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本文对国内64个油气田(藏),按采收率高低划分三类:选择3个油气田(藏)作了简要介绍:对油水运动机理进行了基本方程的推导并由此推论了地层倾角、砂体韵律性、层系划分对水驱油气田(藏)采收率的影响。重点讨论了储层非均质性吋采收率影响的定量关系;以64个油气田 (藏)为样本,每个油气田 (藏)选20多项参数进行采收率与多变量的回归,确立了回归方程,由此得出水驱控制储量是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储层非均质性所形成的非常规油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三种非常规的特殊油藏类型和现象:"水包油"的特殊岩性油藏、高部位低产高含水、低部位高产低含水的低渗透油藏、油水界面不一致的高渗透油藏.这几个油藏的形成与储层非均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储层沉积环境、油气向圈闭运移、排替水的过程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重点阐述了这几个非常规油藏的形成过程中储层非均质性对成藏形式、油水分布、生产状况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邓瑞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4):48-50
文东沙三段中亚段油藏是我国典型的深层高压低渗透油藏,储层以砂层薄、粒度细、非均质性显著为特征。油田开发中后期地层压力下降明显,储层物性及注水效果差。为此,开展了细致的微观非均质研究,指出主力产层呈大孔较粗喉及中孔、中细喉型孔隙结构;大多数储层为中小孔、细喉型孔隙结构,表面积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另外,还首次进行了净覆压对储层性质的影响和真实砂岩微观水驱油模型研究,建立了净覆压与储层物性的定量关系模型,阐述了高压低渗透油藏驱油规律;指出储集岩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增加注入压力与注入水推进速度对降低剩余油饱和度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三种非常规的特殊油藏类型和现象:“水包油”的特殊岩性油藏、高部位低产高含水、低部位高产低含水的低渗透油藏、油水界面不一致的高渗透油藏。这几个油藏的形成与储层非均质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储层沉积环境、油气向圈闭运移、排替水的过程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重点阐述了这几个非常规油藏的形成过程中储层非均质性对成藏形式、油水分布、生产状况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碎屑岩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的层次结构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储层物性非均质性与沉积体系内部的构成单位关系密切,可以分尺度进行研究:(1)在沉积体系级的大尺度范围内,不同的沉积体系具有不同的储集性能;在同一沉积体系中,不同的成因相孔渗值差别极大,主要取决于沉积作用过程中古水流能量和环境的变化。(2)在成因相级的中尺度范围内,各流体流动单元内部及不同的流体流动单元之间孔渗值存在明显的整体差别,这与构成流体流动单元的储层岩性相关系密切,如果叠加有不均匀的成岩作用的影响,那么流体流动单元的物性将会大大地降低。(3)在岩芯级的微尺度范围内,多孔介质具有各向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屈亚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20(6):65-68
由于油藏非均质性的存在,稠油油藏在不同注采方式下火烧油层开发效果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某油藏沉积微相分布特征,提出了3类非均质油藏概念地质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3类18个油藏模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不同注采方式下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同样的生产控制条件下,不同注采方式间的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之间存在差别;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高采低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高注低采;对于砂体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厚采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厚注薄采;对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宽采窄注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砂体形态非均质性对火烧油层开发效果的影响程度最大,厚度非均质性次之,渗透率非均质性的影响程度最小。因此,只有合理部署注采井位,才能有效地提高强非均质性稠油油藏火烧油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储层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渗透率是影响储层性质的主要物理参数之一,根据大量国外研究成果和本人的实践,参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包括:通过地质统计理论对渗透率平面区域变化特征参数,渗透率的分布特征,各种均值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参数的合理性和代表性分析,渗透率非均质性参数标定以及地质因素对参数计算的影响等,它为油藏模拟和开发过程中渗透率参数的合理选取以及油气储量的计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邓瑞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21(4):16-19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内因,所以进行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采用天然岩心串联组合方法,进行了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油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驱替顺序及岩石非均质程度是影响平面非均质油藏采收率的主要因素,高渗区注水低渗区采油可获得更高的采收率,该结论可以直接指导油藏开发和剩余油挖潜。 相似文献
9.
