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最高使用温度的几种检验方法,通过热面特性试验、热荷重试验、加热永久线变化试验分别测试了岩棉板和玻璃棉毡类绝热材料的最高使用温度,对三种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其热面特性评价方法更接近于绝热材料实际使用环境,可有效评价绝热材料最高使用温度。  相似文献   

2.
绝热用岩棉,矿渣棉制品最高使用温度的测量,对产品的适用性能估价,作业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介绍了试验方法的试验研究过程,对试验用设备,试样,装备,系统测量7误差,试验程序等进行了阐述。采用该试验方法对岩棉,矿渣棉和板的最高使用温度进行系统的测量,绘制出收缩率和温度的科表。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市某高校教室冬季热舒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于2006年12月中旬至2007年1月中旬对哈尔滨市某高校33间教室冬季热环境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调查和测试,受试者643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冬季教室环境下的热感觉模型,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了冬季教室环境下的热中性温度和热期望温度,发现相同环境下女生的热中性温度和热期望温度均高于男生.同时将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得出冬季教室内学生对热环境的最低不满意率要低于其他研究结果,80%可接受温度范围的下限值也低于国外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两间玻璃实验房进行了测试,采用Gennusa平均辐射温度(T*)模型,从室内操作温度、辐射温度不对称度以及PMV-PPD三个方面,研究了遮阳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采用Tr*评价后结果显示,使用外遮阳后,测点辐射不对称度最高从25℃降至5℃以内,PMV最高从2降至-0.2,室内热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采用带高低温箱的电液伺服测试系统及动态力学分析仪,在不同温度下针对4种环氧黏结剂进行准静态拉伸及动态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了环氧黏结剂静动态力学性能的温度影响规律及其耐高温性能评价方法.结果表明:黏结剂的应力-应变曲线形态随温度变化显著,呈现出4种演化形态;随着温度的升高,黏结剂的强度及抗变形能力降低,储量模量在玻璃转变区间范围内发生2~3个数量级的退化;4种黏结剂的玻璃转化温度及热变形温度均呈现Araldite 2014Calle1 Sika 30 Araldite 420的规律;采用柔性链段和核/壳结构聚合物增韧改性的Calle1黏结剂在55~70℃下的强度与应变能最高;黏结剂在切线法玻璃转化温度附近仍具有51%以上的模量剩余比,由C法得到的热变形温度与切线法玻璃转化温度较为接近,采用上述2种方法确定黏结剂最高工作温度偏安全.  相似文献   

6.
陶求华  李莉 《暖通空调》2012,42(4):72-75
为考察冬季非空调环境下人体热感觉,对厦门某高校教室的热舒适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在测量室内外热舒适参数的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了人体热反应样本.分析样本得出厦门高校教室冬季非空调工况下人体热中性温度和热期望温度分别为19.3和19.4℃.综合考虑温度、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风速及服装热阻对坐姿轻度活动状态人体的热舒适影响,使用MATLAB软件进行非线性回归,得到非空调工况下热舒适预测方程.该预测方程与实测得到的人体热舒适投票两者结果有较高相关度,同时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冬季非空调环境下人体热感觉的变异.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了一些已经研发出来的新的添加剂Zeolite,Sasobit和Evotherm,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这些新的添加剂加入到沥青混合料中,能够在不损失路面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合温度和压实温度.  相似文献   

8.
给出了夏热冬冷地区和寒冷地区4个典型城市的热适应模型与热可接受温度区间。对4个城市的常见围护结构进行了调研,基于夏季典型设计日室外空气温度动态变化,得到了不同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逐时变化值。基于热适应模型,确定了不同气候区典型城市常见围护结构人可接受的最高内表面温度,并与现行相关规范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和西安市规范所规定的自然通风环境下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无法满足人员热舒适要求,规范规定限值应进行适当下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使用无人机获取地表温度研究城市热环境的案例逐渐增多,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观测方法,甚至是否需要进行温度反演也未形成共识,严重影响了热环境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为解决此问题,对广州市某高校内的10种典型城市下垫面进行了无人机热红外遥感观测.通过遥感观测数据与接触测量数据对比,分析了热红外影像的光斑效应和观测高度对地表温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在使用土压力盒进行室内小型模型试验时遇到的温度应力问题,在分析温度对土压力盒读数影响的基础上,针对性的进行试验且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消除温度应力方法,为提高试验数据精度,正确归纳试验规律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