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天戍  张魁  冯东云 《测控技术》2004,23(10):42-43,53
概述了LON总线的特点及其在自动化监控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对其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LON总线和RS-485的分级混合控制网络的设计方案,详细说明了该方案中智能节点、LON与RS-485协议网关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工矿自动化》2015,(7):30-33
针对现有的煤矿巷道积水测控系统组网扩展不灵活及数据获取不方便等问题,设计了基于网络发布技术的煤矿巷道积水远程网络测控系统。首先设计了数据采集电路,完成了监控分站的硬件电路设计;其次设计了分站和主站之间的RS485总线通信及PLC以太网模块与组态软件之间的数据通信方案,实现RS485总线数据的以太网控制;最后设计了组态软件驱动GSM DTU模块及组态工程的Web发布,实现井下水情的远程网络查询和控制。实践表明该系统组网扩展灵活,数据信息获取方便。  相似文献   

3.
基于并行方式的LonWorks串口适配器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工业现场常见的EIA RS-232/RS-485接口设计了一种基于Neuron芯片并口座通信方式的LonWorks适配器(主CPU采用51单片机,从CPU采用Neuron芯片)。该适配器构成了EIA RS-232-C/RS-485标准与LON的通讯协议之间的网关。  相似文献   

4.
多路容栅位移数据采集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基于RS485总线主从式多路容栅位移数据采集系统,给出系统配置方案、协议结构设计,以及确保RS485总线网络可靠连续运行的数据链路控制机制.系统实际运行符合预期目标,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5.
主要利用Q2686无线CPU结合LonWorks控制网络技术,开发设计出一种多功能无线监控网关。该无线监控网关有LON电力线接口(或LON双绞线接口)和RS485总线接口,具有遥控、遥测及定时控制等功能,可以采集水表、电表、煤气表等智能仪表的数据,并通过GPRS无线数据传输将数据传输给中心站网络服务器,也可以响应中心站的数据请求和控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讲述了利用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技术在DCS系统中设计并实现一个专门的嵌入式网关,针对使用以太网、RS485总线、CAN总线和RS232串行通信的DCS现场总线系统,实现通信和控制线路的链接、通信协议间的转换、不同网络的融合、控制信号的发送等功能.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基于RS-485网络的铁路道轨密贴检测系统的设计,给出了RS-485网络的微机与多信道串行通信接口的设计,阐明了设计原理,并从软硬件上给出了具体实现方法,目前已完成实验室制作,测试和投入工程应用前的准备工作,证明系统设计合理。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新型的视频字符叠加器的设计方案,采用RS-485总线方式,用微机作为控制平台,实现视频图像中任意字符的叠加,该方案已应用在多媒体监视系统上。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RS485总线和以太网互联,在不改变原有网络结构的情况下,将RS485总线控制系统改造为以太网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的基于ARM Cortex-143体系架构LM358962微控制器的RS485-以太网协议转换器.LM3S8962通过其内部集成的以太网控制器和UART控制器分别和两种网络中的设备进行通信.经验证,设计的转换器可实现RS485和以太网两个网络的透明通信,实现远距离,快速,可靠的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0.
头盔冲击试验台测控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模块化方法设计了头盔冲击试验台微机测控系统,详细介绍了基于单片机AT89C51的头盔冲击控制系统模块和以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F206为核心的高速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现原理,模块间通信采用了RS-485总线网络,同时主控机具有基于TCP/IP的以太控制网络接口。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RS485总线的分布式集中润滑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分布式集中润滑系统的总体结构,详细介绍了供油终端的RS485总线接口电路、主控制柜与供油终端之间通信协议和通信程序的设计。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按需供油,相互独立,集中监控,易于扩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陈金华 《测控技术》2010,29(6):98-101
HDLC协议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数据链路层协议,设计了基于HDLC协议的RS485通信设备。首先介绍设备的总体结构,然后进行RS485接口设计,重点阐述了利用有限状态机在FPGA实现HDLC协议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应用结果表明,设计能够很好地满足各项功能指标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3.
基于嵌入式Linux的RS485通信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成华  周余  都思丹 《计算机工程》2008,34(11):278-280
在嵌入式Linux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一个RS485总线通信协议。该协议在网络冲突检测及数据帧结构设计时,利用RS485总线支持点对多点传输的特点,将RS485总线传统的主从通信方式扩展为多主方式,实现在RS485总线上多个设备之间数据的对等传输,具有平台间的可移植性和功能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4.
RS485通信协议在工业数据通信领域中被广泛采用,它具有组网简单、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等诸多优势。但RS485通信协议在传输层的实现没有统一标准,需要各个工业厂商自己定义,而大部分厂家采用的是单数据包的询问应答模式,导致信道利用效率低。当数据传输量小的时候,时间成本的浪费并不突出,然而但随着数字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通信数据量的不断增大,RS485协议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凸现一些弊端,如传输效率低,信道利用率不高等问题。TCP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通信协议。TCP滑动窗口技术是一种成熟可靠的传输层通信协议,它具有差错控制、流量控制、较高的数据传输效率等优势,将TCP滑动窗口技术应用于RS485通信协议必将极大的改善目前工业领域数据通信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分析了目前在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中被广泛采用的RS485通信协议的特点,针对它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逐渐成熟并表现出较大优越性的CAN通信协议。并在原有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采用CAN通信协议的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详细说明了CAN通信协议在矿井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Lonworks技术中的核心是神经元芯片,本文祥述了神经元芯片的一种I/O应用模式——并行口I/O模式,并介绍了基于此I/O模式设计开发的Lonworks协议与RS——232标准转换的互连适配器。  相似文献   