油气成藏与油藏开发得以实现的基础是存在能量差,流体(烃类流体或油气水)作为能量传递的载体,在地质体中建立动态的能量平衡。油气成藏与油藏开发流动的流体和流动的环境都是相似的,这种动态相似性为成藏动力学定量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即可以借鉴油藏开发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成藏动力学。在油藏开发过程中,影响油气产量的开发地质因素同样影响成藏时的油气充满度。砂岩体的储集特征受到岩性差异、粒度变化、胶结差异等层内非均质、层间非均质及各向异性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其中某种因素成为影响砂岩储集特征的主要因素时,同样影响油气充满度,并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油气成藏与油藏开发有着相似或相近的影响因素,这也说明在研究油气成藏时借用油藏开发的技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徐洪玲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22(5):99-102
聚合物驱是水驱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技术,在不同类型油藏中均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聚合物驱开发过程中,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的驱替效果有较大影响。基于油藏沉积微相展布形态,归纳出储层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厚度平面非均质性和几何形态非均质性等3类油藏非均质性。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3类多个理论地质油藏模型,并且在每一类模型具有相同的生产约束条件下,研究了油藏非均质性对聚合物驱不同注采井网驱替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模型在相同工作制度和不同注采方式下,初期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存在较大差别。对于储层厚度平面非均质性油藏,厚注薄采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厚采薄注;对于渗透率平面非均质性油藏,高注低采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高采低注;对于几何形态的非均质性油藏,宽采窄注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优于宽注窄采。因此,合理地部署注采井网能有效地提高油藏聚合物驱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ճ���������м�Ҵ������Ӱ�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碎屑岩中常见粘土矿物的产状、类型及特征,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粘土矿物对储集层物性、油气生产的影响,并用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非均质异常高压深层砂岩油藏的高效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低渗透储层由于渗流阻力大存在启动压差,注水开发难度较大;非均质储层由于层间、平面渗流能力差异大导致储量动用程度差异大;渤海湾盆地异常高压油藏一般属欠压实型,投入开发后地层压力下降导致储层孔渗降低且部分不可逆,影响开发效果;深层油藏压力温度高,对工艺技术要求高。采用密井网逐层上返与细分层系相结合的开发方式,利用以整体压裂改造为中心的配套技术,实现了文33块沙三上-沙三中低渗透油藏的高效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压汞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提出“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单砂体测井曲线计算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层内及层间等宏观非均质性。最后,按照同一微相、同一单砂体层位将储集层微观分维与宏观分维联系起来建立储集层分维模型,从而实现了将微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扩展到单砂体规模的宏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结合实际以某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为例展开研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19.
简要论述了储层随机建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体系,其核心是将空间上任一点的储层属性作为随机变量,进行后验条件累积分布函数的计算和输出值的蒙特卡罗模拟实现,根据实际地质条件和对模型要求的不同,模拟的方法包括高斯模拟,指示模拟,序贯模拟,布尔模拟,退火模拟等5种类型,提出了一个适用于碎屑岩储层的建模流程,主要分为3个基本过程:(1)建立储层原型模型或储地质知识库;(2)建立储层的随机模型;(3)进行储层的随机模拟,模拟时又采用了岩相模型建立和岩相控制下的储层参数模型建立两个基本步骤,通过一个油田的实例,具体介绍了上述过程和步骤的实现方法,建模的结果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伏尔加盆地库曼油田B储层沉积特征及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储层是伏尔加盆地库曼油田的主力产油层系,其地质储量占总地质储量的48.5%。利用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该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储层属潮汐三角洲沉积,主力油层(C1-Ⅴ、C1-Ⅵ)以沙脊为主,非主力油层(C1-Ⅳ、C1-Ⅲ、C1-Ⅱ)以潮道、泥坪、沙坪为主。储层渗透率变异系数为0.42~1.62,突进系数为1.87~6.69,渗透率级差较大,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上非均质性相对较弱。综合评价认为,B储层C1-Ⅴ、C1-Ⅵ小层储层平面分布稳定,连通性较好,为有利开发层段;C1-Ⅳ、C1-Ⅲ、C1-Ⅱ小层非均质性较严重,含油面积小,油层厚度小,为差开发层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