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更是一种人们普遍运用的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研究时,应把其认知功能纳入考虑范畴.本文试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翻译,着眼点放在Fauconnier所提出的概念合成理论.通过实例分析,进一步阐述该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强大解释力.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隐喻可分为共同隐喻和文化隐喻,在理解后一种隐喻时,文化因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西文化因素中,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学传统都决定着人们认识隐喻的不同视角。主要根据语言、文化和思维的关系,从认知角度解释文化差异给隐喻理解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首先陈述了隐喻认知观,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其次,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对委婉语进行解释,描 述了英语委婉语的意义建构与认知阐释.最后指出,从认知的视角去分析、理解和解释英语委婉语现象.  相似文献   

4.
习语是蕴涵丰富内涵的语言精华,其中包含着大量的隐喻。随着认知语言学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习语的研究也逐步从附属于语言外部的修辞功能向内嵌于人类思维的认知功能发展。La-koff提出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应该用语言之外的因素解释语言的内部结构,这是认知隐喻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深入分析英语习语中隐喻语义生成的幕后心理认知机制,认为从心理认知过程分析习语中的隐喻既符合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有助于对英语习语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5.
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中,尝试从隐喻化-主观化角度来探寻英、汉语中“听”-“听从/听取”-“听任”;“不听”-“不听从”-“不允许”语义转移的产生机制及理解机制,以求增强我们对于语义相关度与语义变化的普遍理解.同时提醒人们不应忽视与作为共性的隐喻化-主观化过程共存的各社会文化、民族心理的差异性调节.  相似文献   

6.
在Lakof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G Fauconnier及同仁在认知语义学框架下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可用于解释自然语言的动态意义建构,例如隐喻、创新表达、笑话、漫画等。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中国意象诗歌的意义建构,以期阐释意象诗歌中隐喻理解的过程,丰富诗歌的理解和欣赏,并以此证明概念整合理论是目前从认知层面阐释隐喻最具说服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术,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认知角度对隐喻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具体分析语言中的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指出隐喻产生的本质在于借用在语言层面上成形的经验对未成形的经验作系统描述,从而为有限的词语提供了表达无数观念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详细统计并研究了中国1996-2015年(截止到2015年12月12日)刊登在中国知网上有关"隐喻"的文献,发现这些文章绝大多数都是从认知角度来研究隐喻的,说明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从修辞转移到认知上来了。鉴于此,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对1996-2015年隐喻的研究现状、隐喻的本质、隐喻的分类以及隐喻的工作机制(包括"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等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9.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术,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认知角度对隐喻概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具体分析语言中的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指出隐喻产生的本质在于借用在语言层面上成形的经验对未成形的经验作系统描述,从而为有限的词语提供了表达无数观念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的角度推动了隐喻的多学科研究,但由于其理论的内在缺陷,它没能有效地说明隐喻中源城和目的城之间产生联系的认知原因。关联理论把话语放到语境中加以考察,指出人们使用隐喻是为了获得一种动态的最佳关联,为概念隐喻提供了认知上的理论支持。因此关联性是概念隐喻认知研究的一个理论接口。  相似文献   

11.
从认知角度来考察隐喻,不仅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较好地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在隐喻研究史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作出阐释的理论主要有:Richards和Black的“互动理论”;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以及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在这三种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它们对隐喻阐释的理据、方式及局限性,以便从认知的角度更好地理解隐喻。  相似文献   

1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理解与把握世界的认知工具.大量的词义演变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进行的.从隐喻的认知视角教授词汇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在论述隐喻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将隐喻的认知特性运用于英语词汇教学的可行性.在教学实践中,启发学习者利用隐喻的认知功能学习词汇,可以提高词汇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宋词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宝贵文化财富,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学者,而苏轼词也一直是中国诗歌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本文尝试通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宋词中具有代表性的苏轼词中的隐喻,对其定义分类,并分析了这些隐喻的文化和认知方面的特点。笔者相信这种尝试对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欣赏和翻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隐喻问题出发,论证隐喻性语言的产生是隐喻这种人类共有的认知模式和人们普遍遵守的语用经济原则使然,而非填补语言表达空白的需要使然,也非源于人们思维的不发达;在对隐喻的理解机制的语用学研究中,关联理论的阐释优于以合作原则为基础的语用学阐释.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英语是英语的一种重要的地域性变体。笔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范畴层次、隐喻和转喻理论,从词义变化和构词法两方面对澳大利亚英语词汇进行研究。研究澳大利亚英语词汇的认知机制是研究澳大利亚英语的一个新视角,对于改进我国的外语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用隐喻认知这个视角度来丰富大学英语阅读技巧的多重通用性。首先明确地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理查兹及莱考夫等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理论的本质和精髓;接着从修辞学和语义学这两个维度对隐喻认知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技巧应用及重要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最后对隐喻认知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巾的未来的前景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17.
口译过程中文化异同是影响口译流利实现的因素之一,从概念隐喻的认知角度来看,文化异同与三种概念映射方式相对应。在此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基础,从认知视角研究口译中文化差异产生的隐喻认知机制和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口译策略,以期丰富口译文化维度的学术研究,同时指导解决口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科技英语新词的构成特点及其认知语言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科技英语新词的主要构词特点,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这些新词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大量科技英语新词的产生都体现出一定的认知规律,特别是隐喻思维;认知语言学理论为旧词如何获得新义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人类认知机制的决定性工具,是语言系统形成、发展和组成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巩固和扩展对于人自身、彼此关系和认识世界的关键。以概念隐喻为理论支撑,以Deignan et al的隐喻分类为研究框架,通过对英汉语中"愤怒"语料的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并探究了深层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20.
传统隐喻观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现代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研究已从对语言现象客观条件的真值描述转为参照主观对客观的经验以及对人们隐喻概念体系的解释.通过比较分析两种隐喻观的研究目的、方法、范围以及隐喻的内涵、分类、功能和工作机制的差异,探讨隐喻研究范式的创新,以期掌握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更好地认识隐喻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