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7年通过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莆田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提出宜居莆田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并通过制定宜居莆田建设框架提出了宜居莆田的规划建设途径,包括与总体规划衔接、开展城市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推进规划试点项目、制定工作推进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唐山市城市设计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扈万泰 《规划师》2000,16(3):55-57
唐山市在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遵循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并在城市设计领域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体形环境建设的质量,唐山市在规划管理工作中更加重视城市设计工作,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化日益成为重要辅助技术手段的城市规划中,城市地址编码是基础性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解析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地址编码经验,分析我国城市地址产生的历史传统,提出基于城市社区建设,由社区单元地址编码和道路地址编码组成的城市地址编码方法;论述了数字城市规划中,运用该方法建立的城市地址编码对现状信息整合、方案论证及规划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简要全面地介绍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发展过程,并对公共住宅、城市遗产保护、城市环境管理和产业规划4个层面做重点分析,以体现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方面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5.
高芙蓉  李和平 《规划师》2012,(6):7-12,23
宜居城市建设规划作为特殊的规划门类,是构建在总体规划层面的专项规划指南。面向实施的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调查—规划—实施"的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框架;根据地域特征构建宜居性评价体系;重视公众参与;提出宜居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根据规划执行部门职责建立项目库。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强调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采用项目库方式落实具体实施项目,构建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宜居评价标准,健全组织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广州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吕传廷  何磊  王冠贤  杨明  连玮 《规划师》2010,26(9):29-34
当前,很多城市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广州是国内较早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宜居理念的城市之一,其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已从宏观的发展战略转向精致的行动纲领,遵循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资源承载体系、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设施体系、公民共享的高品质城市环境三大目标导向策略,形成了具有城市特色的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7.
闵雷  熊贝妮 《规划师》2012,(6):18-23
宜居型社区的规划建设对于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探索,武汉提出将低碳生态社区规划设计作为推进宜居型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低碳生态社区规划策略包括:在用地方面,合理确定街区尺度,促进土地混合使用,均衡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在交通方面,合理组织街区路网,建立慢行交通系统;在绿地系统方面,布局一体化绿地、立体绿化系统;在低碳能源技术方面,高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在水资源方面,加强综合利用,减少对自来水的消耗;在绿色建筑方面,合理布局,采用建筑主体节能、建筑材料节能手段。  相似文献   

8.
孙凌  秦洛峰 《建筑与文化》2009,(11):108-109
本文介绍了德国城市形态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发展层次,通过实例分析了城市形态设计对城市发展的正面负面影响,指出了城市形态规划与城市和谐发展的互利关系,强调了城市形态设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21世纪城市”国际会议上发表的专家报告认为,在21世纪世界的未来发展取决于城市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不同地区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居住、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等方面的协调,是解决城市未来发展问题的核心。加强国家和地方两个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合作,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报告特别强调完善城市管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主要的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0.
厦门市低碳城市的规划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低碳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空间形态、气候特征、人口分布等特点,就厦门市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不同区域的规划策略。通过片区规划分解,将低碳城市的建设,按各片区的特点设定具体的规划建设要求,提出低碳生态城、低碳产业园、低碳农业园的建设规划。本文还从低碳建设项目布点、产业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利用、低碳生活方式、生态城市建设、低碳技术研发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本项研究工作,对厦门市在2020年实现低碳城市的规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形表意——将文化图式融入城镇空间是中国传统城镇建设的特色之一。中国古人将文化与城镇结合有两个目的:一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二是对于不吉利事物的防患。文化图式融入城镇空间的模式和方法可以分为整体图式和整体形态法、元素图式和元素组合法。镇远文武太极城、温州七星斗城、苍坡文房四宝村是经典的传统城镇案例。当代城镇的规模和功能、当代人的审美特点均和古代城镇和古人有所不同,同济大学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中建立了一个体系,将文化策划融入到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工程设计等各个层面。介绍运用了不同方法的3个当代城镇实践案例,即黑龙江富裕县水乳新城、四川泸州市纳溪麒麟新城、江西黎川县如意水城。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生产理念下的城市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子张 《规划师》2004,20(3):78-80
树立城市空间生产的理念,有助于实施城市设计,构建决策者与专业工作者的合作平台。城市空间生产理念下的城市设计要求规划有相当的弹性,采用小而密的街区路网,控制公共用地比例,构造均好的环境,实施积极灵活的奖惩措施,注重开发次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杨毅  刘莹  贾俊茹 《华中建筑》2009,27(6):153-157
通过对安阳市京广客专线站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方法的论述,探讨了城市设计在21世纪人类技术高速发展、全球化气势蓬勃的背景下历史文脉和时代感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并提出“城市印记”的设计理念及其在设计过程中的指导与表达。  相似文献   

14.
“和谐发展、共同繁荣”是当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本文以大学城规划为载体,探讨中国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和谐发展关系。文章从国内外大学校园规划发展沿革、大学城发展沿革入手,分析了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总结出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协调发展的几个要素;最后基于实例具体探讨了大学城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河流环境所存在的水安灾害频发、水环境恶化、水系统紊乱等水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决策者们所关注,城乡河流的改造治理也逐步成为海绵城市专项建设的重要对象。从防洪防涝、生态补偿、景观营造三个层面出发,对当前城乡河流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城乡河流治理的低影响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寻福州内河过去,从水文化、排涝减灾、水生态角度再认识福州内河之功能状况,旨在呼吁城市规划建设进程中多关注、爱护内河,保护水环境。  相似文献   

17.
这个城市更新与改造的项目位于厦门市厦港片区避风坞。由于港口入海口处新建的高架桥,阻碍了船只的进出,导致了传统渔业的衰败,这个曾经一度熙熙攘攘的渔村如今已经残败不堪。本项目意图使渔村避免被碾为平地以用来作商业发展。由于基地临界一个当地美术馆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将场地重新改建为一个综合社区型的艺术家村落的建议。改建的过程中,对基地的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了详尽的调研,包括它们的综合条件和各自突出的特点,以及具有地标性质的建筑或结构。其中一些结构已是病入膏肓无法挽回,而另外一些则可以被修复。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详细地说明了改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城市规划师的历史与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致远 《规划师》2003,19(1):84-86
从历史、经济等角度,对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定位、职责、要求等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认为城市规划师置身于国内外城市规划设计力量平等竞争的环境之中,不仅应以专业的技能、全心全意的服务精神求得生存,还应尊重历史、设计未来,怀着对政府负责、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感,当好城市政府的参谋和广大群众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城乡规划在经历不同阶段发展之后,迎来了以大数据和智慧城市为技术手段的新时期。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技术在城乡规划领域逐渐得到认可,并在近几年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本文将浅析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探寻新兴技术和概念如何协调和配合传统政策,从而辅助提出传统城乡区域解决问题的新的解决方案。文章的创新点在于,将大数据和智慧城市技术综合考虑分析,相互协同,统筹数据分析和利用资源,用信息时代的方法为城市空间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国内外宜居城市基本内涵与评价指标理论,总结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以江阴为例,针对问题,结合需求,确定宜居城市评价因子,并对评价体系权重确值,评估江阴城市宜居水平,提出完善生态绿网、构建公交和慢行优先的交通体系、传承文化打造特色城区、营造一镇一品的精致城镇和建设美丽乡村等宜居城市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