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建筑技术对减少建筑领域碳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关注公共建筑运行阶段,对几种主要的绿色建筑技术的碳减排潜力进行评估.利用EnergyPlus软件,针对上海和哈尔滨2个城市,对办公建筑和酒店建立典型模型,通过能耗模拟得到多种技术情景下的能耗强度.碳排放因子依据我国能源结构计算得到.结果表明,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等被...  相似文献   

2.
许一鸣 《城市住宅》2022,29(3):211-213
我国建筑业为达到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了近零能耗建筑的概念.近零能耗建筑在我国寒冷和严寒地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其可行性,然而在人口密集的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发展缓慢.为加快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发展,从被动式节能技术、主动式节能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使用3个方面论述夏热冬冷地区近零能耗居住建筑的技术措施,同时建议相...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思考碳排放基准值确定必要性的基础上,转换视角,结合国内建筑节能标准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采用碳排放情景分析法,提出"基本减排率"概念。以寒冷地区办公建筑为例,以独创性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共同建立了基于基本减排率的低碳建筑技术评价方法,研究成果通过软件系统可方便地对减排效果进行评价比较,对于我国推广低碳建筑和推行建筑碳减排提供了技术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建筑用能作为消费领域用能的主要部分,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准确分析建筑领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对于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并制定中长期规划有重要作用。文中基于中国能源平衡表的建筑能耗宏观计算方法,对黑龙江省2006—2020年近15年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总量进行统计与计算。得出黑龙江省建筑领域能耗和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各种能源种类消耗情况,以及不同建筑类别的能耗和碳排放现状,为政府今后节能减排的政策优化及政策选择提供数据支撑。结果显示2006—2020年,黑龙江省城镇建筑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之后逐年下降,也表明黑龙江近些年大力推行散煤替代、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升供热效率等建筑节能政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重庆地区量大面广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工程量清单数据,利用碳排放因子法,建立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不同类型不同装配率建筑在物化阶段较现浇混凝土建筑的节能减排情况。案例分析表明: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为236.11~295.19kgCO2/m2,较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建筑碳减排比例为6.04%~8.79%,减排比例随装配率提升及现场预制构件应用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发现建材生产阶段占物化阶段碳排放量最高,可达85%以上,且装配式高层建筑的节能减排效果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6.
康一亭  徐伟  何凌昊  戎贤  刘瑞捷  于震  李晗 《建筑科学》2021,37(10):179-185
对于国内大部分获得LEED认证的建筑而言,在节能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待挖掘.为了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美国USGBC在LEED评价体系基础上发布了"零能耗"LEED Zero Energy评价体系,该体系要求建筑达到零能耗的建筑目标,但并未明确给出建筑如何实现"零能耗"的详细实施路径.近些年我国通过科学理论研究及大量示范项目的实践,发布了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该标准从被动式技术、主动式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全面制定了建筑全过程实现"零能耗"建筑的技术实施路径.本文从技术措施、评价方式、用能边界等多角度对比了 LEED评价体系及GB/T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异同.以寒冷地区获得LEED认证的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DeST能耗模拟,应用被动式、主动式及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手段对案例建筑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近零能耗关键技术措施将大幅提高建筑本体节能率,有助于LEED认证建筑实现LEED Zero Energy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康一亭  徐伟  何凌昊  戎贤  刘瑞捷  于震  李晗 《建筑科学》2021,37(10):179-185
对于国内大部分获得LEED认证的建筑而言,在节能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潜力待挖掘.为了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美国USGBC在LEED评价体系基础上发布了"零能耗"LEED Zero Energy评价体系,该体系要求建筑达到零能耗的建筑目标,但并未明确给出建筑如何实现"零能耗"的详细实施路径.近些年我国通过科学理论研究及大量示范项目的实践,发布了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该标准从被动式技术、主动式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全面制定了建筑全过程实现"零能耗"建筑的技术实施路径.本文从技术措施、评价方式、用能边界等多角度对比了 LEED评价体系及GB/T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的异同.以寒冷地区获得LEED认证的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DeST能耗模拟,应用被动式、主动式及可再生能源等技术手段对案例建筑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近零能耗关键技术措施将大幅提高建筑本体节能率,有助于LEED认证建筑实现LEED Zero Energy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积极应对全球变暖、减少碳排放和建筑节能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近零能耗建筑"由于其超低能耗、低碳排放量、高舒适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建筑节能发展的新趋势。建筑的节能性、经济性会随着建筑材料、功能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结合建筑节能标准,以北京地区办公楼为例,对节能65%和近零能耗建筑应用DeST软件进行能耗模拟,研究基于全寿命期的两种建筑的经济性和碳排放量,结果显示近零能耗办公楼比节能65%办公楼总费用降低了15.74%,碳排放量降低了40.72%。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献"区域建筑能源系统生命周期能耗及碳排放的测算模型"中的模型,选择了大连地区2个区域集中供热系统B01、B02和9个公共建筑供热供冷系统B03~B11作为计算实例对其生命周期内的能耗、碳排放和经济性进行了量化剖析。结果表明:B01和B02生命周期碳排放分别为743.60 kg/m2、620.98 kg/m2,B03~B11生命周期碳排放为800.15~1 377.85kg/m2;系统设备生产、安装等阶段隐含能耗和碳排放比例达到6%~14%;我国寒冷地区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虽然达到一定的节能减排效果,但生命周期内碳减排成本较高,远远高于我国碳税;影响碳减排成本的3种因素中,影响权重分别是电力价格设备运行效率电力碳排放因子。  相似文献   