17.
针对矿井监测监控和预警系统采用的基于RS485总线的主从式通信方式存在实时性差、通信距离较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AN总线的矿用通信分站的设计方案;详细介绍了该通信分站的硬件及软件设计。该通信分站的CAN总线应用层协议通过对CAN消息ID号和数据的功能定义,实现了紧急数据的及时上传。实验结果表明,该通信分站通信可靠,实时性高,满足煤矿井下的通信要求。  相似文献   

18.
杨生元 《工矿自动化》2012,38(11):56-60
针对传统RS485隔离中继器收发状态转换需要等待时间等问题,提出一种以单片机可编程计数器阵列为控制核心的波特率自适应RS485隔离中继器设计方案;分析了3种传统RS485隔离中继器的设计原理及其缺点,详细介绍了波特率自适应RS485隔离中继器的原理、计算波特率及字节实际发送时间的方法。实际应用表明,在通信波特率小于100kbit/s的条件下,该中继器数据传输稳定可靠,完全满足矿用产品的远程数据通信要求。  相似文献   

19.
周海洋  车明 《计算机应用》2015,35(2):309-312
为解决现行RS485组网方式限制了通信节点数及网络扩展的问题,基于RS485总线提出了一种嵌入式控制结点群的组网方式及控制协议。通过在主控器与叶子节点间加入中继器,将485总线支持的节点数扩展到2.7万个,建立一对多控制的嵌入式结点集群。针对该网络特点,对Modbus协议进行扩展,增加了中继层规约。与传统单纯增加物理地址长度的方式不同,新扩展协议采用局部寻址方式,打破了Modbus地址长度对子节点数的限制,并引入节点扫描和差错反馈机制,从而实现了主控器对各网络节点的可靠控制;同时,控制协议保持了原Modbus协议的简单性,还具有易移植、可扩展的特点,便于在单片机上实现。在采用扩展协议时,一层中继器的引入导致周转延迟增加10.36%,而两层中继器则将延迟率增加了69.9%,并使总延迟较原始Modbus系统增加2.4倍左右,但实际中采用的两层中继系统将平均延迟控制在了70 ms以下。结果表明,该方案在牺牲一定系统实时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嵌入式节点的集群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一种面向工业现场信号采集和对现场设备控制的新型通用一体化RTU的设计方案。介绍了基于ARM9处理器并采用μC/OS_Ⅱ实时操作系统的RTU系统设计方法,同时对数据传输采用的Modbus通信协议和硬件功能模块的设计进行了描述。硬件功能模块主要包括8路数字量输入、8路数字量输出、8路模拟量输入、RS232通信、RS485通信和以太网通信等模块。文中还提出了从站RTU的软件设计方法。与普通RTU相比,该方法具有更大的存储容量,更强的计算功能,更简便的编程与开发能力和强大的通信组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