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走,喝茶去 茶馆与成都,似乎已经成为彼此代名词了. "走,喝茶去."大抵是成都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 成都的茶馆多,是有原因的,首先因为茶叶好,西周年间就是贡品,川茶里的茉莉花茶兼有茶香与花香,滋味不俗,惹人喜爱.但可惜蜀道难,好茶能运出去的时候不多,所以茶价贵. 再来是因为李冰治水,用都江堰锁住了天府平原的鱼米水乡,老百姓农闲就多,多了不去喝茶还能干什么?四川水质本就不太好,垂堤杨柳将一江春水变成落叶与枯枝的温床,要喝好水还真得靠茶馆精心煮沸再用茶叶来祛毒润肠.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文人阅读城市的角度出发,由茶馆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入手,剖析了成都这座"休闲之都"的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3.
机缘巧合,我们承接到"成都天府高尔夫会所及酒店"这样一个项目.设计之初我们走访了成都的多个遗存,试图更多地感受四川的人文气质,了解传统四川建筑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现有的空间设计大都为满足人们日益快速的生活节奏,然而"慢"也是一种积极的奋斗。在成都茶馆中,"慢"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人生的高度自信。文章基于快节奏冲击下传统空间所面临的压力,以成都传统茶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为基础,通过认知地图、知觉图式法等方法,重点调研成都7家传统茶馆,发放283份有效问卷,从茶馆的空间特征入手,总结出成都传统茶馆的慢学特征,并以迁移的手法引导其它休闲空间的设计,使得成都市民生活的品质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3)
<正>2015年5月8日,由四川省农业厅、四川省商务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中国茶叶学会共同主办,成都市博览局特别支持的第四届中国(四川)国际茶业博览会(下简称"茶博会")在成都新会展中心隆重开幕。本届茶博会布展面积4万m2,分设国际名茶馆、中国名茶馆、四川名茶馆、茶具茶道文化馆等主题馆,汇聚了全国40个产茶基地、500家茶叶、茶机械和茶具企业,约3 000种名茶、上万款茶具美器参展,创造历届茶博会最强商机,无论展会面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作为成都重要的文化地标,成都城市音乐厅以"回归经典、返璞归真"为设计理念,将地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为一体,追求"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其中主要以四川和成都元素为建筑装饰元素,如四川传统编织工艺,使得建筑主体的外装饰呈现竹编灯笼意象.建筑内部设计有歌剧厅、音乐厅、戏剧厅等空间,辅之以设音乐商店、书...  相似文献   

7.
唐建 《建筑与文化》2012,(12):136-141
近年来,禅茶之风在"茶馆之都"成都有所复兴,代表是大慈寺禅茶,主要茶艺程序有静禅心、入禅室、焚香祈愿、圣水涤凡、佛祖拈花、菩萨入狱、漫天法鱼、圣僧点化、普渡众生、禅茶一味等十二道。  相似文献   

8.
三千多年前的巴蜀一带就已经用茶作为贡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四川茶文化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茶馆文化"。茶,茶馆,在四川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活。受潮湿多雾,日照时间短的气候影响,虽然在川西地区的城市里,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出现纯粹封闭在室内的茶馆,古镇中的茶馆仍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环境条件,采用各种建筑形式,来使得茶馆的外部空间形态得以体现:有的是直接利用庭院或滨水区域、屋顶平台等室外空间;有的利用传统的檐廊、凉厅子等半室外空间;有的则是采用巴蜀地区一种独特的过渡空间形式——"无墙之室"来达到似内而外的空间效果。茶馆作为川西地区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态,也可以说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在传统建筑历史文化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意义。对川西地区古镇中的这些茶馆外部空间特点的研究,既是回顾历史,也是对当代四川茶馆的外部空间设计提出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翟峰 《城乡建设》2004,(3):i001-i001
俗话讲:“天下茶楼数中国,中国茶楼数四川,四川茶楼数成都”。成都茶楼,有茶、有座、有趣;成都茶楼,川味、川 风、川情。 说到成都茶楼的“茶”、“座”、“趣”,可谓在川籍著名作家沙汀的著名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反映得最为生动。该文写到茶楼,是说成都人休闲聊天、洽谈生意,要到茶楼去;成都人之间发生了吵架斗嘴等纠纷之事,往往也要到茶楼去讲理。 事实上也是这样,无论是建国前的20世纪40年代,还是如今的新世纪新时代,我们都可在四川或成都茶楼中看到这样的一些场面:有茶客一到茶楼,就扯开嗓子喊:“拿碗茶来罗!”茶倌…  相似文献   

10.
学生时候很喜欢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成都老街巷中无目的漫游,说是老街巷,也有近半数是五十年代后被改造、被"现代"过的,只是这些近二十年建的房屋楼层不多,体量也算不得大,在以小青瓦屋面,穿斗木架、青砖加白灰边壁墙  相似文献   