10.
办公建筑作为建筑业的庞大主体,其能耗水平对整个建筑行业的低碳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通过采取多项被动式节能技术和主动式高性能能源系统,并结合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应用,达到了有效提高办公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建筑能耗的效果。本文初步探索了适用于山西省的近零能耗办公建筑设计方法,为今后山西省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提供成功经验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推动建筑迈向近零能耗已成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下建筑领域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作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详细介绍了生产调度楼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难点及技术措施应用情况。模拟计算了该项目的全年运行能耗、节能率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指标,结果显示,综合节能率为77.50%,建筑本体节能率为41.35%,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61.63%,实现了近零能耗建筑目标。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双碳”目标下北京市面临的减碳压力,以居住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为切入点,运用LCA理论,结合STIRPAT模型、情景分析法、蒙特卡罗模拟法等研究方法,对居住建筑运行碳排放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合理预估。研究表明,有9个影响因素对北京市居住建筑运行碳排放存在显著影响。在北京市“十四五”节能减排政策的作用下,居住建筑运行碳排放速率明显降低,但依然不能实现居住建筑“碳达峰”目标。常住人口、集中采暖面积、居民生活能耗、单位GDP能耗、新建居住面积对北京市居住建筑碳减排贡献最大。因此居住建筑碳减排工作要重点关注发展规划的完善、人口数量控制、居住建筑开发面积;推行绿色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强化监督管理;针对不同主体需求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建筑碳排放计算范围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绿色建筑碳排放应包括全寿命期运行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的观点。同时,笔者团队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和碳排放因子法,建立了绿色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开发了单机计算软件,并针对不同气候区典型绿色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节能建筑相比,各气候区绿色建筑均能大幅降低碳排放,而且绿色建筑星级越高,碳减排量越高,不同技术措施对绿色建筑的碳减排贡献率受气候区和建筑类型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技术的引入在建筑使用阶段达到了低碳减排的目的,然而"低碳"不能依靠末端减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真正实现低碳建筑要靠系统减排。该文以"零能耗太阳能住宅产品"为例,通过核算建筑全生命周期(主要是建材开采、生产阶段和建筑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客观、真实地反映太阳能光伏技术的应用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影响。结论:由于使用太阳能系统,使用阶段的碳排放量降低了90%,然而太阳能系统在建材生产阶段的碳排放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太阳能光电板生产的碳排放占总建材碳排放量的41%,必须纳入到建筑碳排放的全生命周期中去考虑。  相似文献   

15.
以沈阳建筑大学中德节能示范中心为例,探索在严寒地区建设近零能耗且具有较高室内环境质量的智能化办公建筑的设计策略和技术方法。文章对中心的建筑形式、外围护结构优化、双源热泵系统、地道新风系统、智能化系统、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技术体系展开研究,同时分析运营期间的环境质量与能耗监测数据,验证了严寒地区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可行性,为严寒地区节能办公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及适合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6.
如今,办公建筑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建筑类型。办公建筑也随之成为了能耗大户,如何对办公建筑降低能耗成为如今的必要思考。本文选取济南地区某一办公建筑,利用DeST软件对其能耗进行模拟,并与参照建筑进行对比,得到济南地区办公建筑降低能耗的实用规律,为今后办公建筑降低能耗,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建筑节能经历了三个指标阶段,目前已有的城市开始执行75%的节能指标,各种节能技术支撑着建筑物逐步的降低能耗,近些年发展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引领着建筑节能,近零能耗建筑是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效果,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被动式建筑技术是达到近零能耗建筑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对化石能源需求量较大,“近零能耗建筑”是我国降低采暖能耗的有效途径.我国之前主要参照德国被动房的设计规范,但严寒和寒冷地区与德国的气候并不完全相同.文中利用DeST建立寒区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模型,以哈尔滨、沈阳和北京为代表城市,对基准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进行模拟,结合中德两国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进...  相似文献   

19.
我国应全球气候变化提出“双碳”目标,因地制宜地加快发展近零能耗建筑,能有效降低建筑业耗能和碳排放量。阐述了近零能耗建筑的起源、定义与发展背景,解释建筑具有的气候性与节能性等技术特征,分析区域气候影响下的节能空间形态与可再生材料2种绿色建筑元素,结合示范性的既有案例分析在严寒及寒冷地区实现近零能耗建筑的做法。旨在推动建筑领域中绿色节能低碳型建筑的实践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零能耗办公建筑由于采用高性能的围护结构和部件部品,负荷需求大大低于常规建筑,间歇运行模式对其负荷的影响与常规建筑不同,本文针对4种典型间歇运行模式分气候区对近零能耗办公建筑进行了负荷模拟计算,与连续运行负荷相比较后得出其负荷的附加率,由计算结果可知,内热对近零能耗间歇运行负荷附加率影响显著,内热对夏季冷负荷增加比例为近零能耗建筑负荷计算及供能和蓄能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