿柱网方向的合力,然后反算为沿柱网方向的整体体型系数。通
过分析某D形高层建筑的风荷载,发现风压沿高度变化不大,整体体型系数沿高度递减;分析弧面体型的
影响,发现基于矩形截面的整体体型系数取值不一定适用于复杂体型。双塔时高层建筑的风压分布更加复
杂,整体体型系数的最大值比单体时大,必须考虑附近建筑物的气动干扰。 相似文献
16.
风环境是评价人居生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耸楼宇应运而生,这些楼宇会较大程度地改变已有小区的风环境,给小区居民正常生活带来困扰,而当前对该问题的针对性研究还十分匮乏。以长沙通用时代国际社区为研究背景,利用大尺度风洞(10 m×3 m×21 m)对新增高耸建筑后的小区风环境进行了全方位、多工况试验研究,并基于超越概率法对有无新增高耸建筑小区风环境舒适度与危险度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城市小区平均风剖面与湍流度剖面指数值要远高于规范值,表明城市小区具有较大的地表粗糙度。新增高耸建筑会显著改变其邻近区域风环境,如高耸建筑对通用时代小区100、200、300 m范围内平均风速分别造成了25%、6%和2%的加速作用,在增加高耸建筑后小区风环境舒适度与危险度超越概率最大值分别增加了2倍和6倍。 相似文献
17.
城市建筑风环境的风洞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会知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1999,20(3):32-34
城市建筑的高层化发展带来了不舒适的风环境问题,通过风洞模拟试验研究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从大气边界层模拟、建筑模型风洞试验、风统计特性、风环境舒适性判断等几个方面介绍了风环境风洞模拟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圆柱形建筑双幕墙进行了多参数对比风洞试验,研究了圆弧双幕墙结构风致平均内压的空间分布特性,阐述了廊道内平均风压的分布机理,给出了风致平均内压的理论估算方法,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吻合较好.研究表明:圆弧型双幕墙在背风向时,廊道内的平均风压非常均匀,其风致平均内压的分布受外幕墙开孔率、廊道间距和来流风速的影响很小;而在迎风向和侧风向时,廊道内的平均风压分布不均匀,其风致平均内压的分布随开孔率和来流风速的增大、廊道间距的减小变得越来越不均匀.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耸建筑物风荷载分布特征的复杂性,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2号环境风洞中,对缩尺比为1:300的英利大厦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用本文提出的试验数据处理方法对该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了该建筑物的风振系数和体型系数,给出了建筑物表面最大和最小(吸力)风荷载值,为其结构抗风设计提供了依据,以确保该建筑物在100年重现期风速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