11.
博物馆选址于四川成都郫县新民镇云桥村府河河畔,定名为"鹿野苑"."鹿野"按字面意义是鹿跑的原野,在佛教用语中意为释迦摩尼教义所及之地.用地为6670平方米,是河滩与树林相间的一块平地.上游有一座石桥,下游不远处是河湾.  相似文献   

12.
读书     
正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作者:王笛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一城居民半茶客——有关茶馆的微观史关注王笛的《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始于2010年,那时在做关于成都发展的策展工作,对成都的市井生活方面的研究很感兴趣,这本以茶馆为线索的关于20世纪初成都公共生活的书是其中印象深刻的一本。作者借助各种文献,考察成都茶馆的公共话语,分析民众与公共空间、街头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关系。虽然整本书的讨论线索是希望探讨国家在公共空间的政治话语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但读起来更让人感兴趣的是,  相似文献   

13.
指出四川历史文化名镇的环境空间充分展示了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化氛围,研究其空间特色,对新的历史时期四川传统城镇的发展与保护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从"面""线""点"状空间入手,对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总体规划布局、街巷与水系空间和名镇古建筑的特色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一、宽窄巷街巷的发展概况 (一)宽窄巷街巷的历史文化传承 康熙57年(1718年),准噶尔部扰乱西藏.清朝廷派兵平息后,留兵千余人驻守在成都,后来被称为"少城",宽窄巷是少城的一部分,起初宽窄巷子并无此名,在当时分别是"兴仁胡同"与"太平胡同".所以宽窄巷不仅凝聚了历史最原真性的一面,也成就了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南方孤本.  相似文献   

15.
木杉 《城乡建设》2006,(9):76-77
山水洲城,入文长沙.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过程中,长沙市也在对一些文化街巷进行改造和复活.眼下,有"三湘第一官巷"之称的藩后街,就将通过提质改造,延续数百年的历史韵味.  相似文献   

16.
在如今纷繁昌盛的年代,茶馆已不是过去单独为饮茶而设。各种茶馆的主人,为更好地经营所拥有的一席之地,从装饰装修到品茶器皿,各显风格、独具魅力。装饰装修风格的迥异,已形成体现社会四方文化的一个窗口和缩影,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茶馆文化是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每个地区的文化背景不同,各地区涌现出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茶馆,遍及大江南北。如四川茶馆以综合效用见长;苏杭茶室以幽雅清净著称;广东茶楼主要是与饮食相结合;北京茶馆则集各地之大成,以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特点。茶馆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有其历史根源。茶馆的最早出现,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当时出现的茶馆是专供人们喝茶歇息之用。在唐代时才正式形成茶馆,至今已有一千六、七百年历史。老北京的茶馆更是遍及京城南北,各种茶馆既有不同的装饰风格,又有浓郁现代商务功用。老北京的茶馆饮茶或许只是媒介,听评书、商务洽谈才是主要内容。北京的茶馆直接把茶与文化相联系,给人以历史知识,又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可谓老少皆宜。  相似文献   

17.
7月中旬,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间隙,我们来到了洛带古镇. 有着久远历史的洛带镇,是成都东山始建年代最早的古镇.秦汉时就已有之.据说,蜀汉刘备之子刘禅优游至此,玉带落入了"八角井"中,而得名"落带",后传为"洛带",可想此镇历史之久远.自古天府之国,远离中原,安宁祥和,沃野千里,自两晋至南宋,大量北方人避乱迁此,繁衍生息.因这里90%的居民为客家人,故被称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2005年10月12日至14日,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在中国成都隆重举行,而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山脉的洛带镇作为"世客会"的演绎现场,以其原汁原味的客家文化展示吸引了全球眼光,自此,"西部客家,世外桃源"的声誉更加响亮.  相似文献   

18.
吴建平 《城镇供水》2014,(2):8-11,19
正北京出现自来水是在20世纪初叶。在1910年之前,北京城内没有自来水,主要靠土井供水。据清代朱一新所著《京师坊巷志稿》中的记载,清朝时大约有街巷胡同2070多条;清末城区水井数为1258眼。这就是说,一半以上的胡同街巷里都有水井。这也就是北京城里有着那麽多带"井"字的地名的原因。井虽然不少,但是多数水质咸苦,很不适于饮用。明末《酌中志》就记载:"茗具三日不拭,则积满水碱。"清嘉庆后成书的《燕京杂记》中也说"京师之水,最不适口。水有甜苦之分,苦者固不可食,  相似文献   

19.
关于老成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记忆,或是轻盈精巧的民居建筑,或是闲适自得的市井生活,或是精致可口的美食美味.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鳞次栉比的高楼出现的同时是许多传统街巷空间和生活文化方式的消失.成都铁像水街设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兼容并蓄,成功的打造出开放、多元、动感的高情感生活磁力场,在满足现代人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城市记忆的复苏.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悠久、文化浓郁 传统村落中的传统街巷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北京山区型传统村落的 222 条传统街巷中,有 91 条是元代以前的,有123 条是明代以前的,有 8 条是清代以前的.传统街巷的构成要素如传统民居、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均是村落发展过程中某个时期的文化缩影,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